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革命文物系列⑤:红军不怕远征难

走近革命文物系列⑤:红军不怕远征难
2024年09月11日 21:19 媒体滚动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柜中,两段八十多年前横在大渡桥上的铁索,已褪色的红军旗帜、斗笠、武器、布告,以及架桥施工使用的墨斗等,仿佛静静诉说着党和红军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创造奇迹的故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这首《七律·长征》遒劲有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的场景形象生动,观众走到这里不由为之感染、开口诵读。

  走近场景,下方展出着这样两件(套)珍贵文物:两段八十多年前横在大渡桥上的铁索、一门走过“万水千山”的“七生五过山炮”。它们静静向观众诉说着,党和红军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创造奇迹的故事。

  1935年5月,长征途中,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横亘在中央红军面前,河面水流湍急,两岸崇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可以通过,而此处被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夺取泸定桥成为红军打开北上通道的关键。5月27日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奉命从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出发,两天两夜奔袭320里,于29日晨抵达泸定桥,并占领西桥头。此时,对岸的敌军已把桥上木板抽掉,只剩下玄黑冰冷的13根铁索横拉两岸。抵达桥头的4团指战员并没有被吓倒,开始夺桥战斗。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由突击队长2连连长廖大珠带领,在火力掩护下,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紧随其后的战士们,则每人手持刀枪、身背木板,边战斗边铺桥。眼见红军突击队冲到桥头,国民党守军放起火来,桥头被大火包围。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穿过熊熊火焰,杀入城内、夺取泸定桥,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创造长征中的又一次奇迹,而突击队中4名英雄则永远长眠在这里。

  杨成武后来回忆: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还是飞夺泸定桥。由于战事紧张,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经过几十年寻找确认,22名勇士中有12名确认姓名,分别是:2连连长廖大珠、2连指导员王海云、2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3连党支部书记刘金山、2连4班副班长刘梓华、2连特等机枪手赵长发,2连战士杨田铭、云贵川,在战斗中牺牲的2连战士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和李富仁。其他10名勇士,至今未能找到姓名。这原本普通的铁索,因与以22名突击勇士为代表的红军紧密相连,经历了一场壮烈的战斗,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从此被铭刻进中华民族的历史。

  而“七生五过山炮”的故事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生”是英文厘米的音译,“七生五”就是7.5厘米口径的意思。这种山炮是1927年上海兵工厂模仿德国克虏伯75毫米口径山炮制造的,炮身长1050毫米,最大射程为4300米。

  1935年2月,国民党军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多种原因,红军准备暂时放弃苏区,北渡长江,转移至湖北创建新苏区。当时,国民党鄂军纵队司令兼第58师师长陈耀汉以为可以抓住机会“围剿”红二、红六军团,遂命令所辖两个旅先行出发,与自己和西面的张振汉所部合力截击。不久,消息传来:两旅中的172旅反被红二、红六军团一举歼灭。陈耀汉闻知消息立即掉头南撤。贺龙、任弼时、萧克分析判断陈耀汉南窜,必经桃子溪。于是,萧克、王震带领两个团冒雨急行军赶到桃子溪,对敌发起猛烈攻击。此战,红军歼敌1个师部和近2个旅,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门编号“587”的山炮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缺少重武器的红军来说,可谓如获至宝。随后,张振汉部也被击溃,张振汉被俘,经过教育自愿留在红军中,成为红军学校的教员,随红军走完了长征路。攻打湘西龙山城的战斗中,张振汉还协助红军用这门山炮击毁敌碉堡,立下战功。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这门山炮便随着红军指战员踏上漫漫征途。突破乌江时,这门山炮与其他轻重武器压制住对岸的国民党军的火力,红军趁机夺取船只强渡乌江,战士们兴奋地说:“山炮一响,便为我们奏响了凯歌!”转战乌蒙山时,红二、红六军团被包围在乌蒙山腹地安耳洞一带方圆15公里的狭长地域,群山环绕、人迹罕至,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凿一般。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时常需要昼夜强行军,食物、饮水都难以得到补充,战士体力消耗很大,生存成为极大难题,而拉驮装备的牲畜也几乎全部损失掉了,不得不丢弃一些装备。然而,从贺龙等领导到红军战士都对这门山炮十分珍视,宁肯饿着肚子、吃苦流汗、手抬肩扛也不舍得丢掉。他们把这门山炮拆成几个部分,即使如此每件也达数百斤,至少需要四五个人抬着。就这样,红军战士以顽强的信念、用鲜血和汗水,过草地、爬雪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把这门山炮抬到了陕北,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在长征中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抗日战争中,“七生五过山炮”作为八路军120师装备的重武器,在抗击日寇的雁门关、齐会、陈庄等战斗中彰显威力。解放战争中,它作为西北野战军炮兵队伍的一员,又在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1959年,贺龙元帅专门让人找到这门山炮,并将它交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示。

  两段铁索、一门山炮,也许在今天看来普普通通,却见证着八十多年前那场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远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张栓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红军 军团 长征 勇士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55.18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9.4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