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关 《康定情歌》 诞生摇篮

青木关 《康定情歌》 诞生摇篮
2024年08月27日 00:35 重庆晨报
国立音乐院纪念碑 国立音乐院纪念碑
国立音乐院幼年班 国立音乐院幼年班

□姜孝德

重庆音乐的骄傲,不仅有观音桥,还有青木关。

抗战时期青木关的音乐往事,堪称中国音乐史上一段值得让人铭记的历史。这里,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两所顶尖音乐殿堂;这里,是《康定情歌》《牧羊姑娘》诞生的摇篮;这里,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军乐学校,开创之功无疑丹青留名!

1 2+1,重庆创办顶级音乐院校

抗战时期的重庆,曾创办过两所音乐学院和一所军乐学校,这就是2+1。

1939年3月1日,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以下简称“音干班”)在重庆佛图关成立。中央训练团在佛图关最初只有音干班,1940年军政部看好音干班的师资,于是委托音干班培训军乐学员。同年10月,军乐班开始上课。从此,中央训练团在佛图关便有了两个中队,音干班为17中队、军乐班为18中队。1942年,音干班奉命结束,随后演变为国立音乐院分院。军乐班也随即改建为军乐学校。

据《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一书介绍:“抗战胜利前夜,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把国立音乐院分院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5年8月1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正式挂牌,仍然由戴粹伦担任校长。”如此说来,全新的国立上海音专是先在重庆成立,而后迁移到上海的。1946年国立上海音专迁往上海,与上海的国立音乐院、私立上海音专合并,组建成立国立上海音专。1949年后,该校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则是重庆打造的另一所音乐学院。1939年秋,教育部命顾毓琇、戴粹伦、应尚能、胡彦久等人组成国立音乐院筹委会,以青木关民众教育馆馆长训练班房舍为校址……从此,开启了音乐院的成长之路。1940年4月,音乐院率先接收了曾隶属于中央广播电台的管弦乐团,更名为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它就是抗战期间闻名全国的重庆三大交响乐团之一。1940年11月1日,国立音乐院在重庆青木关正式成立。1941年,国立艺专音乐组(系)并入国立音乐院。1946年国立音乐院迁往南京,更名为南京国立音乐院。1950年迁往天津,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立音乐院还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值得一说,它就是国立音乐院幼年班。音乐院院长吴伯超根据国外的经验,坚信音乐从娃娃抓起,于是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建。1945年9月,幼年班在青木关的一个山坳里成立。幼年班最初的105个男孩,来自保育院、慈幼院和孤儿院,这些孩子最后留下50余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幼年班原本应与国立音乐院一起迁到南京,然而音乐院在南京地盘太小,容纳不下,于是幼年班被滞留在常州的灵官庙里。

1950年4月,南京国立音乐院师生96人、幼年班师生72人迁往天津,他们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也有人说“以南京音乐院为主构建了中央音乐学院”。1957年7月,幼年班改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2 孤儿蝶变,往事历历点滴温馨

2+1音乐院校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那些孩子们怎样由孤儿蝶变成音乐家的故事。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惟俭是少有的经历过慈幼院、幼年班、常州时期、天津时期,且有讲述的人。赵惟俭1935年出生在南京。南京沦陷后,他们一家先后逃难到昆明、重庆,父亲工资微薄,不能养活家人,于是便将排行老二的他“送到”了重庆第三儿童教养院,但条件实在太差,后转移去了北泉慈幼院。这里条件虽好一些,但仍有辛苦的劳动,十岁的他每天都要抬煤。1945年的一天,他们中队(约60人)接到老师通知,暂停抬煤,立即回院里,有事。

回到院里,看到外面来的人分成若干组,对他们逐个进行询问,问的什么他不大记得了,但有一首曲子特别好听,他记住了旋律,后来才知道那是《双音进行曲》。询问(考试)完后,他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在他快要忘记的时候,突然被通知“你考上了,立即收拾东西,赶到青木关音乐院报到”。一个儿童,就这么懵懵懂懂地被改变了命运。1945年秋天的一个早上,他和景宗模等几位慈幼院儿童,冒雨从北碚步行到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报到。他们是幼年班的首批学员。后来,他又到常州、到天津,最后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且到罗马尼亚留学。回国后,成了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小提琴教授。

吴伯超“音乐要从娃娃抓起”的实践活动,是从1940年军乐班筹办时就开始了的。当时,吴伯超是音干班实际负责人,他让夏之秋负责军乐班的招生与培训。1941年,招收了50多名学生并开始培训。一年后,因音干班改组为音乐院分院,吴伯超出任音乐院院长,军乐班独立建成军乐学校。1947年,军乐学校迁往南京,改名为“特勤学校”,事实上它成了这所学校里的军乐专修班。

为何音乐学校都到保育院、慈幼所和孤儿院去招生呢?这固然与“音乐要从娃娃抓起”有关,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这里多是抗战阵亡将士遗孤,如此招生,也是向阵亡将士致敬。

1942年音干班划归教育部,改为国立音乐院分院,院长戴粹伦。1943年1月正式成立,院址设在璧山松林岗前国立艺专旧址。当时,国立艺专已迁往江北磐溪了。

3 精英聚集,泰山北斗般的教授们

1940年,国立音乐院创办时,它是中国政府主办的唯一音乐高等学府。此时,绝大多数音乐人才都聚集在重庆,因此音乐院挑选老师,完全是精打细算。

音干班与音乐院,因为都在重庆,所以老师共用的也不少。音干班第一任负责人、主任白兆琼,他不是音乐圈内的人;第二任负责人、副主任吴伯超,音乐教育家、指挥家。1922年进入北大音乐传习所随刘天华学习琵琶、二胡,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1931年到布鲁塞尔夏罗瓦音乐学院及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与指挥。他作为音干班副主任、音乐院院长,能团结一帮人干一件大事,真了不起!

知名音乐家为数众多,教授们几乎个个都是名家。

贺绿汀,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专毕业,曾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有《牧童短笛》‌《游击队歌》《天涯歌女》。

戴粹伦,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1927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1942年任国立音乐院分院院长,1945年任国立上海音专校长,并任上海市府交响乐团指挥。

江定仙,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音专。1940年起,任国立音乐院作曲系主任。1949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系主任;1961年起任该院副院长。有许多歌曲传世,《康定情歌》就是经他提升而红遍全国的。

林声翕,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抗战时在重庆,不仅接替郑志声成为了中华交响乐团的指挥,而且他也是国立音乐院的教授。

王人艺,著名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抗战时,任中华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还任国立音乐院教授。1949年以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夏之秋,著名小号演奏家、作曲家。他是宗师级大师,不仅是我国军乐的奠基人,而且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他的歌曲代表作有《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思乡曲》《卖花谣》等。1954年调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

谢功成在《忆青木关》一文中说:“声乐组的主任是黄友葵先生,她是中国女高音‘四大名旦’之一;当时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蔡绍序、胡然都在声乐组任教。还有声乐界新秀,如演歌剧《秋子》的男女主角莫桂新、张权夫妇和海归歌唱家伍正谦加盟。此外,还有程静子、茅爱立等老师都在声乐组任教……当时,音乐院还聘请了不少外国专家,也都堪称大家、名家。”

4 人才辈出,学生们成为音乐翘楚

青木关堪称当代中国音乐的摇篮。

说音乐院出的人才,可以先从两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说起,一是《康定情歌》,一是《牧羊女》(对面山上的姑娘)。

《康定情歌》的来源,有无数个版本,其实最早的收录者是国立音乐院的学生吴文季。抗战胜利后,学校迁校停课,吴文季到四川泸县的203师某部做音乐教官。在此,他从一个康定籍士兵的口中记录了此曲,原名叫《跑马调》。回校后,他把歌谱交给声乐老师伍正谦。伍正谦想唱这首歌,于是就交给作曲教授江定仙配曲。江定仙把原歌的14小节,处理成了68小节,使其成了一首抒情歌曲。江定仙配曲后,由音乐院声乐老师、歌唱家喻宜萱演唱推广,此歌经她一唱,立即红遍大江南北。

而《牧羊姑娘》,则是作曲系学生金砂根据邹荻帆的诗创作的,此歌也是经喻宜萱演唱推广的,一经推出,一下子就火遍大江南北。金砂于1940年至1946年在音乐院就读,代表作有《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歌剧《江姐》,他是作曲之一。

青木关培养出的音乐人才,教授级的都可以用“一抓一大把”来形容,各专业中的顶尖人才也不少。

有人说,青木关出了严良堃、张权、郭乃安、吴祖强等100多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指挥家、声乐家、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译著家和编辑出版家。也有人说,幼年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央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国电影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艺术团体的声部首席,成为新中国早期古典音乐基石。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