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妈妈自曝尴尬现状:“我,银行行长、裸辞带娃逃离内卷,如今崩溃了……”

中产妈妈自曝尴尬现状:“我,银行行长、裸辞带娃逃离内卷,如今崩溃了……”
2024年09月11日 22:30 财经自媒体

来源:INSIGHT视界

姐妹们应该都知道,我家俩娃现在是高一新生。

这到了新环境,认识新同学,刚开始肯定有挺多不习惯、不适应的。

昨天放学回来,我家老大吐槽说:“妈妈,我觉得我们班上好卷哦~”

我有点好奇:“怎么说?”

老大叹了口气:“连课间同学们都在做作业,几乎没有起来活动的,互相说话的都挺少。”

她还吐槽:“这才高一刚开学,我已经可以预见,未来三年得拼成啥样……”

你要说小朋友吧,课间不让玩,可能因为学校规定、老师不让;

这群大孩子呢,就纯属太自觉了,他们知道现在学业竞争激烈,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费……

我女儿这还是美术特长生班,孩子们都成了这样。

我一时都不知道,该为学习氛围好开心,还是为孩子们忙碌的青春时光感到心疼了。

可能也是因为如此,这几年我身边有不少父母,打算带娃出去上学,逃离这种内卷的。

我记得有一阵子,泰国的国际学校就特别火,号称是反内卷教育的中产家庭首选地

可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要去泰国呢?

理由不外乎这么几条:

泰国的学费、生活成本低,地理上靠近中国,国际教育体系相对成熟,门槛又低;学校比较佛系,生活节奏慢,关键是没有国籍限制……

总而言之,就是爹妈省钱,孩子开心,未来似乎也挺光明。

但泰国的留学生活,真的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最后一期,镜头就对准了这些去泰国上学的中国家庭。

如果你也打算给娃换个环境,或许能从今天这篇文章中有所启发。

有一说一,泰国本土的公立教育确实比较轻松,学校对成绩要求不高,在我看来,甚至有点宽松得“过分”了。

一位清迈老师在采访中表示:在校方看来,学生不过关,是老师的问题。所以当作业太多,孩子写不完,或者通不过考试,老师就会放水让所有孩子都过。

我相信让娃去泰国读书的父母,大多数肯定不是光图个孩子开心,有学上就可以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对这些父母来说,泰国更像是一个留学跳板,借这里“物美价廉”的国际教育,将来跳向那些欧美国家。

况且,泰国本地的中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并不放松。

他们会像国内父母一样,为孩子报各种学术补习班、兴趣爱好班,比如钢琴、芭蕾、高尔夫等等。

有研究泰国教育的学者这么描述当地教育:

有点像只鸭子,表面看起来缓缓的,轻松优雅,实际上水下脚蹼在不停划动。

所以,哪怕来了泰国,孩子依然要在各种兴趣班之间打转,父母依然要辛苦陪读。

片中有一位来自北京的陪读父亲,大家管他叫奶爸。

他女儿走体育路线,打高尔夫,一天不落地练习也有3、4年了。

爸爸呢,就帮孩子研究资料,安排生活和训练。

小到比赛前能吃什么,训练要用多重的杆儿……他都要事无巨细地考虑到。

说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得优秀,就避免不了辛苦和竞争。

我在一篇文章里,还看到过一组数据:

清迈的大多数学校学术成绩并不特别突出,平均SAT成绩1200出头,最多只能申请到美国排名50-100的学校。

l无门槛学校、普校,师资相当一般,学习松散,孩子普遍成绩较差;

lTOP3的学校(兰纳、普林、清迈国际)学位还太少,竞争激烈。

所谓的逃离内卷,不过是换了个环境,换了个赛道而已。

最初的喜悦和新鲜感过去,可能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程度略有区别而已。

再说去泰国陪读的父母,光看纪录片里的表现,我感觉他们也没有逃脱教育焦虑。

甚至比起之前,他们还要更痛苦,更煎熬。

因为来泰国陪读,意味着这些父母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职业,积攒多年的人脉、资源……

片中有位妈妈叫吴云,在国内是一家银行的行长,但现在她自我介绍只能说,自己是全职妈妈,家庭妇女。

这种自我价值的丧失,身份上的心理落差,让她一度在镜头面前落泪:

“过去,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银行行长,但如今,在机场填写职业一栏时,我只能写‘家庭主妇’。尽管这是我为孩子做出的选择,但这种落差仍然让我感到迷茫。”

可能有朋友会说:那就在当地找份工作呗~

确实可以,但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难,还要面对极大的心理落差。

另一位爸爸康立伟,也是为了娃的教育,抛下自己的一切来泰国陪读。

他在国内做的是房地产生意,来泰国后开了一家拳馆,听着好像还不错。

但根据泰国当地法律:

外国人想来当地工作,必须有工作签,创业也必须找泰国人当合伙人,且对方还要持股超过51%。

换句话说,陪读父母真想在泰国挣钱挺难的,要么让权,要么放下身段,去干一些体力活。

再说点更现实的,泰国读书再省钱,只出不进,普通家庭也很难承受得起。

不得已之下,很多陪读家庭不得已选择了异地模式:

一个在国内挣钱,一个在国外陪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候鸟家庭”。

长期的两地分居,势必会对夫妻感情,家庭和谐产生影响。

因为无论对方遭遇了什么,在另一个国家的伴侣什么都做不了。

除此之外,来异国他乡的这群陪读父母,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

比如租房押金基本回不来,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仅限于当地人等等,这些磕磕绊绊,无异于又加重了陪读父母的心理负担。

为了纾解心理压力,他们还会定期聚会,感觉特别像心理互助小组。

一群痛苦的父母聚在一起,说都是为了孩子,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他们说:

「用我们的二十年,换孩子的四十年」

「来了清迈半年,只认识学校和补课老师家的路」

想起以前有句广告语:“一切为了孩子。”

虽然我们老说,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排除万难。

但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个人还是不太赞成,也不希望大家为了孩子,舍弃掉自己的一切。

牺牲可以,但一切都应该有个度。

你为孩子倾其所有,其实变相就等同于,你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这种爱,别说孩子本人,我作为旁观者,心里都感觉压抑和沉重。

可当初来泰国上学,不正是为了帮孩子减轻负担,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吗?

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其实这一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原本来陪读,最后剃度出家的爸爸。

现在我们叫他圆满师傅,或许更合适一点。

提到孩子的教育,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挺发人深省的:

“你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找到一个答案,和外界有关系,但关系不是那么大。

父母容易对孩子有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无论在哪里,换到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所以你不能期待另一个不同的人群、社会、国家会变成理想的样子。”

他还说: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那无论孩子好,还是不好,你都(该)爱她。”

说到底,只要你想孩子出人头地,其实到哪儿都一样。

我见过一些父母,哪怕移民去宽松的南半球了,照样给娃各种报班,没有压力也要创造压力的。

但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就算在教育卷上天的海淀,照样坦然处之,屏蔽所有鸡娃信息,只跟着自己想法走的。

作为个体,我们想缓解焦虑,该考虑的或许不是更换大环境,或者抱怨大环境。

毕竟,大环境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更换风险又太大。

更好的做法,是我们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值,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小环境。

人生到底是旷野,还是轨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该向外寻求,还是多问问自己,多看看孩子。

别忘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命由我不由天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父母 泰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55.18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9.4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