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让财政资金花得更明白、高效,促进“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重要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需要针对短板和问题,加力向前推进。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关乎打造美丽中国和增进民生福祉,国家投入大量真金白银支持,这些钱花得怎么样?近日,财政部公布了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3年绩效评价结果,列出6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绩效评价结果等级。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让财政资金花得更明白、高效,促进“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近期,不少省市在前期推进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规章制度,细化绩效评估工作。比如,云南省出台省级预算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完善重大政策、项目决策机制,强化评估结果应用;河南省积极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将成本效益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正日益成为各地的自觉实践,以绩效管理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当前,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面临着绩效理念意识需要提升、绩效管理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现象仍不少。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形势下,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显必要和迫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健全预算制度,并要求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重要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需要针对短板和问题,加力向前推进。
强化事前功能评估。相对于事后评价,事前评估把评估环节前移,更利于从源头上把好资金分配关,防止“拍脑袋决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因此,要发挥好事前评估的前端控制作用,突出成本和效益分析,做到“预算先预事、决策先评估、花钱先问效”,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重点论证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等。通过把好事前评估关口,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用更少的钱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加强评价结果运用。绩效评价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作用在于评价结果运用,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安排预算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硬化预算绩效责任约束,相关责任人对预算绩效负责,甚至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对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政策和项目督促改进,对低效无效资金坚决削减或取消。通过加强评价结果运用,体现“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把宝贵的财政资金花出最大效益,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公共服务支出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绩效信息应该公开透明,主动向同级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近年来,绩效信息公开的内容越来越细化,充分披露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实事求是地展示成效与不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下一步,有必要把更多项目的绩效信息公开,而且绩效信息应尽量翔实、易懂,以方便人民群众监督。在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过程中,广泛、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必要时组织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评估,对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通过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等改革措施,预算绩效管理将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