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政治故事

以跨文化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政治故事
2024年09月02日 10:36 人民论坛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是讲好中国政治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阵地。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应坚持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可结合跨文化共情传播方式,选取中国故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理念、国际受众所熟知的政治符号、具体人物事迹作为共情点,以累积传播激发认知共振、以隐性教育引导共情思考、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以科技手段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更好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中国故事 对外传播

共情传播 分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政治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政治故事是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科技创新故事的对外传播效果日渐提升,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讲好中国政治故事,要用好共情传播、分众化传播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对国际受众讲述中国政治故事时,要充分了解国际受众看待中国的视角、传播心理以及国际受众所在国家、地区的特色,根据国际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力求推进中国政治故事的精准化传播,增强中国政治故事的传播效果。

国际中文教育是讲好中国政治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阵地。囿于留学生具有的选择性心理、既有知识背景以及所在国拟态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政治故事对外传播难度较大,存在着话语表达、叙事方式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路径依赖,甚至存在“对空言说”“偏差化解读”等问题。对此,亟需通过跨文化共情传播方式增强中国政治故事的对外传播效果。

所谓跨文化共情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巧妙地培养共情和运用共情,力求传播的信息内容获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他者’的同向解读与情感共鸣,进而引发‘他者’的行动反馈”。在中国政治故事对外传播中,需要基于主体间性理论,消解传播过程中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局限,构建传播主体和国际受众群体的共同情感,获得情感认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认知共振,从而提升跨文化共情传播效果。

善于选取“共情点”

第一,选取中国故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理念作为共情点。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述中国政治故事时,可将中国政治故事置于世界文明的背景中,挖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内涵,以此激发国际受众的普遍共情。例如,“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理念之一。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和谐世界”理念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基本诉求,较易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同与支持。因此,在讲述中国政治故事时可侧重讲述与“和合”理念相关的内容,如讲述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辩证思维、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等等,从而使国际受众在了解“和合”理念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同向解读,激发情感共鸣,从而了解、认同中国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体悟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有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传统动因。

第二,选取国际受众熟知的政治符号作为共情点。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发现,东方社会文化总体上属于高语境文化,倾向间接表达和非语言交流,西方社会文化总体上属于低语境文化,倾向直接表达。鉴于东西方存在高低语境差异的传播现实,中国政治故事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由高语境文化转化为低语境文化,采取简洁明了而又不失生动的叙事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采用国际受众所熟知的政治符号,引导共鸣思考。有一典型范例可借鉴,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在谈及中国反腐问题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反腐“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纸牌屋”是热播美剧中的政治符号,当地的美国人广为熟知,此例既回应了外国受众的关切,又以通俗、熟知的政治符号生动准确说明了中国坚定的反腐态度,精准找到了外国受众的共情点,推动其产生共情效应。

第三,选取具体人物事迹作为共情点。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述中国政治故事时,需要关注故事讲述的艺术性和吸引力,在宏大叙事的同时注重平民化视角和细节传情,将中国政治故事讲述得有温度、有品质、有品位,以此获得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好的影视作品具有情感张力和叙事价值,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在讲述中国政治故事时,可选取具有中华文化传统底蕴的优秀影视作品。例如,可将《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国》《1921》《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作为讲述中国政治故事的影音素材,通过其中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叙事和审美体验中激发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

善于采用多维度“共情方式”

第一,讲好中国政治故事,应做好前期铺垫,以累积传播激发认知共振。相比其他中国故事,中国政治故事的传播难度较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很难以一两次专题集中讲述获得最佳传播效果。一些国际受众特别是留学生已经具有或初步具有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或潜质,这就为讲述中国政治故事中的内在逻辑规律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等专题,讲述与中国政治故事相关的内容,为后续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好知识铺垫,以获得水到渠成的共情传播效果。例如,儒家倡导的“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昭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只有顺应民心民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在前期加强对这一思想的累积性传播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内涵的深刻理解,形成认知共振,消除误解。

第二,以隐性教育的“他山之石”激发共情思考。隐性教育是指,教育主体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等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相较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功能虽有不同,但是二者具有共价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整合将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样,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述中国政治故事时,也可探索与中国政治故事相关的隐性教育元素,通过引导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国际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自主共情思考,产生内化于心的共情传播效果。

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令人信服。在讲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可自然而然地引发受众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入思考。在客观经济事实的比较分析基础上体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国际受众尤其是留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真正内涵。

第三,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在讲述、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他者讲述”的方式具有贴近国际受众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优势。现实中,一些外国人以客观公正的立场、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更容易为国际受众所接受和欢迎。“杰里德Jared”“唐伯虎”“阿福Thomas”“帕梅拉·赖夫”“芮丹尼”“郭杰瑞”“伏拉夫”“亚历克斯·科斯特”等一众“洋网红”在海外爆火即是证明。“他者讲述”与“自我讲述”有机结合,有利于塑造更加真实、立体、客观的中国形象,能够获得更好的中国政治故事传播效果。

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述中国政治故事,可选择他者视角的素材与传播方式,以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与角度扩展中国政治故事的传播效果。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时,不少外国政要和学者进行了逻辑清晰、观点精辟的分析阐释。例如,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以“延安道路”深入解释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原因,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巨大、人际关系淡漠、社会撕裂等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这些西方视角容易使国际受众在相似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建构起共通的“情感空间”和“文化空间”。

第四,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中国政治故事,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外,还可充分利用学校、媒体等社会文化资源,组织留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成果展,实地走访中国企业、工厂、城市乡村,多方面、多途径提供真实的中国情境,使留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真实了解中国发展实际,理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在共情传播中使其认同和尊重中国。

囿于时间、空间等现实条件,不可能讲述每一个中国故事时,都有现场实地参观体验的机会,而得益于融媒体时代以及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生动样态得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为受众在沉浸式交互体验中获得情感共鸣、激活主体意识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例如,可组织留学生体验中国政府基于VR技术打造的“十三五”成就馆。体验过程中,可借助VR交互一体机,佩戴VR头盔、握住手柄,沉浸在逼真的虚拟环境中,在立体、多元、交互式的展览内容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在这一沉浸式体验中,传统一维形态的中国政治故事叙事路径演化为多维、立体的叙事路径,在具有目击感、临场感、仿真感的体验中,受众的情感能量得以激发,对中国政治故事的共情得以达成。此外,随着沉浸式融媒体的发展,还可以选择一些互动性强的融媒产品,进一步增强受众参与感,最大化增强共情传播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可结合跨文化共情传播的多种方式,选取更多“共情点”,如中国故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理念、国际受众所熟知的政治符号、具体人物事迹等。选取多维度的共情方式,如做好讲述中国政治故事的前期铺垫,以累积传播激发认知共振;以隐性教育的“他山之石”激发共情思考;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以沉浸式体验生动呈现中国的发展进步,等等。在跨文化共情传播中不断扩展、优化中国政治故事的传播效果。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②《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12月9日。

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④李成家、彭祝斌:《论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现代传播》,2022年第5期。

责编/谷漩 美编/陈媛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