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去大半,
亲爱的娃爸娃妈们,
你们还好吗?
咱就问问,这一路上,
您受到了娃的哪些“魔法攻击”?
有没有被“折磨”到要发狂?
就说暑假刚开始那阵儿,
是不是信心满满?
想着要和娃一起度过一个
温馨和谐、充满意义的假期?
结果呢?
现实给来了个“迎头痛击”!
这个暑假,
你有哪些崩溃的瞬间?
如果你也不吐不快,
今天一起来吐槽吧:
娃妈说:“每个暑假都感觉自己像来渡劫一样,问他吃啥,永远都是随便!做好以后,永远他都不爱吃;写作业的时候,永远都要上厕所、喝水、不舒服;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开启互殴模式,相亲相爱的时光,只能用秒来计算”。
娃妈说:“孩子的暑假,我的噩梦,感觉每天都能上西天,虽然不用去送上学、去接放学,但是家里不断切换着上房揭瓦和鸡飞狗跳,那种感觉谁懂啊?”
娃妈说:“暑假里,和神兽们相处时而母慈子孝,时而鸡飞狗跳。随时让你血压升高、头晕眼花。这辈子没什么文化,却天天有断不完的官司,养娃之路还得继续,坚持就是胜利。”
娃妈说:“两个孩子打架,他说她是猪养的,她说他是狗养的,我说他们傻,他们回一句‘你傻,你全家都傻’!”
娃妈说:“我俩祖宗,差五岁,早上打、中午打、晚上打。上午加个点心,下午加个下午茶,过分的时候还有宵夜。我是聋子,我是哑巴,不然活不下去。”
还有人说,
暑假堪称史诗级灾难大片
苦情片:妈妈再爱我一次
伦理片:今天谁辅导作业
武侠片:单打V花样双打
悬疑片:我作业去哪儿了
还有家长七嘴八舌,不吐不快:
“我家那小祖宗,每天早上就跟装了个“定时闹钟”似的,5点多醒,等我6点半醒,他已经偷偷拿我手机看一个小时了,不开声音那种。”
“一天八百遍的妈妈妈妈,简直就是抓狂。”
“我儿子直接静音,我都不知道他起床在看电视。”
“我家娃一放假,天一亮准时起,悄悄地起,偷看她爸手机,不开声,跑厕所看,跑厨房看。”
其实啊,
娃的这些调皮捣蛋,
也是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
这不,暑假快结束了,
很多娃爸娃妈也说孩子懂事了不少,
会主动帮忙拿东西,
会给辛苦的爸爸妈妈捶捶背,
有时还会主动做家务。
不管娃多调皮,
当你看着睡梦中那张柔嫩嫩可爱的小脸,
是不是依然会拨动你那颗温柔的小心心,
忍不住想要在小脸蛋儿上亲一口呢?
所以呢,
咱们就再坚持坚持,
曙光就在眼前啦!
新学期一到,
咱们也能稍微喘口气,
偷个懒啦!
养娃不易,带娃难
但古人带娃也会崩溃吗?
会
古人也不完全像诗词里写的那样肆意洒脱,
如果古人有朋友圈,那一定也很精彩。
陶渊明曾写过一首《责子》
陶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写道自己年事已高,但五个儿子一个都不省心,最后认命去喝酒了。不愧是陶渊明,写诗吐槽,吐槽完了潇洒去喝酒,绝不亏待自己。
带娃是个技术活儿
古人也会鸡飞狗跳
当代带娃绞尽脑汁
古人带娃又有哪些策略呢
来吧
让我们一起看看
古人的带娃日常
攻略1—户外活动不能少
当宋代贵妇遇见吵闹的熊孩子,会是什么样?
初夏时节,一位年轻女性正在凉亭里照顾睡觉的婴儿。凉亭外有七个孩子,一个戴着面具,一个带着纱冠,其余的在敲打鼓钹乐器,玩的不亦乐乎。或许是担心吵醒正在酣睡的婴儿,少妇急忙向他们挥手示意。
宋人的《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名童子在模仿表演傀儡戏的场景。一个孩子在幕后操纵着傀儡木偶,前面两个孩子高兴地充当观众,旁边另一个孩子边看边击鼓,似乎在帮表演者“配乐”,煞有介事。
《端阳婴戏图》描绘的是3个粉粧玉琢的胖娃娃在端午时节嬉戏玩耍的情景。穿红色肚兜的孩子手拿用绳系着的蟾蜍,想要惊吓较小的孩子。而受到惊吓的小孩则蹲在地上,双手护著头,眉头紧蹙,十分害怕。穿绿色肚兜的“勇士”一个箭步赶来,想要阻止这场恶作剧。
元 佚名《婴戏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好多小朋友在一个庭院里玩耍,感觉类似我们今天的幼儿园。图中小朋友们三五成组,分别沉侵在各自的游戏之中。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骑竹马,有的凑在一起讲故事,有的在敲小鼓……气氛十分欢乐融洽。
攻略2—劳动不能少
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没错,古人带娃首先让娃“劳其筋骨”,这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所描写: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不止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就连高官子弟也要劳动,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通过劳动既可以让孩子学习到生活的技能,同时也能够释放那无处安放的精力,减轻父母的带娃压力。
攻略3—兴趣班可不能少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绘画作品中看到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古代儿童的兴趣班绝对不止是我们想象中的骑马放风筝,捉鱼斗虫而已。
你们以为古代女孩必上的兴趣班只有女红课吗?不,并不是。
“美妆课”才是top1
杜甫在诗里写道:“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说的是女儿学习母亲无所不为,晨起梳妆随手涂抹,一会儿便用朱粉在脸上搽得狼藉不堪,把眉毛画得特别宽阔。
不止于此,古人还发明了各种兴趣班,种类之繁多,绝对不亚于我们现代人。
从琴棋书画培养艺术修养,到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古人真是全方面发展。像我们现代人踢足球、钓鱼这些技能,对古人而言是最日常不过的了,没什么好炫耀的。值得炫耀的莫过于骑马术。
《马术图》 故宫博物院藏
马术,主要包括马戏和赛马两类,有关的资料可早至战国之时。画面中,两名蓝衣男子合作参加了这次马术比拼。其中一名蓝衣男子骑在马上,手中举着另一蓝衣男子,被举起来的那名男子手中还拿着旗子。
沂南汉墓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也有一幅《马戏图》,图中两小童各自在马上表演,两马相向奔驰,左边一小童左手执马鞭,右手持曲柄幢立于马上,此即马戏中的“立骑”技艺;右边一小童双手执手戟据于马背,横体腾空,双足后翘,马蹄腾飞,显示出了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攻略4—玩具不能少
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古代,孩子们都玩些什么呢?苏汉臣的这幅《秋庭婴戏图》中这对小姐弟正在玩的,就是一种叫做推枣磨的游戏。
《秋庭婴戏图》
推枣磨是一种古老的平衡玩具,起源于宋朝,被称为当时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游戏之一。
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就与祖母在昏暗的烛光下推枣磨,玩的不亦乐乎。推枣磨这种游戏经常在婴戏图的画作中出现,具体的玩法是这样的:
一、先取出一枚新鲜的大枣,横向剖开,将上半部分的枣肉削去,枣核朝上露出;
二、再用三根竹签支撑起余下的枣肉下部,立在桌子上;
三、将两颗大枣插在竹篾两端,再将竹篾放在枣核上,并调整竹篾位置使两端平衡。
制作方法及其简单,但想要保持平衡却不是容易事。将插有冬枣的竹篾平衡住慢慢转动,形似两人推磨。它的玩法简单且充满趣味性,适合全家人共同参与。
还有小朋友爱玩的玩具小车,古代其实就有了,其中最经典的是鸠车,鸠车是汉魏时期较盛行的儿童玩具。
《汉代鸠车》 河南博物馆藏
在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汉代鸠车,整体为一只鸠鸟,昂首翘尾,两爪处安有车轮,鸠背上站着一只顽皮的雏鸠。大鸠身左右两侧各有二轮可转动,胸前有一小圆鼻可穿绳拉行,成为一种可供儿童牵引的车辆玩具,被戏称为摩托车的原型。
《左传》中提到鸠鸟对子女总尽心养育,因此古人用鸠车表达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可见古人为了哄孩子开心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古人带娃的经历也告诫我们现代人:带娃这个事,不仅要大开脑洞,全方位培养,但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营造自我成长的空间、增加探索美好世界的机会。
这个暑假,
你有哪些带娃经历?
可有被娃的“魔法攻击”击中?
快来留言分享吧!
综合自:人民网、搜狐网等
来源:大象新闻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