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15期,总第912期),原题为《有一种研发叫“深圳”》。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实习生马志鹏 编辑鄂璠
深圳正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
在广东深圳,持续涌现的新型研发机构正通过加速科技创新产业化落地,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作为全国首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发源地,截至2024年4月底,深圳已有各种新型研发机构近130家。”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圳正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
“三无四不像”
“这台发电机可将微风、水波、心脏跳动等微小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因能实现持久的近零摩擦、零磨损,发电效率比传统微发电机提高了100倍。”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超滑所”),中科院院士郑泉水托起一个掌心大小的超滑微发电机说。
据介绍,自1983年超滑理论提出以来,国际上一直认为超滑只存在于原子级,郑泉水带领团队经过逾20年的研究长跑,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掌握了全球最大尺寸结构超滑材料的制备能力。2022年,超滑微发电机项目获得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我们在高温下烧结单晶石墨,再通过微纳加工制备适用于目标器件的结构超滑材料。”超滑所博士彭德利称,新材料摩擦系数能做到10的负6次方,比最好的润滑油还要滑1000倍。
目前,该技术正处于规模产业化应用突破的前夜,超滑所已与华为、南方电网、鼎智科技等企业开展合作——若应用于电网项目,单块监测设备成本将从近万元降到百元级;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现有空心杯电机寿命可延长3至10倍;应用于人工心脏,则将破解传统供电方案“小尺寸与大输出不能兼顾”“摩擦磨损导致寿命极低”的难题。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超滑所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麾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60多个研发单元之一。
“作为全国首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共同建立,我们开创了‘三无四不像’创新体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道,所谓“三无”,指无行政级别、无财政拨款、无事业编制;“四不像”指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目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3000多家,培养上市公司30多家。是深圳现有的近130家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2006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07年,华大基因南下深圳,建立华大基因研究院(2017年更名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2014年,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张林表示,这些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推动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产业中顺利落地,成为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加速器。
建设共性平台
“我们编制了《深圳市重点领域研发规划》,通过共性平台建设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企业出题、科研答题,致力于大幅度降低企业在从“0到1”创新过程中的成本,解决产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张林说。
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已成为深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该院研究员喻学锋以自己的黑磷联合实验室举例道:“当一家磷化工龙头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我们通过黑磷等磷基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超宽温域磷酸铁锂电池,在零下30摄氏度能充电91%,在零下70摄氏度也能正常使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永炳介绍,该项成果源自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的课题,旨在解决电动汽车冬季续航缩水和低温启动困难问题。
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授人以鱼”,帮企业做“想做但做不了的事”,还“授人以渔”,以开放共享方式帮企业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做研发。
2022年12月,《深圳市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颁布,明确了重大科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适用范围、开放与共享等内容。
“我们预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一个机时2000元,来一次做两到三个机时,也就是4000到6000元。如果企业自建实验室,得投入几千万元。”迈瑞医疗监护系统技术总监丁明石说。
在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比肩而立。
“大设施不是只有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和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超级共享大平台也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所研究员黄天文表示,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试运行以来,已有不少相关机构前来试用。
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楼,智能机器人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订单,把物料配送至自动化功能岛,一条条机械臂平稳、精准地将生物试剂和样品放进微孔板中。
“这里共有40个自动化功能岛,占了全世界自动化功能岛的半壁江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工艺师司同称,他们正在打造的云端实验室,能让全世界科学家共享实验数据。
“大设施就像高速公路,让实验像坐上跑车一样进行,而且实验成本大幅降低。”司同指着一个发酵罐说,有了合成生物技术,100立方米发酵罐两周生产出的青蒿素,就能与5万亩地农业种植8个月获得的产量相当。
为有“活水”来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看来,相比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新”在体制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为例,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支持建设,获批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
“建所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我们也出了不少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王桂荣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明星抗癌药’紫杉醇预计2030年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近期,我们成功实现了紫杉醇生物合成,很多投资机构都在联系我们,准备成立项目公司,根据相关规定,研究所可获得30%的股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研究所的薪酬并不具有优势,同样的人才,去企业能拿的薪酬比在这里翻番,为什么来这里?”王桂荣表示,这是因为研究所有更好的科研平台和潜心做科研的环境。
为保障科研长期有前沿交叉的“活水”进来,研究所严禁“学术近亲繁殖”,坚持不留用本所培养的研究生。
该所还“砸了铁饭碗”,采用预聘长聘制方式,对通过考核引进后的人才给予五至六年稳定支持,三年一个中期评估,安排领域内知名专家面对面辅导;六年一个国际评估,不合格的就要转岗或离职。考核不唯论文,在“水刊”发论文,甚至可能扣分。
“事实上,人才考核没有‘一刀切’的标准。做理论研究,要看高水平论文;做产业化,要看引资情况;带学生,就要看教学质量。”王桂荣说。
“在我们这里,论文不是KPI(关键绩效指标)。”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多个新型研发机构对项目均采用了一个标准:“项目如果三年没有获得最低300万元经费,就执行退出机制。”
对此,王桂荣表示:“做科研不是为了钱,但市场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我们也支持科学家赚钱。比如,有名‘80后’的科研人员研究美味番茄,做出成果后成立公司,已经进入第二轮融资,公司估值两亿元。”
探索“深圳路径”
“过去,国际大科学计划主要由欧美日等发起;现在,我们牵头发起了‘人类时空组学国际大科学计划’,已有30多个国家、近300多个国际知名专家团队加入我们的‘国际时空组学联盟’。”走进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时空中心,该研究院粤港澳分院院长刘传宇向《瞭望东方周刊》展示了他们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测序仪,这是全球首个同时实现“纳米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测序仪,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光刻机”。
据介绍,基于自主可控大装置,“人类时空组学国际大科学计划”将围绕人类器官时空图谱、人类发育时空图谱、人类疾病时空图谱等重大问题展开大科学研究,推动重新认知生命起源,实现自达尔文进化论、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最重大的系统性突破。
作为深圳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雄心勃勃的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也有难题:有的重大攻关项目必须企业牵头,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有攻关的实力,但有时候却因是二类事业单位而无法申报。
显然,新型研发机构在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其发展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顶层设计、战略定位、经费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仍需政策引导、扶持。
王桂荣坦言:“由于研究所是多个法人一体化发展,在考核评估中因为多个法人之间人、财、物的界限不够清晰,后期资助受到了影响。”他期望从顶层设计上理顺定位,对底盘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研处副处长龚锐称,内地高度重视科研,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各市各区都有科研支持资金,但“粤港澳跨区合作涉及小型设备和耗材的进出,目前手续繁冗,往往需要科研人员等几天,建议在海关做一个白名单,实施绿色通道。”
未知君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郝义则呼吁引进人才。他表示:“深圳人才多是理工科,运营商务类比较少,建议从华东等地区加大引进。”
对此,张林表示,深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于2012年成立了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委员会;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80.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总量居全国第一。
“随着科研项目的发展,科研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政策会跟进调整。现在,深圳正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张林说。
“深圳的探索意义重大。”陈钊建议,“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始终凝聚发展共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倡导和鼓励企业家精神,激发民间资本、耐心资本在科创研发中的强劲活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