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今年,伴随“公园20分钟效应”的火热,公园里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正是在“公园城市”理念的影响下,城市绿色空间不断得到拓展,让逛公园成为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那么,“公园城市”从何而来,又与都市人的工作、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在城市里建公园,就能算公园城市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随时有绿地可漫步,也许就是对公园城市最直观的理解,但公园城市并不等于“公园+城市”。
这还得先从城市公园的诞生说起。“城市公园”是一个现代概念,其历史并不长。在古代,几乎所有大规模花园或林园都属于皇室或贵族的私人财产。这一时期的“公园”往往只是“城市”的点缀,承担着供特定人群休闲娱乐或审美的职能。
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到来,城市人口激增,居住环境变得拥挤不堪,绿色空间才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生活的“刚需”。自此,现代意义上为公众而建的城市公园真正产生。
王子公园是全世界最先为公众开放修建的公园之一。
工业时代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是英国利物浦的王子公园,它建于1843年,最早作为一个私人项目被开发,后在1849年被移交给城市管理者。我国最早的城市公园则是1868年诞生在上海,后称“外滩公园”或“黄浦公园”。
黄浦公园大门
有了城市公园之后,“公园城市”理念开始萌芽,并在近150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成形。
1857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绿箭”方案推出。当时,纽约市人口在短短20年里增长了两倍多,为了给城市公园腾出空间,名为塞内卡村的定居点被拆除。随后,一场席卷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序幕,公园与城市的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亦称“田园城市”)理论,即用田地或花园的空间围合,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解决“大城市病”。在二战后的重建中,许多欧洲城市都引入并实践了这一理念。
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堪培拉和新加坡等地相继进行了“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工作。例如,新加坡于1967年宣布实施“花园城市”政策,目标是确保以公园绿地空间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
此后,与此相关的理论进一步发展,直到2009年,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年会上,“公园城市”概念作为“全新未来理想城市发展模型”被系统地提出——
在该模型中,以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绿地,通过绿道进行联动,打破公园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局面,展现出“自然中的城市”面貌,并带动一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绿地、公共空间、公园等)利用和其他土地功能的融合,通过生态价值的扩大,激发经济、社会、文化等城市各方面的活力。
全球第一个“国家公园城市”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短短十年之后,曾经作为未来发展模型的“公园城市”就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2019年7月,英国伦敦正式宣布其成为全球第一个“国家公园城市”。同年,作为建设标准的《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颁布,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公园城市评选活动也同步展开。
那么,为何伦敦会成为全球首座国家公园城市呢?
原来,早在20世纪40年代,伦敦开启“绿环”规划后,城市的绿色空间就开始一步步向各处延伸,逐渐建立起由绿网、绿环、绿楔、绿斑所组成的公园网络。
伦敦「绿环」并非连绵不断的绿带,而是混杂着公园、农地、城镇的绿廊
1990年代,伦敦颁布《绿色战略报告》,内城区通过“绿链模式”挖掘路网、水网等绿色空间的新价值。2004年,《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将绿环、绿链、公共空间纳入整体环境规划之中。之后,伦敦发布“绿楔”战略,逐渐融入伦敦5条产业走廊,成为绿环外围新城的绿色动脉。
生态、生活、生产三位一体的公园系统对人才有了吸引力,使得伦敦的产业得以持续转型升级,并诞生了下利亚山谷、M11科技走廊等产业新星。
下利亚山谷成为城市生态旅游区
如今,伦敦“绿环”并非一条连绵不断的绿带,而是混杂着公园、农地、城镇绿廊等的绿色空间,且功能定义也已从追求空间的绿色,转向重视经济、社会属性的空间作用。
2020年,伦敦还发布了自己的新目标——成为“最绿色的全球城市”,而新一轮系统增加的绿色空间,则将通过社区更新基金、增长绿色基金进行资助,以推动城市全民进入“碳中和”时代。
就这样,不断进化的公园系统,成了伦敦建设国家公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新发展目标的骨架。
以自然之力重塑城市未来
在中国,成都是“公园城市”的先行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2年,这里便成了“示范区”。
早在2010年,成都天府新区就开始用“公园城市”理念破解“城市病”。
如今,天府新区改变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沿着天然而成的鹿溪河进行组团布局。在各个组团之间,设计大尺度的生态廊道。而在组团内部,若干个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和公园街区也根据丘陵水系进行排布。8.84公里环湖绿道串联起了公园、社区、商圈和产业园区,让生活、工作与自然更亲近。
马骥 摄 成都发布
这样的自然生态,也重塑着此地的产业优势。目前,天府新区已集聚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吸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另外,天府新区还成立了公园城市研究院、公园城市建设局,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开启公园城市建设新探索。
与此同时,更多城市也正在行动。
深圳推出“山海连城行动”,形成蓝绿廊道织网的公园城市总体布局结构,构筑多道融合、覆盖全域的全境步道网络体系。其中,计划打造一条横贯东西、串联山海的主干游憩步道,包含20余个自然郊野公园及四大湖库景观。
“山海连城”计划以融合为目标、连接为手段,整合“山海林田湖草湿”全要素自然资源,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搭建“一脊一带十八廊”,此为空间结构示意图
昆山大力推进蓝绿生境廊道、林荫网络、三级体系公园布局、城市微更新、无界公园空间等“五大行动”,希望探索新时期公园城市系统化建设新路径。
可以说,今天的“公园城市”既不是单纯在城市里修建公园,也不是只关注城市中的园林绿化,而是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未来,当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不仅能随时“充电”20分钟,更能同城市一起呼吸,一同成长。
栏目主编:龚丹韵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