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2009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传承人顾万霞(省级第三批)。
王氏保赤丸是清道光年间南通著名中医王胪卿集祖传九世秘方精制的传统中成药。1957年,王胪卿嫡孙、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王绵之主动将该产品秘方献给国家,并亲传制法由家乡的制药厂独家生产至今。
该药临床主要用于儿童、成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被列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用于治疗儿童小儿厌食症。2018年被列入江苏省流感诊疗方案,2020年入选江苏省中医药防治秋冬季疫病的专家共识。
王绵之
王氏保赤丸原方为汤剂,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不断研究探索,采用泛制法分次、分层泛入不同性质药粉,确保药性发挥良好并不断修正丸重差异,再以姜淀粉等作为辅料,促进崩解和加速溶散,起到健运脾胃之功效。
王氏保赤丸包金衣完成的瞬间
泛丸是一项古老的中药制剂技艺,巧妙利用离心力让药丸变得浑圆,以水为粘合剂,让药粉逐层黏裹在药丸上。王氏保赤丸有多种原料药粉,它们需要以特殊的顺序,分66次添加,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层层上粉的工艺,直接影响丸剂的崩解度,也事关人体对药品吸收的效果。因此,从母丸到成品,厚度仅增加1毫米,却需要5天时间打磨。66道工序,稍有分心,上粉就会不均匀。其制作技艺将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中药制剂技术的高超水平。原为纯金质“金箔”包衣,后以其他材料代替金箔包衣,并确保疗效。
手工技艺拌料
王氏保赤丸采用的传统泛制技艺,是古代制药技艺的精华。王氏保赤丸精心筛选并特制荸荠淀粉和生姜淀粉泛制丸模,一方面发挥其配方作用,同时用作王氏保赤丸的辅料——淀粉性质稳定,与大部分药物不产生理化作用,具有赋形、崩解、粘合多种功能。由于淀粉还具有崩解剂的作用,当丸剂吸水后,水分渗入、淀粉丸模吸水膨胀崩解,从而加速了丸剂的溶散。王氏保赤丸细如菜籽,大小均一,无明显苦味,可附着于乳头与乳汁同呷,或包裹于软质食物中服用,易为婴幼儿接受,服用方便,创意独特。
“王氏保赤丸”先后被列为医药系统第一批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经南通市政府指定南通制药厂生产,并先后由南通制药总厂、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精华制药也被命名为南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施又斋
王绵之捐献药方后,经南通市政府指定南通制药厂生产,并特邀王绵之传授生产方法,监制药品。之后,王绵之先生将该王氏保赤丸的制作技艺传授给药工施又斋。施又斋的弟子,传承人顾万霞,自16岁进入制药厂,一直坚守在保赤丸制作岗位上。她从师父的口传心授中领悟到许多,加上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真本领。
顾万霞
“药是救命的,王氏几百年心血打磨出来的上品不能毁在我们手中”,顾万霞带徒传艺时,总要反复叮嘱大家。“丸子烘到多少程度,放在嘴巴里一嚼,我就知道还要烘多少时间,基本上成品也嚼得出来,一嚼就知道了。机器测量水分、崩解度,再经过化验,结果和我试的基本是一致的。我工作了35年,每批都是优级品,我感觉比较欣慰。”
配方未变,时代在变。对于传承,顾万霞感慨,只有怀揣敬畏之心,严格制药流程,才能传承中医药技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王氏保赤丸在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多环节的操作已经机械化,但是关键技艺仍然必须人工完成,未做丝毫改变。
随着现代科研的深度介入,人们惊喜地发现王氏保赤丸不仅仅是儿科良药,它在治疗成人胃肠道疾病以及高血脂症、高粘滞血症的临床应用上同样有很好的疗效。(邱雪莲 沈伟)
校对 李海慧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