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
2024年07月29日 19:32 哈尔滨新闻网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重要指示,为我国汽车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谋划了路径。十年来,我国紧抓历史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本报与人民日报记者共同组成特别报道小组,由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立足国情,放眼全球,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开深度调研。从本期开始推出“新能源汽车国家名片是如何打造的”系列报道,挖掘经验、总结启示,探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密码。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建设汽车强国之路。

十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不足10万辆到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问鼎世界第一;

十年来,我国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措施70余项,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化的支持体系;

十年来,我国形成了自主可控、结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主流车企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

十年来,我国车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多元化技术模式不断涌现,中国技术开始“反哺”全球;

十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超1000万台;

…………

从无到有、由弱渐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强国背后离不开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支撑。记者调查发现,“引”“全”“新”“用”“活”五个关键词透视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密码。

“引”:用好用活政策,引领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的培育壮大,离不开企业参与、市场推动,也离不开战略引领、政策支持。

20多年前,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正式启动,在“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政策指引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蹒跚起步。

2014年开始,我国在前期试点示范基础上,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扩大到全国实施,涵盖补贴、税收、技术创新、投资管理等几乎所有领域……政策打底、企业筑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重奏,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回溯政策变迁的脉络,看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回到2014年这个关键节点,那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一株小树,新枝虽已冒尖,但远未长成参天大树。面对徘徊观望的企业、犹豫不定的市场,如何凝聚共识,坚定信心?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关于“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一锤定音,从根本上指明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自此,产业上下再无疑虑,市场内外再无顾虑,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加速铺展开来:

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

2017年4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203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中远期目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要求;

…………

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2016年前后,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被曝“骗补”,引发社会公众强烈质疑。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公开通报骗补企业,严肃整顿行业风气,但并未中断扶持政策,而是根据发展情况动态调整,顺势推动补贴政策由普惠式转向扶优式。

政策的引领和坚守,让一个新兴产业渡过难关,也吸引更多优质经营主体加速入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换来无数弄潮儿破浪奋楫、扬帆远航。

——梳理政策覆盖的领域,看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从战略擘画到产业生根,需要可执行、可落地的政策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领域多、覆盖范围广,政策研究与制定“千头万绪”,如何统筹协调各部门权责,确保政策务实管用?

2013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8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应运而生,构建起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推进机制。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获得更大力度、更全面的政策支持。一个全方位、系统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雏形渐显:

技术研发端,先后发布100余项新能源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专项工程,明确研发方向,提供技术支持;

投资生产端,先后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新能源汽车投资审批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日渐完善;

消费使用端,从减免车船税、免征购置税,到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电价优惠政策,再到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消费者购车意愿更强,使用体验更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70余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措施,涵盖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投资管理、生产准入、财政补贴、基础设施等10多个方面。

——沿着政策更新的方向,看到“与时俱进促发展”的改革决心。

战略定力不等于僵化不变。新产业常常伴随着新问题,新赛道必然需要新规则。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如何满足日益多元的企业诉求?

答案惟有改革。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大势所趋。但同时,部分企业智能驾驶等功能失控,引起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关注。面对新的治理课题,国家层面陆续发布《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等政策标准,及时规范产业发展。

十年来,改革不停步、发展不停步,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更新修订也从未停步:

为探索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我国从“十城千辆”开始逐步积累经验,随着产业技术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不断提高补贴门槛,并将补贴标准与产品技术水平挂钩,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为解决传统汽车产业管理方式不完全适应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我国专门制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政策,在车辆分类、生产资格、企业及产品管理方法上进行详细部署;

为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我国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力求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在地方先行先试,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随着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调整机制的建立,相关政策更加深入务实、更加精细可操作。政策护航下,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拔节成长!

“全”:以全产业链条锻造全领域优势

在长三角“造车版图”中,分工合作的格局加速形成:在上海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并聚集一批芯片、软件等“车辆大脑”相关企业;在安徽桐城,堪称“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产量逐步提升;在江苏南京,新能源汽车完成组装、走下生产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的智能软件进行测试……伴随着产量的快速增长,长三角形成了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一辆汽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在“包邮区”完成。

再将视线投向使用端。安徽长丰县一名村民算出自家“绿牌车”的“性价比”:每晚11点预约充电,每公里电费成本不到1角钱,比燃油车的8角钱便宜了不少。支撑“性价比”的,是该县的“一网一圈”——网是县有充电港、镇有充电站、村有充电桩的充换电设施“一张网”,圈是县域“5分钟充电圈”。

汽车强国先强基,强基之本,就在产业链。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补能设施等关键环节,产业链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独步全球。

“全”的背后,是雄厚的制造业托举。我国是惟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带动了新能源产业上下游投资,一个种类齐全、配套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全”的背后,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023年纯电动汽车销量达668.5万辆,增长24.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80.4万辆,增长84.7%……供应多元、开放包容的超大规模市场,为产业发展和新技术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环境,一个丰富多样、上下协同、稳定完善的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全”的背后,是开放包容的前瞻布局。对内,放开新能源汽车投资准入管理;对外,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推动产业发展、谋划产业布局,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努力促成“百花齐放”。随着跨领域融合、国内外融合持续推进,一个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鼓励创新的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以全产业链条锻造全领域优势。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本、效率、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在每一个环节实现优势集成。

——以“全”增效,巩固竞争优势。

瑞银证券研究部拆解比亚迪一款电动车型发现,即使将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纳入考量,比亚迪较传统竞争对手仍有成本优势,这得益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链条布局。

行业研究单位数据显示,依托于产业链之“全”,我国主流新能源车企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部分企业超过95%。零部件一站式配齐,大大降低了往来穿梭的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了漂洋过海的未知因素,汽车制造的经济性、可控性进一步提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成本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在中国产业生态下成长起来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成为特斯拉旗下综合生产成本最低的工厂。以热销车型Model 3为例,其基础款(后轮驱动版)在中国市场售价不足24万元,而在同样建有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德国,售价超过4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31万元。

——以“全”塑形,推动集群发展。

安徽合肥,在国轩高科、大众(安徽)、蔚来汽车等一批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带动下,配套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逐步聚集。如今,“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在这座城市均有布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营收近3000亿元。

围绕广汽埃安一家龙头企业,广州番禺区聚集了40多个零配件及相关项目,基本建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三电”关键技术、数字化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数十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在周边,形成了庞大产业集群,也成为番禺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随着产业体系日臻完善,集群发展成为鲜明特征。在长三角、珠三角之外,京津冀、西南、中部等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集群正在形成。聚链成群,企业可以共建创新平台、共同攻坚“卡脖子”技术,共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放大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能。

——以“全”提质,助力产业升级。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汽车也正从移动工具向能源终端和数字空间转变,逐渐成为构建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产业体系配套完整,为这样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要素和场景,培育出大量优质的创新成果,更为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创造了空间。

在北京亦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正致力于以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在河北雄安新区,低碳智能的交通路网雏形渐显,全国首个规模化区域级数字化道路已建成153公里,智能网联巴士安全(试验)运营里程接近20万公里。

站在全产业链基础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加速融合,“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将实现新的跃升!

“新”:以自主创新开启汽车强国建设大门

十年磨一剑。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汽集团10周年之际,上汽集团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新能源汽车创新“答卷”。5月24日,上汽集团发布新一代技术底座的创新研发成果:成本降低40%的全固态电池,电耗12千瓦时/百公里的纯电整车,“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电子电器和全栈软件架构……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进入2.0时代。

5月28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实现全球最高量产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和全球最长综合续驶里程2100公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插混”)技术上,中国汽车产业已走在了世界前列。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现在全球每卖出4辆插混车型,就有3辆来自中国品牌”。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企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较2014年增长280倍,海外销量较2014年增长13倍。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反超特斯拉,登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2023年,比亚迪蝉联“销冠”并成为首个跻身全球汽车销量前十的中国品牌。今年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494.4万辆,其中比亚迪以161.3万辆占比将近1/3。

从燃油车时代的跟随和追赶,到新能源汽车领先全球,上汽、比亚迪的创新发展实践是个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是一把开启汽车强国建设大门的“金钥匙”,那么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创新则是“核心密码”。

十年来,中国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在持续深入的创新路上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方面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基础材料、零部件、制造装备、基础设施及服务等关键环节,建成了全球领先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实现“换道超车”积蓄了磅礴力量。

在“三电”技术领域,中国在世界上实现了局部领先。2023年,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中档以上主流纯电动乘用车车型续驶里程普遍超过600公里、行业平均百公里电耗下降至12千瓦时左右。电机技术从传统绕组向扁线技术的转变,碳化硅(SiC)等先进材料在电控系统中的应用,也为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能效和续驶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4日,国家首批自动驾驶L3/L4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揭晓;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通知,要求稳步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运营,打造高阶智能驾驶新场景;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公布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首批应用试点……这些密集的举措为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按下“加速键”。2023年底,在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表示,当下全球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中国占比超过50%,中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42%,在智能化、网联化新赛道取得先发优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创新,我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产业中心。”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

不只是整车核心技术的创新,围绕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方式可持续创新也在向纵深推进。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将数字化的“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并行管理,部分关键制造工艺自动化率已达100%,一分钟可造完一辆车的所有零件,一小时下线65辆车。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惟一的“灯塔工厂”,其全自动生产线支持混合生产模式,实现生产效率提高50%,交付时间缩短33%,一次验收合格率提高8%,以及制造成本降低58%。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风向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表示,领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正在反哺全球。

前沿创新技术走向世界。在锂电池特别是固态电池领域,中国是全球主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宁德时代,这家从福建宁德走向世界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目前已拥有全球最全的电池技术路线布局。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使用量市占率达36.8%,连续7年稳居全球榜首。

技术反向输出日益增多。大众集团“牵手”小鹏汽车,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集团“拥抱”零跑汽车,上汽集团和奥迪联合开发全新电动汽车……海外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大幅增加在华研发投入,并扩大和中国车企合作,以期补齐在智能、电动等领域的短板。

贡献汽车标准“中国方案”。在国际汽车标准的起草和制定中,我国凭借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积累的创新优势,以及在标准制定层面的丰富经验,为国际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协调贡献了出色的“中国方案”。创新的中国标准也在与全球汽车产业互融互通中实现全球引领。

“用”:以好用耐用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第2000万辆!2023年7月3日,一辆银色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步入新阶段,从产业化、市场化向规模化、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从我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到产量突破1000万辆,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而从第1000万辆到第2000万辆下线,只花了短短1年零5个月时间。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

从“身在闹市无人问”到“一朝成名天下知”,这背后是产品的日益丰富、使用环境的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在售新能源乘用车品牌数量过百,在售车型更是达到几百款。这些车型覆盖了从10万元以下到百万元以上的不同价格区间,从微型、小型、紧凑型到中型、中大型车,不一而足,涉及纯电动、增程式、插混等不同补能形式。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上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日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有得用是前提,用得好才能赢得市场。十年来,全产业链协同作战,高比能量、长续驶里程的车型不断面世,充电、换电两大补能模式竞速奔跑,逐步打消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顾虑。

2021年,广汽埃安AION LX Plus闪亮登场,成为全球首款纯电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量产车。如今,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纯电车型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的焦虑加速破局。

充电方面,一批从800伏特高压平台诞生的新车型密集亮相,最新超充技术正让充电时长缩短至15分钟、10分钟。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满电出发,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真实体验。

换电领域,蔚来也在牵头逐步拓宽“朋友圈”,探索跨品牌服务。截至目前,蔚来已分别与广汽、路特斯、吉利、长安、江汽集团、奇瑞、中国一汽、鸿蒙智行等达成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补能的更多可能性。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24.3万台,同比增长54%。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充电便利性提升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容,构建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新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提档升级,在满足消费者已有需求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共同促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市场蓝海的强大磁场。从夹缝中顽强生存,在市场中完成蜕变,靠品质赢得消费者,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掀起新的国潮热,更开启了壮丽的“品牌出海”征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而2014年,这一数据还不到8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30%,相比2014年的0.32%,增长了近百倍;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技术向新,品牌向好,产业向强。十年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经历了从“置身事外”到“喜出望外”的转变。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显著提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成本也得以在大规模应用迭代中快速下降。我国新能源汽车逐渐摆脱政策依赖,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已超80%,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

“活”:以开放竞争催生市场生机活力

开放与竞争,演绎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交响曲。十年来,在开放的市场机制和良性的竞争生态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企业“动”了起来,市场也“活”了起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开放发展的新时期。

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当年12月第一辆整车下线。

特斯拉犹如一条重磅“鲶鱼”,搅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不仅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也倒逼本土企业在新技术和新产品上不断更新迭代。

开放带来竞争,激发活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你追我赶”的发展热潮。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传统车企奋起直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百舸争流、多元竞争、不断涌现各种可能性的生动图景。

一批批造车新势力应运而生,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部分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捷足先登、攻城略地,其高科技属性与跨界交融、快速迭代能力,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蔚来“换电”模式、小鹏自动驾驶……新思维颠覆了传统造车逻辑,打开了从产品到服务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大趋势,传统车企积极拥抱变化,实现快速转型。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上汽、广汽等自主品牌迅速成长、赶超,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生力军,完成从传统车企到新能源车企的蝶变。

百舸争流、充分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淘汰赛”。落后产能逐渐退出,优质产能加速释放。

2020年,造车新势力博骏最先出局,由此拉开新能源汽车产业“淘汰赛”的大幕。这些年,在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机制作用下,不少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外资企业先后退出。

如今,竞争不断升级,强度、广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竞争在给车企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加快了技术升级、产品更新以及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看来,良性竞争既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竞争将继续倒逼企业更为深刻地洞察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推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东风汽车集团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表示。

中国新能源汽车日益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持续满足世界各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想象和需求。苗圩表示:“从全球维度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并不过剩。一个名副其实的汽车强国,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一定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优势是在开放竞争中锤炼出的真功夫、真本事,从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还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

新征程上,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梦,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充沛的“中国驱动力”。

(胡轶坤 马鑫 王璞 孙焕玉 邓晓霞 侯云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