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正式启动一周年
一年过去,战绩如何?
记者自西向东,踏访黄河“几字弯”
看绿进沙退、大河奔腾
听甘肃、宁夏等五省区检察机关
服务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履职故事
检察机关服务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水篇
我家就在“弯”上住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要求,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要求,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守护好黄河母亲河。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盛夏时节,“黄河首曲”所在的甘肃省玛曲县风光正好。鲜花盛开、牛羊遍野,蓝天白云触手可及,目光所及皆是风景。这里,是杨志胜从小生活的地方。
在玛曲,每条河流都有“守护者”。杨志胜是当地127名河长之一,他负责的赛尔曲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每天他都要在河边巡查,及时清理河水中的垃圾,还会向检察机关反馈涉黄河相关线索。“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很有成就感!”
“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学合理做好活水、节水、管水工作,一样不可少。
活水:疏通河道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治水之道,首在防洪;防洪之要,贵在预防。”——检察官张磊
黄河干流全长5400多公里,甘肃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可谓是“靠水吃水”的典型。但是,在兰州黄河岸边开餐馆的老李,差点就无法继续做买卖了。
在黄河干流兰州段,有一批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趸船,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一度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截至2021年,这里共有趸船27艘,大部分船体占河道空间较大,长期固定在黄河岸边,严重影响行洪安全。
“宝贵的岸线资源被无序占用,市民们很有意见。”在黄河沿岸,兰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张磊向记者指了指趸船曾经停靠的地方。“不少趸船从建造之初就出租给餐饮企业使用,由于缺乏厨余垃圾、废水处理功能,存在违法排污行为。”张磊补充道。
兰州市检察院随即立案调查,并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由于时间跨度长、历史遗留问题多,整改工作困难重重。甘肃省、兰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与相关行政部门多次磋商,协同推进治理,最终在2023年11月前,17艘趸船被依法拆除,老李等一批餐饮店主“上岸”经营了,10艘趸船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行洪安全验收予以核验保留,并明确了相关单位对船舶码头污染物处置监管等职责。
“治水之道,首在防洪;防洪之要,贵在预防。”张磊表示。为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兰州市检察院建成公益诉讼大数据平台和法律监督数字模型,全面构建“数字护河”新模式,目前已通过数字化方式收集公益诉讼线索80余条。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汛而无备。在距离兰州160公里的景泰县,记者看到这样一条特殊“河流”——松山水沙河,它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常年呈断流状态。
“2022年以前,松山水沙河一直被两家企业乱挖乱采,河道中心到处乱堆着废料,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景泰县喜泉镇喜集水村村监委会主任李兴泉说。
“我们真没有意识到,把砂厂沉淀池的淤泥排入干枯河道内,会对它造成破坏,危及行洪安全。”涉案企业负责人说。
“我院制发检察建议后,县水务局虽然开展了多次整治,但两家企业仍违法生产经营并占用河道,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受到侵害。”景泰县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生宝表示,该院遂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诉”的方式体现司法价值引领,确保整改成效。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景泰县水务局积极全面履职,相关问题得到整改。为全面客观评估整改效果,景泰县检察院邀请部分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水务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乡镇政府及涉案企业等单位代表共同召开听证会。
“通过‘实地查看+公开听证’的方式,摆事实、举证据、释法理,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检察机关携手多部门为守护黄河安澜所付出的努力。”参加此次听证会的人民监督员、景泰县卫生健康局卫生所监督员万彩信告诉记者。
节水:精打细算破解“水困”难题
“让每一滴水都更有价值,就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回馈。”——水务公司负责人
黄河“几字弯”区域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低、蒸发量高,水资源严重紧缺。如何合理利用地下水,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落地,是沿线五省共同面临的问题。
陕西省定边县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水资源严重匮乏。盛夏时节,当记者在定边实地采访时,满眼的绿意让人始料未及。
从黄沙遍地到国家森林城市,近年来,这个缺水少雨的陕北高地,不仅生态版图越来越绿,当地的产业经济更是在“全员节水”的共识中迎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定边县是全国县级区域石油产能第一大县,同时也是农业大县,多年来违规取用地下水等问题普遍存在。”定边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米富华介绍说。
每年取水规模在7.2万立方米至243万立方米的16家油气开采企业,或是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是取水计量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定边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上述问题后,办理了系列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在向定边县水利局制发检察建议的同时,定边县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方面10余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定边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决议》提供重要参考。该院还推动县政府制定“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工作方案,从以电控水等11个方面对未来五年水资源开采工作作出部署。
在定边县水资源中心,记者看到2758块取水计量设施和2321块农业灌溉普通水表已安装到位并全部接入网络进行监控,水资源的流向更明确、用水量更精确。
从定边县出发,顺着包茂高速驱车6个小时,在穿越毛乌素沙地后,便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黄河画匠营子水源地取水口紧邻黄河岸边,是包头市城市公共供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在这里,记者见到包头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督促整治超采及违规取用黄河水案件的涉案水务公司负责人。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量越来越大。”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公司自1999年开始运行,保障着包头市85%的城区用水和工业用水。在他们的观念里,给老百姓供水,需要多少就供多少,并没有意识到超许可取水是违法行为。
“滴水贵如油。对黄河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国家有着严格的要求。地下水不是‘唐僧肉’,过量取水必被罚。”包头市检察院检察官吴经军表示。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直面工业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除督促水务部门对涉案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外,还推动涉案企业补缴自来水水资源税5217万余元,有效保护了国有财产。
“让每一滴水都更有价值,就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回馈。”该负责人说。现在,他们在申请增加取水指标的同时,鼓励工业企业节约用水,平稳保障城市运行。
过紧日子,既要“节流”也要“开源”。2023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园林绿化部门长期使用自备井进行绿化灌溉,既未办理取水许可,也未安装自备井计量设施。行政机关多次监管,但园林绿化部门无证取水的情况未得到有效整改。
从召开磋商会,讨论既满足绿化用水量又合理使用地下水灌溉的方案,到参加现场协调会,与水务、园林管理、市政管理等部门共同协商解决再生水使用问题,再到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按照“一井一方案”进行整改……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银川市走出一条有效利用再生水的水资源管理之路。
不只是银川市。近年来,黄河“几字弯”区域多地各部门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拧成一股绳,加强水行政执法和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这里的水资源保护正在从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探索。
管水:给千年水利设施做“深度体检”
“水利工程设施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秦汉渠管理处处长周小生
黄河宁,天下平。
每年夏天的宁夏平原,都会上演这样的“水之交响”:秦渠、汉渠、唐徕渠……历代开凿的一条条引黄灌溉渠生机盎然,滔滔黄河水沿蜿蜒渠系一路奔涌而下,浇灌农田、补给河湖、蓄入水库。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虽不足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但密如织网的引黄古灌区工程,和长达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把宁夏润泽成物产丰饶的“塞上江南”,也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水利传奇。
引黄古灌区工程拥有“黄河干流上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双殊荣,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对于生活在渠道两岸的人而言,“护渠就是护命”。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秀琳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亲水、惜水、敬水的观念根植于心。她告诉记者:“2021年,我院在履职中发现秦渠、汉渠存在周边环境被污染、渠道被非法占用、渠堤被填堵等问题,随即与秦汉渠管理处沟通联系,通过诉前磋商、发送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清理渠道内垃圾,拆除违章建筑。”
据了解,2022年以来,吴忠市检察院在全市部署开展渠道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共推动40余座年久失修的古渠桥梁得到修整,黄羊沟滞洪水库库区里的高秆作物及林木得以铲除。
秦汉渠管理处处长周小生从事水利工作已有20余年。在一处数字化大屏幕前,他向记者展示了随着“智慧大脑”的加入,水利工程设施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操作,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的图景。“在此基础上,检察院还联合我处建立‘渠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合力促进辖区渠道管护治理及水资源科学利用,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周小生说。
“千年古渠不仅浇灌百万农田,滋润湖泊湿地,更嵌入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流淌的血液。”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金凤区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党支部书记马丽感叹道,“其中,法治守护必不可少。”
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自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活动;沿黄9省(区)检察机关共同构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检察协作机制;陕西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检察机关与甘肃定西、天水检察机关签订《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协议》。——这是四级检察机关的不懈努力。
水利部联合最高检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查处违法问题近千个,追缴水资源费(税)近1亿元。——这是多部门的携手守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这是中央的谋划部署。
…………
河水清清,两岸“青青”。如今,大河上下,焕然一新,母亲河正在恢复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杨璐嘉 南茂林 单曦玺)
检察机关服务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沙篇
百战黄沙披绿衣
“鄂尔多斯天尽头,穷山秃而陡,四月柳条抽。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
风沙,暴躁、易怒、狂野、来势汹汹。不管是在清朝诗人笔下还是陕西榆林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大多数人对塞外大漠的记忆。
2021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一个“沙”字,凸显了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黄河,成就了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又切割荒漠赫然南下,形成“几”字形。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发出了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其中,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
抗风沙,种林种草更要护林护草
鄂尔多斯是黄河“几字弯”的东拐点。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728公里,从这里掉头南下。
对鄂尔多斯来说,毛乌素沙地侵占南部,库布其沙漠盘踞北郭,它既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又是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
行走在沙地、沙漠,眼前的景象带给记者不小的震撼:
——车窗外,是向远处延伸的一丛一丛的绿,偶尔还有几处被沙地环绕的“海子”。山水林田湖草沙同时出现在眼前,神秘的自然运转规律让人心生敬畏。
——在沙漠地带,常常能看到镶嵌在沙里的草方格。“先把干草深扎到沙粒中,组成正方形网格,再在干草附近撒播草籽,等下了雨慢慢地就会长出更多沙生植物了。”正在用铁锹往沙子里埋干草的牧民说。他们裹着头巾、戴着草帽,皮肤仍被晒得黝黑而粗糙。从他们淳朴而坚韧的脸上,前面的疑问有了答案:风,是用胸膛挡住的;沙,是用脚印盖住的。
——曾被犯罪分子偷偷倾倒油田废液,植被枯死的草牧场,重新种上了适合沙地生存的植物。在和乌审旗检察院检察官同去这处污染环境案案发现场时,不远处的护林员正在来回巡逻,警惕地观察每一个可疑人员。
这片植被枯死的草牧场是牧民斯庆高娃家承包的,她的家里共有1300多亩草牧场,养着300多只牛羊。
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从草牧场穿过。前几年,斯庆高娃在家干活时,时常闻到刺鼻气味,但又不知道从何而来。找了几天,她发现是夹在铁路和公路中间的一大片林地中散发的味道。
不仅仅是斯庆高娃一家,她的邻居也发现有黑乎乎的污水顺着排水沟渗入林地,所经之处辛苦栽种的上万棵樟子松幼苗全部枯死,喝了污水的牛羊也死了。
牧民们迅速报案。警方调查发现,黑乎乎的污水是“压裂返排液”,是一种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处理不当会对动植物、土壤造成危害,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草牧场沙化。
经查,李某某等四人将宁夏某油气公司油田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倾倒至鄂尔多斯境内毛乌素沙地腹部半流动沙丘低地,共排放污水240余车,每车约50立方米。
公安机关将四人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检察机关。乌审旗检察院决定同步追究违法行为人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办案不仅要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乌审旗检察院副检察长纪世军介绍,经鉴定,案涉土地由于被倾倒废液,死亡的植被包括沙柳482丛、芦苇4400余平方米、樟子松幼苗2.2万余株、草地1.2万余平方米等,且地下水中总固体(全盐量)超标。经评估,环境修复费用共计562万元。
法院审理期间,被告提出自主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意愿,但其不具有专业能力与技术,无法进行修复工作。经乌审旗检察院与乌审旗生态环境分局多方联系,最终确定由内蒙古某环保公司配合宁夏某油气公司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在被污染的地块补种沙柳、樟子松等共计2万余株,播撒草籽110千克。
“乌审旗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农牧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十分深厚。”纪世军告诉记者,沙地的植被具有多年期生长特性,修复被污染的沙地生态环境是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监测、维护。检察机关也将持续跟进生态环境修复状况。
“保卫黄河在内蒙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治沙,防止土地荒漠化。”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君说。为此,该院聚焦草原林地生态脆弱区,围绕乌兰布和、库布其等重点功能区荒漠化治理,部署了为期三年的“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
抗水蚀,保土固土更谋长久之计
在黄河“几字弯”那一横的末端,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开始,黄河进入千沟万壑的中游,经过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入河。黄河泥沙淤积的根源在于水土流失,而减少水土流失,黄河“几字弯”区域是重中之重。
人类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高速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破坏原有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非常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内人、土和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忻州市至陕西省榆林市的某高速公路,是一条快速连接东西部地区的物流、煤运大通道。项目建设时,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明确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要求做好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并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然而,检察机关关注到这个项目,是因为发现该高速公路兴县段存在大量因排水设施损毁导致路面掏空和农田被冲毁的情形。
山西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检察官介绍,该高速路段所经地形地貌主要是黄土丘陵沟壑极强烈侵蚀区和土石山地较轻微侵蚀区,沿线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属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该项目水保措施存在的水毁问题和弃渣场“未批先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扰动地表,使原始地貌的抗蚀能力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因项目跨山西省吕梁、忻州两市并延至陕西省,具有明显的跨区划特征,该案由山西省检察院立案办理,三级院一体化办案。最终,行政机关拆除临时建筑6.7万余平方米,拆除横跨黄河的施工铁桥1座,复垦复绿820余亩,收回临时占地补偿款1300万余元。
与该案相似,2023年7月18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下称“黄委晋陕蒙监督局”)、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将内蒙古某投资公司建设的煤矿铁路专线工程存在大范围水土流失隐患的线索,移送至鄂尔多斯市检察院。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位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重点监督区,生态系统极易退化,恢复难度大且过程缓慢,长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地区形成“悬河”。
针对该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至2023年,黄委晋陕蒙监督局和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两级水利部门先后14次下达《监督检查意见书》,采取约谈企业负责人、将企业纳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等措施,并作出行政处罚。检察机关认为,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全面履行职责,穷尽监管手段。截止到检察机关立案时,仍有26个治理点未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鄂尔多斯市检察院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与准格尔旗检察院成立专案组,指定准格尔旗检察院以民事公益诉讼立案调查。立案后,该投资公司成立了水土保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总投资1.71亿元开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整治工作,并向检察机关报送整改周报。
至2023年11月,该投资公司全部建设完成了26处弃土(渣)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268.42公顷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得到有效整改。经黄委晋陕蒙监督局评审,该项目水土流失隐患彻底消除。
涵水源,让“黄河第一弯”更丰盈
从水文特征来看,黄河中游区来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四成左右,来沙量却占全黄河沙量的九成以上。而黄河上游区产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六成左右,是黄河径流主要来源区。
黄河在甘肃省玛曲县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弯”。在这里,黄河看上去并不像一条河,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水网”,那些细细弯弯的脉络,如同“毛细血管”汇入黄河。
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而草原湿地系统又是水源补给的关键。据了解,黄河入境甘南年径流量为38.9亿立方米,出境甘南年径流量为147亿立方米,水量增加108亿立方米。很显然,能否保护好青藏高原上的这片黄河水源涵养区,对于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玛曲县境内有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草原鼠害,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导致草原沙化退化,植被保护能力下降,土壤养分吸收持续减缓,土地生产力下降。保护修复草原,是玛曲“保卫黄河”的关键。
玛曲县检察院检察长王静媛担任办案组组长,组织公益诉讼检察官展开调查,发现实际沙化、退化草原面积约1.2万亩。案子立了,玛曲县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了检察建议。之后,沙化退化的草原上种上了披碱草、早熟禾,并且在草方格内种植了红柳等树种,植树治沙500亩。
面庞黝黑的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从事治沙工作已有26年。办案中,检察机关邀请马建云一同前往现场调查,并提供专家意见。
“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马建云介绍说。在涉案现场,马建云拿着治理前后的对比图自豪地说:“你看,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滩,寸草不生,现在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已经变得郁郁葱葱了,防沙效果特别好。”
沙漠,也曾经是文明的欢聚地。据考证,千年前的毛乌素水草丰美,水田成片,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逐渐变成茫茫荒漠。防沙治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202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荒漠化防治检察公益诉讼专题研讨会,发布了首批荒漠化防治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推动以法治之力防治“荒漠化”对黄河的危害。
由黄色到绿色的转换之间深深凝聚了几代人的梦想和努力。守住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战役的主战场,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闫晶晶 沈静芳)
检察机关服务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污篇
只盼长河不染尘
谁能想到呢。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向东,却在黄土高原几次调转方向,走出一个大大的“几”字。
这是山与水的碰撞,是黄河在大地上的绝唱。在这片黄河“几字弯”上,集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又怎能不好好保护呢。
流过千年岁月,不知从何时起,污染成了黄河之殇。当黄河“几字弯”也面临着水污染的严峻挑战时,在守护黄河安澜的众多身影中,有一抹熟悉的“检察蓝”。
守护一段段河岸,让美景活跃在黄河
玛曲,黄河首曲。这里是“天下黄河第一弯”,也是黄河“几字弯”的起笔处。
对玛曲草原上的牧民来讲,“春乏关”总是很熬人。
每年农历春节过后,青草还未发芽。此时,牧民养的牛羊常因缺草缺料,出现病死、冻死、饿死等情况。
一到“春乏关”,黄河沿岸、水源地附近,就会出现牛羊等牲畜的尸体。时间久了,不仅恶臭熏人,腐烂的尸体也造成水土污染。
“牧民一般不会将牲畜尸体丢在自家草场上,大都是拉到河边、路边再扔。沿着河岸走,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看到牦牛或藏羊的尸体。”甘肃省玛曲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会锋说,这些被随意丢弃的牲畜尸体极易引发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污染地周边的群众对此反映很强烈。
于是,玛曲县检察院部署开展“牲畜尸体无害化处理”公益诉讼检察监督专项行动,对辖区内随意丢弃牲畜尸体情况实地走访、调查取证。
在对弃置现象较严重的两个乡镇立案调查后,玛曲县检察院依法向两个乡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加强监管,指导牧民要重视病死或其他死因不明牲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
同时,该院也向负有行政执法监管责任的农业农村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玛曲县农业农村局向各乡镇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通知》,并先后30余次组织执法队伍开展巡查,对现场发现的几百头牲畜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再去黄河岸边走一走,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被丢弃的牲畜尸体了。
当黄河“几字弯”的起笔处,玛曲县检察院在为黄河岸线资源保护而步履不停时,黄河“几字弯”的落笔处,陕西省潼关县检察院同样在为黄河岸线资源保护孜孜不已。
潼关人民爱黄河。在潼关人眼中,天下黄河十八弯,最美一弯在潼关。上世纪90年代,潼关在黄河岸边开发黄河风景区,引入一批商户发展旅游业。
“其中有一些商户,在没有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等情况下,在黄河风景区占地数十亩建设建筑物,还间歇性向黄河排放餐饮污水。”潼关县检察院承办检察官说。
时间久远,涉及范围广,案子要不要办?怎么办?“商户占用了黄河河道行洪区,影响河岸堤防安全,还可能污染黄河水环境,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检察官告诉记者,潼关县检察院将案件上报陕西省检察院后,三级检察院决定合力办理此案。
然而,在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履职并不到位,违法建筑并没有拆除。于是,潼关县检察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诉”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法院判决后,如今,违法建筑正在逐步拆除中。
“该案的办理是‘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流域管理’治河管水新模式的有效实践。”陕西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王洋说,检察机关一直在对判决跟进监督,并积极推进商户妥善安置问题。
守护黄河安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检察机关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比如,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检察保障。
以陕西为例,2021年以来,陕西检察机关起诉破坏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案件504件680人,办理相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131件和公益诉讼案件4075件。
染绿一座座矿山,让清水流淌入黄河
黄河多支流。正是有了众多支流的汇入,最终成就了浩瀚的黄河水。
陕西省延长县,就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延河。延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最后注入黄河。黑家堡镇胡家村就坐落在延河边上。
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本有着怡人的人居环境,但自从山脚下建起一座采石场后,一切都变了。
“过去大风天哪敢开窗哟,天上飘的都是土。还有那河水,发大水时,水面漂着一层油,冲到庄稼地里,庄稼都死了。”3年过去,胡家村村民赵静依然记得采石场带来的影响。
采石场原来在胡家村东头,与村子不过相隔一条马路,与延河也不过二三百米的距离。
采石场一开工,就是漫天的粉尘,飘到村民家里,也飘到了庄稼地里。废石渣被直接倒在延河里,河水变得污浊。因为采石过程中挖到了浅层石油,大雨天,渗油就顺着雨水流到延河里、庄稼地里,污染一大片。
如今,这里已不再采石。放眼望去,满山绿色,只能依稀从垂直的峭壁上,看到采石场的影子。
从“满目疮痍”的矿山到郁郁葱葱的“绿山”,变化要从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说起。
“采石场对周围的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大量的林地、草地被毁,水土流失严重,延河水环境状况变差。”延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刘刚学用“触目惊心”形容当时的采石现场。
延长县矿产资源丰富。靠山吃山,这里的采石场也不少。经调查发现,延长县有十几家采石场都是无证经营,不仅没有取得采矿权,也没有办理过采矿许可、占用林地许可等手续。
面对行政监管的缺失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延长县检察院决定召开一场公开听证会。
“听证会上,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都认为非法采石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应当履行监管职责。但他们也表示,这件事单靠某一部门很难办成。”延长县检察院检察官刘小娥是该案的承办人,她说,召开公开听证会就是要凝聚各方力量,合力解决这件事。
在向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和延长县水务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部门送达检察建议后,延长县检察院向县政府提出建立协作联动机制的建议。很快,延长县成立矿山治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聚力开展矿山治理工作。
经过三年治理,延长县已累计修复废弃采石场22处,新增耕地900余亩,恢复林地800余亩,恢复草地700余亩。
一座座曾经“满身伤疤”的矿山都披上了“绿衣”,在热烈的夏日阳光下,入眼,绿色愈发浓郁。
“咱们脚下的这块地以前就是采石场,你看,现在都种上玉米了。”延长县自然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段泽明指着眼前的一大片玉米地,眼里都是笑意。
村民赵静也很高兴,采石场关停了,漫天的粉尘不见了。矿山修复了,石油不再渗漏,家门口的河水变清了。
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检察机关从不只是单靠自身的力量,而是在加强系统内部协作的同时,不断推动健全社会支持机制——
陕西省检察院联合省高级法院、省公安厅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协作推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将行政执法、刑事侦查、刑事检察、司法审判及检察监督有效衔接,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合力、高效推进。
甘肃省检察院和省水利厅联合出台《甘肃省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协作配合,不断提升河湖管理保护的法治化水平。
最高检2023年联合水利部启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着力构建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相衔接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当黄河水变清,当河中的鱼儿欢腾,当河边的人们欢笑,“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修复一处处湿地,让候鸟蹁跹于黄河
这是黄河“几字弯”上的一幅秀美生态画卷。
内蒙古南海子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众多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昔日,这里是九曲黄河的一段故道,河水改道南移后形成了如今的湿地。在湿地的核心区,曾有一座运营十多年的浮桥——王大汉浮桥。
王翠仙家就在浮桥附近的王大汉村。她说,之前这里每天都通车,大多是拉煤车。车一过,路面、水面都是煤尘。
“浮桥是2006年经相关行政机关批准建成的。但在2007年,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浮桥及通往浮桥的引路都被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工作人员代红亮说,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反映浮桥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因为浮桥的审批建设早于湿地的规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02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向自治区检察院移送了王大汉浮桥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线索。随后,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对此依法立案调查,并统筹自治区、包头市、包头市东河区三级检察院力量成立专门办案组。
202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向包头市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拆除王大汉浮桥并关闭通往浮桥的引路,修复王大汉浮桥及引路侵占的湿地生态环境。
收到检察建议后,包头市政府组建专门工作组,研究制定浮桥拆迁安置及专项整改方案。
“2022年8月,我们跟进监督时发现,浮桥以及附属设施都已被拆除,浮桥路段也完全封闭了。”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张云龙说,没有了过往车辆和煤尘污染,湿地恢复了往日宁静。
记者在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浮桥已不在,各种鸟类或嬉戏打闹,或低头觅食,或展翅翱翔。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管根本、管长远的还要靠制度、靠法治。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检察机关不断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护和治理,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以法治之力守护“母亲河”。
前不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明确要求“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
紧跟全会召开的大检察官研讨班直接部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检察工作,综合运用各项检察职能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发挥公益诉讼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斗折蛇行间,黄河“几字弯”如一条玉带,镶嵌在中华大地上。避免黄河之殇,守护“玉带”不染尘,关于“检察蓝”与黄河“生态绿”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孙风娟 郝雪)
2024年7月初,本报记者闫晶晶(右)跟随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检察院检察官走访毛乌素沙地一起林地污染案件植被修复现场。
随着矿山的关闭,自然地貌得到了恢复,被破坏的耕地也重新种起了玉米。2024年7月11日,陕西省延长县检察院检察官对案发地进行“回头看”。 张哲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