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带手机,更不允许带打火机。”“安全帽任何时候都不能摘。”“定位器可快速找到你在哪里。”“正确使用自救器能保障你在紧急情况下脱险。”……
8月1日,新华社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二矿,接受安全培训后,随工人一起下井,探寻这座建矿70多年的传统煤矿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换上最新研制的工作服,虽然繁琐,却体现细节:袖口采用松紧式设计,可提升安全系数;多处做了材质加厚,提升了抗撕裂性;全棉可防静电;增加了高亮度反光条;高筒靴最新内置了防砸钢条……
“根据职工提出的需求,我们量身定做了这套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工作服。”华阳二矿工会主席赵利军说。
随后,记者乘坐交通巴士,花20多分钟来到龙门村的采矿井口前。“以往矿工们需从地下巷道坐铁皮车花1小时到矿井,现在我们改为从地面坐车,改善了工作条件。”华阳二矿生产副矿长张雪峰说。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包括记者在内的下井人员举起右拳进行入井前安全宣誓后,走上能载百人的“罐笼”,沿着灰黑色的巨型井壁,1分多钟下降415米来到井底,相当于下了100多层楼高。记者又与工人们一起坐上通行车,沿大巷前行,一座现代化矿井徐徐展现在眼前。
与想象中幽暗、闷热、多尘的环境不同,巷中有通亮的照明,用三套电机保障;得益于巷道内安设的一套送风、送液管道,凉风持续吹来,空气清新洁净,并通过喷水、雾化作业消除粉尘。
约30分钟的行车平稳顺畅,沿途不停可见黄色的安全标志和路牌,以及两侧用钢铁网牢牢围护起来的井壁。
来到挖煤作业区,记者看到,井壁上每隔约两米,深深打入一支支管道,这是抽取瓦斯的连接装置。“我们是一个高瓦斯矿井,需在煤层中施工瓦斯抽放钻孔,通过地面泵站进行瓦斯抽放,再输送到矿区旁边的电厂进行清洁利用。”张雪峰说。
据介绍,过去要用人工,冒着危险手持机器去探测瓦斯在哪里,现在井下遍布传感器,不仅更安全,也更精准地探查出瓦斯“藏身处”,并测定其浓度。
在采煤作业区域,设置了与地面联系的通话器,粗壮的液压支架撑起矿洞,顶棚的防护是很厚的钢结构装置,闪射灰色的微光,能有效预防“冒顶”等安全事故。
踩过清洁机器用的积水,面前出现了一台15米长的龙形黄色采掘机,它的头部是一个长了许多“钢牙”的大转盘,半掩在煤层里,旁边是一条运煤的自动传输带。这里的煤炭像黑色珍珠,发出亮晶晶的闪光,工人们称之为“乌金”。华阳二矿年产810万吨煤,用于冶金、电力、化工及建材行业。
值班的采煤准备队队长韩宏文告诉记者,当位于地上10公里之外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发出指令信号,采煤机就会开始工作,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由人在井下操作。作为队长,他负责指导职工安全生产、学习智能化采煤操作等,每月有16天在井下巡查监控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排查隐患。
“机器代替人在最危险处工作,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也更安全,采煤的效率也更高。”已在华阳二矿工作了15年的韩宏文说,原来这个采煤区井下需20多人,现在仅需10人左右。
“最早采煤靠人力挖掘,人用筐子背煤上井,好的时候用骡子。后来逐渐机械化,现在引入智能化。70多年来,煤的产量更大、煤的应用更广、采煤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工人的收入更高。”张雪峰说,虽然智能化不断提升,但是地下情况复杂,有的区域信号传输困难,人工智能还无法辨识岩石和煤炭,所以仍然需要人,但对他们的知识要求更高了。
从井下返回,来到二矿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这是一个类似“太空舱”的智能控制平面,大屏幕上显示出井下作业的状况、参数和实时画面。记者在演示下,按下一个按钮,对井下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地底深处的皮带机、破碎机、刮板运输机等都自动运行起来。
“国家作出了绿色发展的决策,要求如期达到‘双碳’目标。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终将走向枯竭,当前更需要的是科学开采和转型发展。”张雪峰说。
华阳二矿所属的华阳集团已在2020年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从事煤炭生产,还进军到钠电池、光伏、碳纤维、生物降解等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华阳二矿70多年的建矿史,也是新中国煤矿发展史的缩影,唯有转型、变革才能让老矿井历久弥新。”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力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华阳将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的矿井和新业态。(记者柴海亮、严赋憬、屈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