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与圆明园的不解之缘谈起”

“从我与圆明园的不解之缘谈起”
2024年07月30日 02:00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李 京

  “现在咱们看到的几根石柱,许多游客会认为这里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其实在乾隆年间,这组建筑群叫作‘谐奇趣’,曾作为皇家音乐厅供皇帝欣赏西洋乐器演奏……”民革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在圆明园管理处已工作20余年。他在向参观者解说圆明园时,往往会在参观者容易忽视的石板、断壁前仔细讲解,运用生动的语言让他们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我是为了圆明园来上班的。”刘阳对圆明园的热爱始于12岁那年的一次“偶然”经历。1993年,12岁的刘阳在完成小学阶段最后一科考试后,揣着公交月票登上331路公交车,他原本是要坐375路去颐和园的,“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把车坐错了”。这趟331路公交车把刘阳第一次带到了圆明园。在圆明园展览馆,刘阳认真看完了一部名叫《一代名园的毁灭》的纪录片,片长只有约15分钟,“但对一个小孩有特别大的冲击”。这样强烈的情绪冲击让刘阳在一刹那冒出了一个想法:找寻圆明园失散的文物。

  正是由于这份热爱,刘阳把能到圆明园上班形容为“百年不遇的机会”,在2003年时成为圆明园管理处的一名正式员工。

  从学生时代通过打工挣路费去全国各地寻访圆明园失散文物,到工作以来自费游历多国找寻圆明园文物,刘阳逐步积累起来的第一手资料非常可观。这些资料中,既有他亲力亲为采集的影像和文字,也有通过身边朋友或互联网上热心网友提供线索或支持,从海外购买的照片等内容。

  随着对圆明园文物研究深度的不断提升,刘阳逐渐具备了一双“火眼金睛”——如果是圆明园的流散文物,他很快就能将其辨认出来,并进一步考证出翔实的历史。20多年来,经过他考证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要数2007年随首批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家”的石鱼。

  石鱼的回归,源自一次胡同之旅。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阳,拿着相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寻找摄影灵感。在经过胡同里一户居民家门口时,正赶上这家人出门。通过从门缝中不经意的一瞥,刘阳发现,放在院中的一对物品不寻常,他猜想有可能是一件文物,用他后来的话说,“皇家园林出来的东西,就是透着一股‘范儿’”。但仅仅这一瞥,还不能印证内心的想法,无奈之下,刘阳只能找机会再仔细看看。四个月后,刘阳找到机会进到这户人家的院内,拿起相机,稳稳地拍下了院内陈放的一对石鱼的照片。

  刚刚拍下这对石鱼的照片时,刘阳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圆明园流散文物。又过了一年多,当刘阳撰写有关圆明园的书籍,整理圆明园相关照片的过程中,发现曾经有一位法国摄影师拍摄的大水法照片的右下角,有一个建筑构件和那对石鱼相似。在上报圆明园管理处,找到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记载证明石鱼确实属于圆明园后,刘阳又和石鱼的所有者反复沟通和协商,最终推动石鱼回归圆明园,成为圆明园内设展厅的常设展品。

  在刘阳看来,助力石鱼“回家”,也是践行自己12岁时那份“初心”的体现。近年来,刘阳怀揣着对圆明园的那份热爱,致力于圆明园研究和保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关实地考察以及资料、文献的挖掘和整理,还积极参与圆明园大讲堂、圆明园文物维护、圆明园参观解说等相关工作。他还坚持在休息日为中小学生讲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物知识。他的讲解极具个人风格,语速快、表达直白,融贯古今、干货满满,在有些点位会讲上半小时,延展出一连串故事。讲解结束之后,刘阳会掏出自费制作的一些徽章,当作纪念品奖励给认真学习的“小观众们”。“哪怕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对圆明园感兴趣,二十年后,没准又是一个‘刘阳’。”他充满希望地说道。

  “初心迸发也许只在一刹那,而坚守它需要长久的付出。”目前,刘阳正在推动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各遗产点位的历史影像研究工作。“我要继续不断增长专业知识‘半径’,继续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贡献力量。”刘阳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圆明园 刘阳 文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