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刻在石头上的神山,古人心中天堂的模样 走近武梁祠画像石刻

凿刻在石头上的神山,古人心中天堂的模样 走近武梁祠画像石刻
2024年07月23日 09:42 环球网

来源:文汇报

武梁祠西壁画像

张经纬

武梁祠,被誉为汉代“石上史诗”的家族祠堂,其雕刻技艺之精妙,图像内容之丰富,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

“‘大风起兮云飞扬’——武梁祠画像中的汉代世界特展”正于上海奉贤区图书馆举办,为上海观众走近武梁祠画像石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在此我们约请文博专家撰文,解析武梁祠画像石刻为何值得人们关注。

——编者

山东嘉祥武氏祠,或许是艺术史领域被讨论最多的汉代画像石刻群。武氏祠是东汉时期鲁西南地区著名的武氏家族为纪念几位出仕的家族成员,而在家族墓地外围修建的数座石祠的总称。

这些石祠至迟到北宋时已受当时学者的关注,在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中都有记载。但在之后的数个世纪中,由于黄河等周边河流的淤泥埋没,使石祠大部分都深埋于黄土之下,直至清代乾嘉时学者黄易的发掘,才重见天日。

从清中期至今,这些零散的祠堂画像石(存世约五十块左右)经过无数学者的发掘、研究,已经得到极大的重组、复建,渐渐显露出它们原初的样貌。从当前的建筑复原来看,这些祠堂中,以为武氏家族首位出仕成员武梁所修建的石祠最具代表性,保存得也最为完整。因此,在很多场合下,武梁祠也成为武氏诸祠的代表。

纵观整座武梁祠,其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幅,分别是石祠东、西两壁所刻格局相仿,但主题有异的石刻画像。这两幅各以西王母、东王公为顶点的画像,为我们走入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文化基石。尽管已经有许多学者通过对这两块画像石的研究,作出非常重要的研究,但凭借不同以往的视角和技术手段,或许能让我们对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武梁祠的图像志

以武梁祠为代表的石祠,其实是由东、西山墙,前、后壁及屋顶盖石这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屋舍建筑。从一定意义上讲,山墙确定了石祠的基本结构,因为从侧面看来,山墙也就是石祠的侧视图。由此来看,每一座石祠都具有一种类似谷仓一般,下为矩形、上为三角尖顶、接近锥形的构造。

以其西壁画像为例(该石也被称作“武梁祠画像第一石”),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五层,三角尖顶为顶层,其下共两栏,每栏分上下层。这块画像石表面为石刻,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一幅图画。接下来,通过对这幅图画的“图像志”分析,让我们深入西王母的“昆仑”世界。

第一层的三角尖顶,正中是端坐的西王母,只见她“发绾三环高髻,髻两侧露笈,双肩有翼,座两侧昂出二龙首。”(蒋英炬、吴文祺《汉代武氏祠墓群石刻研究(修订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左边是一人首鸟身的神兽,两个飞奔的羽人,一条带翼飞龙,两个有翼侍女。右边有一鸟、一蟾蜍,二玉兔捣药,以及两个带翼侍女,和左边相对。(和西壁对应的东壁位置,西王母换成了东王公,构图的其他方面基本一致。)

该层之下由卷云纹、双菱纹和连弧纹与下方的第二层隔开。第二层分刻古代帝王十人,从左往右分别是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夏桀。下面第三层则是孝子故事四则,从左往右分别是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以及曾母投杼。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只有一道横栏简单隔开,不如三、四层当中再用双菱纹和连弧纹隔开(比西王母层只少一道卷云纹)。

第四层,从左往右为三则刺客故事,分别是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沫劫齐桓公。第四与第五层间也只有一道横栏。第五层也就是最下一层,为一列车骑,有二荷戟骑士为軿车开道,后有二骑从跟随,再后还有棚车、骑从、步卒随从。底下除了双菱纹和连弧纹外,还有一道绹纹。

这面如同谷仓一般的山墙石刻画像就是这样,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以至于研究者可为其绘制出一幅更简约的图画,从上到下依次是,西王母、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车骑。空间上,西壁通过后壁与东壁相连,加上刻画着各种祥瑞图案的屋顶,一同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结构——一间前门开放的小房子,祠堂。后壁除与东、西两壁连续的二、三层的历史故事外,在属于第四、第五层的中间位置,还专门刻画了连理树与楼阁的图案。这些纹饰与五层的东、西山墙正好构成一个整体。

在另两组和武梁祠相仿的石刻中,第二层的古代帝王会被孔门弟子所替代,第三层为车骑,而最下两层刺客和车骑图案也会被替换为攻战场景和歌舞、宴乐。

昆仑山与万神殿

如上所见,武梁祠的西壁上,刻满了众多历史和神话人物,正是这些富有层次感的人物群像,赋予了武梁祠长久以来的魅力。这种独特的结构又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其实以往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山墙最上端的西王母(与东王公),并以这个三角形锐顶作为昆仑山的象征(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但这一观点却在距离最终答案仅有咫尺之际暂停了下来,忽略了“山墙”所暗示的完整答案——水面“山顶”之外,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水下“冰山”。放眼所及,整面山墙包括尖顶和下方四层矩形组成的谷仓结构,都是昆仑山的一部分。而且从纹饰的角度讲,无论双菱形纹还是连弧纹,都是山形纹的变体;绹纹则代表江海之类的水流。

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再来审视这面石祠的山墙。从上往下,第一层昆仑最上方的西王母不用多言,作为这座神山的主人,自有羽人伺候,迎送宾客,也有龙虎猛兽严守门阙。这座山顶实在太高,甚至位于云层(卷云纹)之上,与之下相对较低的山峰(表现为双菱纹和连弧纹)一一隔开。

第二层是仅次于西王母的第二高位,清一色的古代帝王共同占据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很显然,在儒家学者心中,那些古代伟大王朝的奠基者们是昆仑仙境中,地位最高的居住者。他们也是所有后世登山者心目中,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众神”。

顺着这样的思路,古代帝王之下的孝子事迹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古代圣王在位之世,是四夷顺服、国家强盛的时代。而两汉以来不断的外战,使得社会凋敝,失去了“尊老爱幼”的基础。于是,留下著名事迹的孝子就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国家回归盛世的象征。他们也随之成为永恒神山上,略低于圣王的高级居民。

画像石的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只有一道横栏隔开,证明“孝道”与圣王的联系。而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又一次出现的山峰(双菱纹和连弧纹),将代表“忠义”或武功的刺客故事及石祠主人,巧妙留在半山腰和刚开始登山的入口。这一结构恰到好处地保留了一段行将隐藏的古老传统。结合石祠后壁中心位置的连理树、楼阁,以及屋顶祥瑞石上刻画的祥瑞图案,为我们从下而上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最下层(第五层)的车骑是祠主去世后,护送他英灵进入昆仑神山的车队。

后壁中间的楼阁,是祠主凭借一生的功绩,在神山获得的永久性居所。他武功卓越,使他得以忝列古代(刺客)武士的行列,独享为勇者专备的楼阁,楼上还有两名发绾三环高髻的贵妇陪伴,俨然落入永久的温柔乡里。边上拴着马车的连理树高高向上,被飞鸟环绕,仿佛时时就要穿破画面,向着神山更上一层蔓延舒展。

从山腰仰望高处山峰,那里是以孝道闻名的孝子和强盛王朝的奠基者。他们虽是祠主难以企及的高峰,但也不失为人生追求的标杆,安居阁楼远眺,不虚此生。

昆仑顶峰的西王母是神山的主人,正是经她允许,祠主才能与“众神”同住昆仑。

秦时昆仑汉时山

解开武梁祠内隐藏的神山秘境,让我们对这个生活于东汉末年鲁西南的武氏家族,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大约从汉武帝开始,儒学成为国家的显学,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通过熟悉儒家经典,进而走上仕途获得官职的千年之路。这让以武梁为首的家族成员有机会借助对经史学问的通晓,出仕为官,后官至刺史或郡国佐吏的从事,甚至敦煌长史等官职。

这反映在画像石上,就是儒家文化的古代圣王、孔门圣贤、著名孝子,位于石刻最显赫之处,置换了“远古武士”的传说(后者在更早期的版本中,其实位于更重要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把后者降格为“刺客故事”的层级。对于这种情况,恰如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在《真诰·阐幽微》中总结的那样:“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这一论断准确概括了古时入选昆仑山万神殿的资格门槛。

书到此处,我们要由衷感谢东汉末年的嘉祥石工,把这座神山天堂具体凿刻在武梁石祠的山墙和内壁上,让我们一睹古人心中天堂的模样。古人心中的昆仑,并非只有西王母(和东王公)专享的高寒山巅,而是一座为各类拥有“美德”之人,准备的永久的万神殿。凭着一生的德行,进入昆仑,成为神山的一部分,就是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共同的愿望。

岁月悠悠,转眼千年,武氏家族的成员们是否实现了这个当初的梦想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从艺术史的角度上讲,他们成功将自己人生的缩影永久地镌刻在了那座亦真亦幻的古老神山之上,享受后人的远眺或近摹。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东汉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