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之乐,“生死”难忘□丰吉

垂钓之乐,“生死”难忘□丰吉
2024年09月11日 11:45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经相关人员证实:楚考烈王墓出土了青铜钓鱼钩,其形制与今人用的钓鱼钩几乎没有区别,钩把弯曲,钩尖有内倒刺,见者无不称奇。王侯墓中随葬品的规格都是很高的,可小小钓鱼钩也荣列其中,教人不得不对这把钓鱼钩刮目相看。

  考古遗址频出钓鱼钩

  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简单的,先是妇女采集植物果实,所谓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后来就是男子捕鱼、狩猎,所谓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而相对于狩猎来说,捕鱼的难度要小得多。捕鱼的方式,一是用渔叉,直接戳住;二是竭泽而渔;三是用渔网;四是垂钓,这就要用钓鱼钩了。四种方式中,钓鱼的技巧性是最强的。

  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钓鱼钩是骨质的,距今约6800-6300年,地点为西安半坡村。其次,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出土过骨质鱼钩。骨质鱼钩由于是纯手工磨制,所以大小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钩尖部位还磨出倒刺,钩把顶端磨出凹槽,用以拴钓线。倒刺的出现,是鱼钩制作技术的一次突破,因为它有效地降低了鱼儿脱钩的几率。钩把上端凹槽的出现,则是为了防止鱼钩从钓线上滑脱,从而有效提高渔获量。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钓鱼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早期商宫遗址,距今有3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铜、青铜和铁质钓鱼钩陆续出现。江苏句容、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及抚顺、浙江慈溪以及安徽池州等地,均出土过金属钓鱼钩。不同地区出土的金属钓鱼钩,形制大体相似,但沿海与内陆的钓鱼钩明显存在大小的差别,沿海地区因为涉及海钓,鱼大,所以鱼钩的形体也较大;内地水体相对小,鱼儿小,所以鱼钩的形制也相对偏小。

  我省池州出土的一批铜质钓鱼钩,是战国时期的,一共14把。截至目前,这是一次性出土铜质钓鱼钩最多的一次。钩形圆,内倒刺,钩尖锐利,钩把长短不一;钩把上端有沟槽,这是拴线用的。

  河南安阳战国墓出土的铜质鱼钩,钩把已经残损,残长1.8cm。出土时,鱼钩位于墓主头部附近,摆放位置不像是无意移动的。这一场景让人百思不解。

  战国时期,铁质鱼钩的出现(抚顺市莲花堡出土),又是一次重要突破,因为与铜质或青铜鱼钩相比,铁质鱼钩硬度强,钩尖锐利,不易磨损。

  1960年,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一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鱼钩,钩尖、倒刺完好。与鱼钩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石坠。人们怀疑这个石坠与鱼钩之间原来有连接的钓线,只是钓线可能已经腐烂。石坠,能够让鱼钩迅速沉到水底,而大鱼常常都潜伏在水底,这对提高渔获量至关重要,因此,石坠的出现,是钓具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在鱼钩历史上,铜质及青铜鱼钩的出现时间早于铁质鱼钩,但考古发现中,铁质鱼钩数量明显少于铜质及青铜鱼钩,原因是铁器易氧化腐蚀,在古墓中更难保存。

  古代鱼钩的“生产线”

  骨质(包括少量的玉质)钓鱼钩都是纯手工磨制,而金属鱼钩的制作方式则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范制;二是锻制。范制,是利用模子作范腔,将铜或青铜熔化成液体,浇铸而成;锻制,是火烧、锻打制成。

  1963年,山西侯马春秋遗址中,出土了铸造金属鱼钩的陶质范模。这件模子长14.5cm,宽10.2cm,中间一道沟槽,沟槽两侧有9个鱼钩状范腔。鱼钩范腔长5cm,短把鱼钩范腔长3cm。从范腔看,鱼钩形状有4种:长把方头、短把方头、长把圆头、流线型三角钩。有了范模,将金属熔化成液体后,倒进范腔,冷却,取出,再细致打磨,即可制成鱼钩。范模的出现,意味着鱼钩生产制作进入精细化和规模化。

  锻制是直接用金属材料加热、锻打。1964年,辽宁抚顺市莲花堡遗址出土了一把战国铁质鱼钩。由于古墓密封程度高,这把铁质鱼钩保存完好,只略有锈蚀。鱼钩圆头,内倒刺适中。研究表明,这把鱼钩是锻制的。1982年,在湖北江陵南桓水门战国遗址,也出土一把铁质鱼钩。该鱼钩长把、圆头,比抚顺莲花堡出土的那一把更细、更光滑。经研究,这把鱼钩也是锻制的。

  铁质制鱼钩为何锻制多而范制少?为何铜质鱼钩范制多而锻制少?原因是铁熔化的温度(熔点)为摄氏1538度,而铜熔化的温度为摄氏1083度,在生产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战国时期,要加热一种物质并使它的温度达到上千度,那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得到液态铁质比液态铜质要难很多倍。这样,人们范制铜质鱼钩就比较容易。如果范制铁质鱼钩,那就很难了。

  文献里的“休闲娱乐”

  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印证并改变着我们的认知。考古遗址不断出现的钓鱼钩,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诗经·竹竿》第一句就是“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籊籊(titi),像刀削的一样,又长又尖。这句诗的意思,拿着又细又长的钓鱼竿,在淇水边垂钓。有钓竿,肯定有鱼钩。至于这根又细又长的鱼竿下面挂着的鱼钩长得像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但这首诗是卫风,说明它采自卫国。春秋时期的卫国,在今天河南淇县、濮阳一带。这表明春秋时河南淇水一带是有垂钓的,而且,该诗是以一个出嫁的、远离故乡的女子的口吻吟唱的,她回忆出嫁前与家乡亲人在一起的情景,表明当时的垂钓可能已经不是以鱼获为目的,而是休闲遣兴了。

  《庄子》中也有关于钓鱼的记载,说一个名叫任公子的人,自制了一把特大的钓鱼钩,鱼钩上的饵料是50头肥牛,钓线是既粗又黑的绳子。任公子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里,一年没动静。后来,终于有鱼上钩!大鱼摆动,激起如山的白浪,山海震荡,声震千里。任公子将大鱼钓上来后,制成鱼干,让大家分享。这个寓言故事极度夸张,但庄子是战国时人,其描述垂钓活动的鱼钩、钓线、鱼饵等,一样不缺,其夸张的内核是真实的。

  比《庄子》早的《列子·汤问》中,讲述了一个有关楚王的钓鱼故事。楚国有个钓鱼高手,名叫詹何。高在何处?他的钓线是单股的蚕丝;弯曲的鱼钩细如芒针;楚国的一种特产细竹作钓竿;钓饵是剖成两半的一个小米粒;鱼塘是水流湍急的百丈深渊。用不了一会儿,詹何就钓满了一车鱼。这时,再看他的钓具:钓线没有断,鱼钩没有直,连细长的钓鱼竿也没有丝毫弯曲。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十分奇怪,便派人将詹何召进宫,询问他钓鱼的诀窍。詹何说了一通“垂钓技法”:“臣只要来到河边,就全身心关注这一件事——钓鱼,其他什么也不想,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抛出钓线、沉下鱼钩,手上用力不轻不重。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就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钓鱼能以弱制强、以轻取重。”詹何见楚王听得入神,接着说:“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说楚王治国如果能像他钓鱼一样,那么全天下都在一握之间,可谓“治大国如钓小鱼”!

  《列子·汤问》里说到的这个“楚王”,是楚顷襄王,即楚考烈王的父亲。他知道詹何是个钓鱼高手,便去请教,可见是个垂钓爱好者。我们知道,楚考烈王来到寿春(今寿县)时,面对秦国的步步进逼,楚国已是日薄西山,可谓边打边退。在这种形势下,楚考烈王还能静坐淠河边,垂钓烟波里,看来其中乐趣,古人也沉迷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战国时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