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引黄闸外,浊水激浪,裹挟着浑浑泥沙,黄澄澄穿堤向南流去,这是黄河水;东风渠贾鲁河间,碧水微澜,倒映出亭亭岸树,清凌凌流往城市深处,这也是黄河水。在这浊与清黄河水之间的区域,就是付广欣每天工作的地方,而他的工作就是把浊水变为清水。
在黄河边出生,喝黄河水长大,后来又做了“引黄人”,今年56岁的付广欣大半辈子都在与黄河水打交道。从农业灌溉到城市供水再到生态补水,在39年的引黄生涯中,他见证了不同时代里黄河水对这座城市的滋养。
从“小付”到“老付”
付广欣出生在黄河岸边的西黄刘村,这里属于黄泛区,以前土地盐碱化严重,几乎种不了庄稼,可谓不毛之地。1955年,花园口引黄灌区始建,郑州北郊开始了引黄淤灌的历史,在黄河水的滋养下,盐碱地逐渐变为良田。20世纪60年代,花园口灌区开始种植水稻,黄河水浇灌出的花园口大米后来更是享誉全国。付广欣打记事起,村里就种水稻。据他回忆,他小时候经常穿过稻田,沿着东风渠向北走至花园口泵站,但泵站的大门总是关着,他进不去,只隐隐听到里面的机器轰鸣声,少年的好奇心驱使他一直想进去探个究竟。
1985年,不到17岁的付广欣来到花园口泵站工作,自此他就成了一名“引黄人”,他也终于看到黄河水是怎么穿过引黄闸从泵站提到东风渠。“当时在泵站工作的人中,我的年龄最小,因此大家都叫我小付。”付广欣说,黄河含沙量大,引黄闸口经常因泥沙淤积而堵塞,那时条件艰苦,没有大型机械,清淤主要靠人力。“小付,下水!”老师傅一声呼叫,年轻的付广欣就跟着大家一起跳进泥浆水中。他们把闸口淤泥清挖开,让黄河水顺利流入稻田。今天,每次给年轻人讲起以前的事,付广欣都会用四个字来总结“引黄人”的精神,那就是“吃苦耐劳”。
“花园口引黄灌区还开启了郑州市把黄河水用作城市供水的历史。”付广欣说,1971年4月,花园口引黄入郑工程开始兴建,同年6月工程完工,从花园口西提灌站引黄河水至柿园水厂,这是郑州第一次把黄河水用作城市供水。1972年10月,随着邙山提灌站建成,花园口灌区不再向柿园水厂供水。直到1975年,花园口灌区又开始为新建的白庙水厂供水。付广欣1985年到花园口灌区工作时,这里就同时承担着农业供水和城市供水的任务。不过1990年后,花园口灌区不再为城市供水,仅保留农业灌溉。
“小付,开泵。”“小付,清淤。”“老付,得多向年轻人传授经验啊。”付广欣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自己的称呼变为了“老付”。不过细细一算,随着一代“引黄人”的相继退休,如今他成了还在花园口引黄一线工作的人中年龄最大的。从年龄最小的“引黄人”到年龄最大的“引黄人”,付广欣所经历的,正是黄河水从“润田”到“润城”的转变。
从“润田”到“润城”
跟随付广欣来到花园口引黄闸,站在黄河大堤,看脚下滔滔河水东流。回首间却见一股黄河水转头向南,流入一道闸门。而后河水穿过黄河大堤,进入花园口泵站,在轰鸣震耳的水泵声里,黄河水被提至东风渠。黄澄澄的水沿东风渠向前流去,4.8公里后,进入第一个沉沙池,在这里,黄河水经过一级沉淀开始变清。而后,渐清的黄河水从第一个沉沙池流出,又先后流入第二个和第三个沉沙池。经过三次沉淀的黄河水,流至东风渠与贾鲁河交汇处时已变得十分清澈。一泓清水静静流入东风渠、索须河、贾鲁河、魏河,渐渐在城市里交织出靓丽水网。
花园口灌区有三个引黄闸门,分别在花园口、东大坝和马渡。1998年,付广欣被调至东大坝泵站工作,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直到2008年,付广欣被调回花园口泵站担任站长,此时花园口的引黄使命正发生着重大转变,就是在这一年,花园口黄河水从农业用水摇身变为生态用水。
付广欣说,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郑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花园口灌区农田面积大幅缩减,农业灌溉用水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城市生态水系建设被提上日程。2007年6月,郑州市花园口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开始建设。2008年1月,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黄河水开始为索须河、贾鲁河等河道进行补源,自此花园口灌区的主要任务变为生态供水。
“你知道北龙湖的水也主要来自黄河水吗?”付广欣说,2011年4月,郑州引黄灌溉龙湖调蓄水源工程开建,2012年8月底工程建设完成后,花园口黄河水开始通过魏河对龙湖进行补源,这才有了今日龙湖水清岸绿、水鸟翔集的美景。“回到花园口泵站已经16年,这16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浊黄河水变为清黄河水。”付广欣笑着说,每次到贾鲁河或北龙湖,他的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黄河水流到此处的路线图。
从“粗放”到“集约”
“郑州是一个缺水的城市,黄河水流进郑州,一滴都不能浪费。”“引黄人”最知道每一滴黄河水的珍贵。付广欣说,黄河水从龙湖流出后,接下来还将用于农业灌溉,水一点儿也不浪费。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包括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一线“引黄人”,付广欣最直观的感受是对黄河水的利用正在走向更加集约高效。为最大程度用好黄河水,近年来,郑州市优化整合引黄指标,将下游引水指标向上游转移,上游引黄口门引水至生态水系运转后,下游再将水用于农业灌溉等,真正实现黄河水“先看后用、一水多用”。付广欣所在的上游花园口引黄口门近年引水量增加,正是为统筹用好黄河水将“上游引水做加法、下游引水做减法”的结果。
“以前花园口灌区的农田,人们浇地大多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现在我看到下游很多农田已经在使用滴灌等更加节水的灌溉方式了。”这几年,付广欣明显感受到,郑州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各领域都在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他还关注到,今年郑州入选全国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节水已写进这座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了解到这些的付广欣很高兴。
赵永杰是2020年后才来到花园口灌区工作的新一代“引黄人”,工作4年里,他从付广欣等老一辈“引黄人”身上看到的除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对每一滴黄河水的珍视。他说:“我会像‘引黄’前辈们一样,让引来的每一滴黄河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用。”
“再有几年我就退休了,一代‘引黄人’有一代‘引黄人’的使命。我想,新一代‘引黄人’的使命就是更加集约高效地用好黄河水。”付广欣指了下身旁的新一代“引黄人”赵永杰,“以后就要看他们的了。”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宇航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