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国内外研究单位,揭示了嫦娥六号着陆区阿波罗盆地的深部结构与地质演化历史。对这一区域地质背景的深入认识,将有助于对月壤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译。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发表。
今年6月,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它着陆采样的地点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这里的地质演化历史比嫦娥五号着陆区更复杂。对其深部结构和表面物质成分来源的研究挑战巨大。
利用高分辨率光谱数据,科研人员在阿波罗盆地区域识别了代表原始月壳成分的亚铁斜长岩。他们综合利用月球影像、地形和成分数据,结合前人划分的地质单元和定年结果,对该地区域重新进行了地质填图工作。
在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一幅区域地质剖面图绘制完成: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过程使盆底月壳变薄,剩余月壳随着月幔一起抬升,表层被撞击溅射物覆盖。阿波罗盆地的撞击过程又挖掘了盆底溅射物和部分月壳,使月幔和剩余月壳进一步抬升。阿波罗盆地形成后,该区域发生了多期次火山喷发活动,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亿年,其中早期形成的火山地质单元被后期撞击溅射物掩埋,成为“隐月海”,一些晚期撞击坑还挖掘出原始的月壳。
科研团队表示,该研究揭示了阿波罗盆地区域深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为理解该区域地质演化历史以及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