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肿瘤患者术前要做哪些康复准备?术后何时启动康复最为合适?心理调适和运动康复该怎样开展?……生活中,许多肿瘤患者阶段性治疗后,不知怎样科学康复,大医院缺乏专门的肿瘤康复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知识又有限,其中空白怎样弥补?
今天在沪召开的“全国首部肿瘤整合康复领域的专家共识讨论会”上传出消息:专家牵头已形成《肿瘤整合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4)》(征求意见稿),12个肿瘤单病种的整合康复实践相关项目经同时论证立项,未来将助力全市形成“三级肿瘤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和家庭”的分层肿瘤整合康复管理体系,真正造福肿瘤患者和家庭。
肿瘤整合康复存在空白
国家癌症中心近期发布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肿瘤仍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2年全国新发病例:482.47万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022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肺癌、肝癌、胃癌死亡率居前三。
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在我国开展较晚,相关领域盲点不少。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牵头组建专家团队,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制定框架、梳理证据等过程历时一 年三 个月最终形成《共识》(征求意见稿)。
专家组成员以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委会专家为主体,广泛邀请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肿瘤诊治和康复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论证和撰写。就在去年5-8月,项目团队多次走访殷行街道、枫林街道、周浦街道等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基层社卫中心医护和管理人员、肿瘤患者及家属,深度访谈80人、回收问卷833份。
调研发现:肿瘤患者对心理支持与调适(80.41%)、营养与饮食指导(80.00%)、身体功能康复(76.49%)的服务需求最高,迫切期待医疗机构提供规范的专业服务。家庭和社区在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至今为止,整合康复服务的体系建设仍困境重重。
线上线下培育康复管理人才
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表示,专家共识的出台凝聚了专家组心血。共识首次提出要建立分层康复管理体系、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患者自我管理等最新研究进展。16条推荐意见则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服务提供了操作指引。
社区医护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癌症防治的“前哨站”。但不少基层医护对肿瘤康复知识并不了解。基于此,去年肿瘤医院、上海信托携手推出“‘善医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培训项目,汇集150余位专家推出160节涵盖肿瘤“防筛诊治康”全面知识的线上课程,累计750余位学员参与线上培训。培训大大弥补了肿瘤“防-筛-诊-治-康”中精准康复的环节,打通了患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来自南京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邹玉华副主任医师是学员之一。她告诉记者,这次培训第一次系统学习肿瘤“防筛诊治康”基础和前沿知识。而今作为全科医生,自己已与辖区内的居民建立了信任关系,丰富的肿瘤知识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早期预防的科普、治疗期间的护理、长期功能恢复的康复指导和服务。
部分社区还遴选优秀全科医师、护士前往肿瘤医院进行临床培训。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学玲医生自今年6月开始在肿瘤医院培训半年,“我完成了三个月的乳腺外科培训,即将在大肠外科继续培训。在这里收获很大,回到社区可以用专业知识为居民提供更好服务。”
将推12个肿瘤康复管理试点项目
据悉,“‘善医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培训项目为期三年,前两年围绕人才培养和专家共识撰写,第三年聚焦肿瘤康复促进和管理试点项目,形成“课程设计—人才培养—专家共识—试点项目”于一体的肿瘤康复促进“上海经验”,最终建立肿瘤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和家庭的分层肿瘤整合康复管理体系。
今天的讨论会上,来自中国抗癌协会运动康复专委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委会的10余位专家还对肿瘤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的12个肿瘤康复促进项目进行深度讨论和论证。内容涵盖社区中的肿瘤筛查和康复管理、肿瘤患者的心理康复、身体功能康复和单病种康复实践等方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表示,作为肿瘤防治领域的“国家队”,医院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和改写、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进取,已在全国名列前茅。未来,医院还将携手多方力量在肿瘤康复领域创新探索,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