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轴线

转自:千龙网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一线牵一城,这条壮美轴线,统领着北京城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2年申遗之路,是一次特殊的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古都之脊舒展新画卷,邀世人共享古今同辉。

老城复兴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15处遗产构成要素如颗颗明珠汇聚,历史文脉,绵延不绝。

申遗文本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中轴线建筑群不是某个历史时间点创造出来的,而是一组古今交融的活态遗产。自肇建至今,她历经城市历史演进,持续影响着城市发展。”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说。

与700余年的历史相比,12年的时间,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项工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北京市借此开启了一次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景山寿皇殿建筑群的回归和修缮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突破之一。2013年底,北京市少年宫摘牌,寿皇殿建筑群结束了数十年的“占用”状态,正式移交景山公园。2018年底,经过腾退、修缮、布展,这里恢复了清乾隆皇家祠堂的原貌,再次向公众开放,景山主要古建群得以完整呈现。

由景山向南北延伸,钟鼓楼、社稷坛、太庙、天坛……一颗颗历史明珠被擦亮。

盛夏,漫步先农坛,古建之间,一片绿意盎然。“2019年,这片耤田恢复历史风貌,如今,观众可以亲自体验春耕秋收,了解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先农的历史。”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习惯站在耤田旁,为观众作讲解。他笑着向大家推荐,“您还可以到新开放的神仓院落转转。”

由于历史原因,先农坛内外坛多处区域曾被多家单位作为办公用房,影响了文物古建的整体风貌。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先农坛解决了历史性难题——拆除1500余平方米的办公建筑,打通先农坛太岁殿前的历史景观视廊,神仓建筑群完成修缮布展,首次开放;庆成宫院落经过腾退、修缮和环境整治,整体恢复历史风貌;先农坛祭祀道路恢复历史风貌、育才学校教工宿舍楼腾退、西城教育学院腾退等项目顺利完成……“未来3至5年,先农坛的开放面积将由现在的7公顷扩大到20公顷,来先农坛的观众将由每年10万人次增长到100万人次。”薛俭说。

近年来,北京新版城市总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出台,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让中轴线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更向世界作出保护遗产的承诺。

受益的不仅是先农坛,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北京市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百余项工程相继启动,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古今衔接

凝固在建筑里的历史与文化,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居民。

正阳门箭楼脚下,熙熙攘攘的前门步行街北端,一座玻璃房被围挡保护。房内别有洞天——四五米深的发掘坑里,一只明清时期的镇水兽静静“趴”在泊岸上。这是最近两年正阳桥考古的新发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民国时期改造后的桥体。“镇水兽和桥体均位于正阳桥的东南区域,凭借已发掘的历史细节,我们可以还原正阳桥的整体样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这些考古发现将原状保留和展示,使中轴线的历史故事更加完整。

中轴线北端,钟鼓楼这组古老的“时间建筑”也在续写着北京老城的光阴故事。2019年11月,鼓楼保护展示工程启动,经过腾退整治、保护性修缮及布展,如今,鼓楼一层7个券洞恢复历史原貌,一场“时间的故事”数字沉浸展亮相,带观众领略钟鼓楼的计时智慧、历史变迁,感受北京中轴线的时光流逝。

策展团队还对钟楼进行了声音采样,并通过声学模拟,还原出在“四九城”各处听到的钟声效果。戴上耳机,轻触屏幕,500米外的万宁桥上,伴着潺潺流水、鸟啼蝉鸣,钟声浑厚绵长。

走上屹立700余年的万宁桥,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相交。元代,这里漕运密集、车马如龙;700年后,现代交通工具在古桥上行驶,周边旅游、餐饮等百业俱兴。

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建设让附着于万宁桥上的设施越来越多。文物、交通等相关部门采取多项举措为古桥“减负”:最小干预修复文物本体,桥体东侧自来水管道及通信管路光缆拆除;桥面通行车辆限速每小时30公里,限载总重20吨;调出82路公交车和3条夜间线路,将铰链公交车改为单机公交车……2023年,曾经打着“石膏”、挂着钢架的万宁桥“瘦”了下来,桥体风貌完整展现。

如今,古桥东西两侧整治一新,河堤上的镇水兽拆除保护围栏,亮出全貌。沿岸,居民、游客漫步亲水步道,细品中轴古风今韵。

沿着钟鼓楼一带走上一趟,就会发现,这座城市更多的努力体现在细微之处。

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北京市积极开展钟鼓楼周边综合整治,推进雨儿胡同、崇雍大街、鼓楼西大街、平安大街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3213条背街小巷开展精细化整治提升。街区有机更新、人居环境改善,老胡同大杂院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城建筑率先降层,打通中轴线视廊阻点;地安门外大街环境提升完成,沿街立面焕然一新;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开阔有序的城市空间,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好处。

沿着这条壮美轴线,古今相接,古都迎新生。

创新赋能

十二载耕耘,北京中轴线即将在世界遗产的舞台起舞。如何更好地保护这条中华文化轴,成为一道必答题。

位于天桥艺术大厦的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里,一块巨幅的数字大屏上,清晰呈现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全景图”,点击系统中的图标,可以查看中轴线上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实时监测情况。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介绍,这是该中心开发的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采集中轴线遗产区的遗产本体、风貌、环境和管理等信息,对遗产进行预防性监测,针对遗产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灾害执行紧急应对措施。

要展示一条真实的数字中轴线,离不开数字测绘与数字三维建模技术。周子予说,基于北京市测绘院等技术团队采集的数字数据,监测平台建成了一条数字孪生中轴线,并于2023年5月成功启用,为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更将推动北京建设数字城市。

与此同时,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分为管理中心、监测中心和档案中心,收集管理中轴线各遗产点的文物保护规划评审档案、相关历史影像、调查图片等,邀请公众共同参与中轴线遗产的监测与保护。

申遗过程中,北京市试点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监测创新模式。2023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联合腾讯等机构启动了“数字打更人”项目,动员公众通过微信扫描遗产点界桩二维码,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对身边建筑、文物拍照,形成的数据同步实时传送到遗产监测平台。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各遗产点专业巡检的重要辅助手段,累计纳入志愿者近1.7万人,产生有效遗产巡检图片超7万张。今后,上至老人、下至儿童,都能成为文物守护者,真实记录、参与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传承、弘扬中轴线文化。

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古老的中轴线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绽放夺目光彩。

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中轴线还将随着新时代的脉搏而跃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