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齐之间一都会”再响运河谣

“燕齐之间一都会”再响运河谣
2024年08月26日 14:36 北京晚报

  “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一首民谣唱出了河北省四大名胜,名列首位的便是沧州铁狮子,沧州的别称——“狮城”也正源于此。

  走进沧州市博物馆《沧海之州——沧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铁狮子模型。它的“本尊”位于沧州市旧州镇,铸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民间称之为“镇海吼”,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铸铁狮子。

  由此,时光卷轴开启。展厅内,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到隋唐大运河滋养孕育的唐三彩,再到京杭大运河上“漂”来的磁州窑白釉黑彩……800余件文物展品按照“聚居沧海”“燕齐都会”“设郡封国”“始置沧州”“运河古韵”“京畿名城”六大部分,生动展示狮城大地6000年来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

运河码头复原场景

献县汉墓群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错金豹镇

  观展亮点

  汉代河间献王修典场景复原

  错金豹镇呈现精巧铸造工艺

  沧州市博物馆新馆于2014年开馆,是一座集收藏、展示、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博物馆。博物馆共11个展厅、设有11条展线,收藏和展示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的各类文物、藏品、标本,以及大运河、渤海湾、杂技、武术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沧海之州——沧州历史文化陈列》是该馆最主要的展线之一。

  沧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晓娟介绍,展览以时间为序,精心梳理沧州地区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知历史的演进,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展示,直观地呈现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展览还搭建了古代沧州的复原场景,如古代街市、民居等,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生活环境。

  翻开历史的长卷,展览中,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沧州大地的变迁。汉代时,沧州出了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河间献王刘德。其父为汉景帝刘启,其弟是汉武帝刘彻。刘德这个名字或许让人感到陌生,但提到他的历史功绩您一定恍然:原来是他。如今我们能看到留存于世的《诗经》《左传》《尚书》等文献,都要归功于刘德及其率领的诗博士团队。

  展厅里特意设计了刘德修典的复原场景。沧州市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马元洲介绍,刘德修学好古,是一位藏书大家,生平致力于网罗儒生搜集整理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典籍,使当年的河间国成为礼乐之邦和西汉中期文化中心之一。刘德去世后,汉武帝刘彻赐予他“献王”的谥号,以表彰他在位期间的贡献和品德。“献”反映了他的聪明睿智和对国家的贡献,这也是如今沧州市献县得名的由来。

  复原场景旁,一只手掌大的青铜错金豹独享一个展柜。这是献县汉墓群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错金豹镇。只见豹子卧于圆座上,昂首目视前方,周身饰错金卷草花纹,造型生动逼真。马元洲说,此“镇”并非镇纸,而是一方席镇,“西汉时期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这件物品就是用来压住席子的四个角,防止起身时席子粘在人身上。”透过这件文物,观众仿佛可以看见,献王坐于席上,潜心修典的景象。

  这件文物的铸造工艺也非常特别。错金豹镇主要应用的是错金工艺的“镶嵌法”,先是在铸造的青铜器母范上预留出花纹凹槽,器物铸成后还要经过錾凿,然后将金丝金箔镶嵌进凹槽中,再将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经错金后的青铜表面随之呈现出各种绚丽的图案。

  “镇馆之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体现沧州中外文化交流之盛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沧州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件精美的瓷器被制作出来,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它就是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沧州东依渤海,怀拥大运河,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燕齐之间一都会”的美誉,自古就是四方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文化荟萃的结晶在这件龙柄壶上集中体现。

  “从纹饰上看,龙柄壶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王晓娟解读,壶身堆贴雕刻着18层不同的纹饰,其中主纹饰有8层,间隔纹饰有10层。壶的口沿、颈部、肩部以及圈足上面装饰着联珠、仰莲和忍冬纹等。腹部堆贴主纹饰有3层,上面是8个联珠纹的圆形开光,开光内装饰的是狮面纹;中间是由葡萄、火珠和珍珠组成的11组精美的纹饰;下面是10朵漂亮的宝相花。各层纹饰之间都用弦纹和联珠纹相隔。从器型上看,这件龙柄壶整个造型吸取了波斯金银器造型的特点,而且联珠纹本身也是波斯最为流行的纹饰,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联珠纹、忍冬纹等都是外来的纹饰,这种中西合璧的造型艺术,既彰显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是沧州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体现。这件龙柄壶还有一件“兄弟”——故宫博物院现藏一件初唐时期的青釉凤首龙柄壶,2013年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两件文物背后,还有一段“认亲”故事。

  1980年,在沧州第一砖厂,轰鸣作业的机器无意中掘开了一座古墓,发现了这件青釉堆贴花龙柄壶。当时文物专家初步判定其属于唐初期的作品。直到1993年,故宫博物院鉴定权威耿宝昌先生将其鉴定为北朝青瓷珍品、国家一级文物。1994年,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一步确定了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这件龙柄壶正式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沧州博物馆的龙柄壶无论从工艺、器型、纹饰等方面,均与故宫龙柄壶高度相仿,但纹饰更为繁复,且年代更早,充分表明了其珍贵。

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国家一级文物—— 唐代玉石狮

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卉草叶纹圆腹小口瓶

国家一级文物——三彩刻宝相花纹盘

  观展解码

  运河上“漂”来的重磅文物

  再现沧州码头的繁华富庶

  进入隋唐阶段,展览中的运河文化愈加厚重。一处运河码头的复原场景旁,一组展柜中陈列着运河上“漂”来的重磅文物,再现沧州码头的繁华富庶。

  国家一级文物三彩刻宝相花纹盘,色泽光亮,制作精湛,是三彩器中的珍品。马元洲介绍,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在于:唐三彩中蓝色占比越多说明文物价值越高,因为当年蓝色的釉料都是进口的;纹盘中间雕刻的宝相花是隋唐时期的代表纹饰。“由于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都流经沧州,造就了沧州运河文化的两相交融。”

  一件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卉草叶纹圆腹小口瓶,出土于沧州沧县崔尔庄的运粮河中。此瓶通体施白釉,腹部绘有黑彩花卉草叶的纹饰,画工自然流畅,造型精美,是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工艺的代表之作。专家介绍,磁州窑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技法以图案构成形式绘制在瓷器上,开创了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突破了当时五大名窑单色釉的局限,瓷器釉色较为丰富,其中尤以这种白釉黑彩瓷器最为出名。这件小口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装饰技法——施化妆土,腹部花卉及草叶的纹饰是在黑彩冷却前,用小竹签剔画出来的,体现了高超的水平。

  出土于沧州南皮陈官屯的青花龙戏珠纹食盒,则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器。这是目前出土的元代青花瓷中直径最大的食盒,里面有一层什锦隔盘,分为几格,用来盛放点心。这件精美的文物纹饰笔法流畅有力、器形精致灵动,成为运河文化南北沟通的见证之一。

  文物界的狮子有“个性”

  反映不同时代的审美倾向

元代石雕伏狮

  在这场关于狮城的展览中,与狮子有关的文物成了明星。

  一件唐代的玉石狮,是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3厘米,狮子蹲坐于长方形石座上,昂首挺胸,张口怒目,毛发成束披肩,胸、腿部肌肉突起刚健,造型逼真。马元洲介绍,唐代国力强盛,与周边各国往来密切,当时越来越多的狮子被引进中国,玉雕、陶瓷、金银器、大型雕塑等上面也都出现了狮子形象,这件玉石狮就体现了唐代万邦来朝、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国风范。

  另一件元代石雕伏狮,石狮伏于方形石座之上,狮嘴微微张开,脖子上系有铃铛,毛发披于肩部,尾巴向上贴在后背上,狮子每只足上都刻有圆形图案,和圆形方孔钱币十分相似。整体造型古朴典雅、神态安详。“宋元时期,狮子的造型不仅仅是像神兽一样高高在上,而是开始向民间通俗化发展,狮子的颈部出现铃铛一类装饰,体现了狮子由猛兽向驯兽形象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元洲说,当时,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战争、扩张疆域,这一时期的狮子形象体现了蒙古人征战四方、驯服猛兽的信仰。

  “我们观察两件文物不难发现,文物界的狮子和现实生活中的狮子有很大差别。”马元洲说,这是因为狮子在古代十分尊贵,是皇室的宠物,普通百姓很难见到,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各色各样的狮子源自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想象。他总结了不同时期的狮子形象的特点:汉代狮子生翅膀,唐宋狮子留着大背头,元代狮子系铃铛,明清狮子踩绣球……“这些是中国古代工匠根据人们对狮子的口口相传和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倾向。”

  本报记者 李祺瑶 实习生 张译珈 文

  武亦彬 摄 张存 制图

  观展提示

  ■地点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御河路59号沧州市博物馆2层

  ■票价

  免费,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预约

  ■时间

  常设展,每日9:00-17:00开放

  周一全天闭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物 刘德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