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日报微信
“档案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
走进国电南自
从中国第一台自制水文仪器,到第一套330千伏继电保护装置,再到覆盖现代大型水电站、火电风电机组、电网的自主可控系统,这些意义重大的产品都被镌刻在国电南自的档案册上。8月16日下午,由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档案馆、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档案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走进国电南自”主题活动,邀请多位劳模、科研工作者以读档、读报、口述历史的形式,来重温国电南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激励当代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21/w1080h741/20240817/db92-f6ae5e6405774b9c9acb8ba2b3dd9b95.jpg)
新生:
户籍卡里的红色历史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618/w897h521/20240817/a1dd-a5d6338cdd5b0edf435bf1751ace5f99.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714/w909h605/20240817/3f15-5ebe46cf3602364e1882552169c13b7b.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21/w1080h741/20240817/db92-f6ae5e6405774b9c9acb8ba2b3dd9b95.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147/w1080h667/20240817/9052-2fd593180a1d53f2ff97d943af048092.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37/w1080h757/20240817/79c1-e736c753044710d94fc7137671e45301.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00/w1080h720/20240817/2c49-328c6c7c9026cb498c2157b073b7e914.jpg)
跨越:
“330”助力工厂“水转电”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122/w1080h1442/20240817/9a63-23af393d3859a83c8721c6b39a635271.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122/w1080h1442/20240817/5484-e380fc2d74e2cfe431f52990a6450621.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00/w1080h720/20240817/c99d-4ec5241792fa00548e92ad915c189191.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00/w1080h720/20240817/ed29-99982b6dbd492a0e2b3eaaa77117e0bc.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00/w1080h720/20240817/10f8-d3b164e60baefb87ca0c0400bdc2b916.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198/w1080h718/20240817/dbaa-0c594dc326899db9c43f0e7c84bdb00a.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00/w1080h720/20240817/2aea-2282e24d7f932c20932cc3d9ae1ddfca.jpg)
电力行业领域有许多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的痛点,而以南自人为代表的科研型企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已经针对多个“卡脖子”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南自研发领军人、省级劳模吴科介绍,他带领“吴科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发电站分散控制系统“华电睿蓝”已成功投运,实现了自主可控率100%、国产化率100%的“双百”目标。吴科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国家这列‘复兴号’列车上的一枚螺丝钉。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和共产党员,我将秉持科技报国的志向,带动更多科研人员一起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他的质朴话语,正是南自人的心声。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200/w1080h720/20240817/a79d-69c007fa0b2d40d89ed12c517ab792f7.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17/663/w1080h383/20240817/8d9d-b16b72c908ee4d77cd085de7b837be06.png)
最后,活动在全体合唱《歌唱祖国》中落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苍淑珺 姜晓娟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克良辰 通讯员 徐昕磊
视频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曹骄阳 克良辰
图片
奋进:
劳模精神鼓舞时代征程
巴黎奥运会刚刚结束,而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电南自就已经在默默服务奥运了。此次活动现场,本报青年党员代表诵读了2008年8月16日的《南京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北京奥运很精彩 南京产品很“露脸”》,文中介绍了国电南自等南京企业的产品在北京地铁线上启用。南自提供的产品和系统让地铁实现了变电站继电保护微机化、电力监控自动化,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要求。
生产于1970年的330千伏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
在国电南自浦口高新园办公区大厅里,陈列着一台从黄河刘家峡水电站拆换下来的“330千伏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这正是企业实现从“水”转“电”的里程碑式产品,老南自人总是亲切地称它为“330”。
活动现场,南自青年科研工作者向人们讲述了“330”的研制历程,原南自总厂副厂长、省级劳模王宝平也说起参与“330工作组”的往事。当时王宝平还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因为“330”来到南京,“工厂里缺少继电保护的试验设备,我们就到处想办法借。为了不影响工厂生产,每天晚上厂长把车床架好,我们就自己车螺丝,板子也是老师傅陪着我们一起打磨焊起来的,经常干到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去休息,早上起来继续干。”
就这样,“330工作组”成员们奋战了60多天,终于赶在1968年12月26日前试制成功第一台样机。此后又经历了几年艰辛摸索,最终于1972年6月,南自生产的我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330千伏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在刘家峡水电站输变电工程上使用。
生产于1970年的330千伏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
何子峰的户籍卡档案。
今年4月,《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地下党员户籍档案史料展》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展出。其中,有两张户籍卡属于当时的“中央水利实验处”员工——他们就是中共地下党员王志京、何子峰。
活动现场,视频《新生》和南京市档案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讲述的《两张户籍卡的故事》,带领人们重温了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开展护厂斗争的历程。在王志京、何子峰等地下党员的努力和进步职工的协助下,“水工厂”毅然投入人民怀抱,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领导下的国营企业,为新生的共和国保留了珍贵的工业火种。
“那时候大家干劲特别足,天天加班加点,哪边要是有了些技术革新、新的产值,就要敲锣打鼓送喜报。”80多岁的南自战斗英雄、省级劳模童维智作为1958年进厂的亲历者,回忆起当年火热的生产建设场景,并且带来了一份珍藏多年的劳动竞赛“一等功臣”的奖状,捐赠给南京市档案馆。
王志京的户籍卡档案。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