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三分地”咋来的?北京中轴线告诉你

“一亩三分地”咋来的?北京中轴线告诉你
2024年07月27日 20:07 京报网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是古今交融的世界遗产。

吕舟:北京中轴线

是古今交融的世界遗产

吕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文本负责人。2017年,吕舟和他的团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同事一起,开始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编制,力争用精炼、生动的文字展示北京中轴线的世界遗产价值。

吕舟告诉记者,北京中轴线是古今交融的产物,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等15个构成要素,是历经元、明、清及现当代逾7个世纪发展而形成的遗产。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我们在申遗的时候强调的,它就是一个古今交融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古代的遗产,它是一个历经了7个半世纪这样发展过来而形成的遗产。像万宁桥是元代的遗迹,还有大量明代的清代的遗迹,同样有20世纪的,包括像天安门广场这样的建筑群,这样一个丰富的有历史厚度的遗产构成,就形成了北京中轴线独特的样貌,而这个样貌又具有强烈的延续性,所以我们把它对应到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里头,它其中有一条标准就是,它是一个延续至今还保持着活力的、文明和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

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过程,既是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的契机,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既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文物的活化和利用,而随着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带来的更多是责任。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这个责任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个责任,我们怎么样为全人类来保护好它,我们怎么样能够从中轴线这样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当中去汲取力量,来促进今天的社会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讨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方法,在参与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希望大家都有获得感,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

“一亩三分地”在北京中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包含了15处遗产构成要素,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亩三分地”这句俗语,人们常在宣示自己对某物或某事的主权时引用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这“一亩三分地”直到今天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哪里呢?就在北京中轴线南段的先农坛。

先农坛内设有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是古代皇帝亲自耕种的“耤田”,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皇帝“亲耕”的耤田为什么不大不小,非要定为“一亩三分”呢?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关,即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所以当时取了“一”和“三”作为耤田面积。那么“一亩三分地”到底有多大呢?具体来说,“一亩”等于666.67平方米,一亩三分地的总面积约为866.67平方米。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 薛俭:我们2018年恢复了“一亩三分地”的种植,让观众走进来观察作物的生长,了解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先农坛是北京中轴线对称格局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存明清时期保存最为完整、规格最高的皇家祭祀农神的场所。它不仅仅是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的体现,更是咱们中华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化延续性的最好的见证。

埋藏地下的正阳桥有多大?

考古发掘来揭秘

为了使北京中轴线整体景观再现,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北京中轴线沿线进行了系列考古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正阳门以南的正阳桥是考古发掘重点之一。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它前面的桥梁正阳桥是内城城门外单体最大的一座,这座目前埋在地下的古桥到底有多大?考古发掘给出了答案。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南北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

历史上的正阳桥位于正阳门箭楼南侧,桥下为护城河。为了解正阳桥的位置与形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位于正阳门箭楼东南、前门步行街北端东侧、大北照相馆北侧。

北京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张利芳:我们考古揭露出来的,目前大家看到的桥体的东立面是民国时期改造后的,这是桥的石条砌筑的立面,然后这个是桥的券洞,正阳桥是三券洞的一个石桥,其实就是三个桥洞子,我们揭露出来两个桥洞子,所以说根据中轴对称原则,我们就能把桥全面复原出来。现在我们做(复原)出来,正阳桥宽度是40米,然后长度是27米,这是民国时期改造后的一个正阳桥,明清时期长度要大一点,但是宽度要窄一点。

经考古发掘揭露的正阳桥桥体上,还发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吸水兽,它位于桥孔顶部、券脸正中,由三块条石拼合组成,两只前爪强劲有力,紧紧抓住券脸,前身匍匐,脑袋探向河面。

正阳桥考古发现镇水兽

身长3米重1吨

在北京中轴线正阳桥遗址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伙”——身长3米的镇水兽,镇水兽名为“趴蝮”(bā xi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性好水,故立于桥柱”,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镇水消灾、保一方平安的能力,正阳桥遗址发现的这个“大家伙”到底什么样呢?

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这里就是北京中轴线正阳桥考古发掘的现场,从2021年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先后进行了两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在我旁边就是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身长3米的镇水兽。

此次发现的镇水兽,初步判断位于正阳桥东南侧,推测为明代遗存。背部距现状地表深2.4到2.5米,探方最深处深3.1米,身体整体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外侧完好,内侧即靠近河道的一侧有残损。镇水兽宽1.2到1.4米,高0.48米。根据体量大小,估算其重量在1吨左右。头部像狮子,朝向东南,向下探视河道内的水面,身体像老虎,被挂鳞甲,局部有祥云纹,臀部及外侧腹部浑圆。四条腿紧抓在石板上,尾巴粗壮,同身体均向内侧弯曲。

考古专家介绍,历史上正阳桥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居南、居中,是内城九门外规制最高的一座石桥,镇水兽作为正阳桥的附属遗存,有如此体量,也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

北京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张利芳:因为正阳桥它是规模最大的、规制最高的,镇水兽作为它的附属的一个文物,一个附属的遗存,它体量当然也是要和桥体相匹配的,所以镇水兽它有这么大的一个体量和正阳桥的规制也是相符的。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是,镇水兽下面有4层驳岸的石条,通俗的话说就是说镇水兽下面是有根的,所以镇水兽的位置是原位的,就是没有经过晚期人类扰动过的位置,这样为我们复原正阳桥的空间位置它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

镇水兽,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镇水消灾,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古人一般在重要桥梁两侧的河道驳岸上设置四具镇水兽,东、南、西、北4个角上各有1只。正阳桥东南角的镇水兽已发掘出土,那么其余三只是否也有望揭露出来呢?

北京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张利芳:镇水兽它两两都是对称的,只要找到一个了,把这个对称点落过去,就是另外一个镇水兽所在的位置。整个中轴线因为它正好处在核心区,我们看到前面又是步行街,有游客,还涉及交通等等,所以我们考古工作的一个原则,最小面积、最小代价解决问题就OK,等于说现在我们虽然只揭露出来一个,但是不影响我们复原,我们可以说通过最小的发掘面积,已经达到复原正阳桥遗址的一个效果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2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考古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