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梅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新质态,而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以高水平的人才集聚、培育和服务,推动兵团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
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各师市要重视这一重要劳动要素,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时做到精准发力。一是打造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要明确培育高素质劳动者的范围和方向,把富余的传统型劳动者转化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所需的新型劳动者,并通过制定出台政策,确定培育重点;根据培育重点拆分培育目标,培育集知识、技能、创新于一体并能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让劳动者积极参与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中,在参与中提升掌握现代科技、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的能力;引导劳动者在传统产业、现有产业领域进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大技能技艺培训力度。整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资源,在线下技能技艺提升及专业技术资格培训的基础上,打造系统化的线上技能技艺培训平台,让劳动者实现技能技艺的“随时充电”,进而提升劳动者用新技术新技艺改造传统产业、现有产业的能力。此外,劳动者所在单位应注重奖励劳动者技能技艺的提升,如:将技能技艺等级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作为薪资提升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劳动者是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是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各师市应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注重培养战略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精尖”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一是基于现有人才库,做好人才分类。根据人才的专业、学历和特长等,进行人才分层,对每一层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拔高计划”,力争整体提升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一批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的战略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新产业人才。二是优化人才布局。改善和优化人才在产业结构、学科分布、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结构,打破现有人才多集中在传统学科和产业的格局,支持和引导人才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发展,助推人才在未来的布局更加合理均衡。三是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要树立“科技创新主战场在哪儿,青年人才主力军就应该在哪儿”的理念,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成长平台,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引导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担,进而打破“高精尖”人才年龄偏大的现状。
营造人才发展优良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而这都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各师市应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一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应转变人才管理方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做好人才管理和使用工作;管人才的部门可适度简政放权,做到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此外,还应根据人才学历、职称整体普遍提升的实际情况,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事业单位岗位竞聘方式和管理模式。二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始终坚持爱才敬才的理念,打造更优、更有温度的生活环境,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关键小事”上做好服务,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人才支持政策查询、待遇兑现、生活补贴领取等方面的“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提高生活服务的科技性、便捷性。三是优化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各师市在鼓励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政策法规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既要鼓励科技创新,又要宽容和允许创新失败,要明白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都是艰难的;不要以急于出成果的名义干涉人才的科研,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要教条化地用科研任务、基金项目把人才捆死。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兵团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指明了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四个面向”为方向,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及学科设置,并对培养学生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动态调整,加强拔尖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办好职业教育,结合区域内新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新产业的需要,适度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一批批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实施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秉持“大而广”“多而全”的引才原则,广辟渠道、广揽群才,建设一支五湖四海人才共聚的宏大人才队伍。积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制度和政策体系,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推人才结构优化;加大科技人才跨国培养力度,助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冷门学科“高精尖”人才培养。提高和落实引进人才的待遇,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重视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让人才“名利双收”。三是完善人才流动制度。遵循“英雄不问出处”和人才身份平等原则,进一步破除人才的身份壁垒,打通体制内和体制外各类人才之间顺畅流动的渠道,形成体制内外、各行各业人才顺畅流动的新机制。
(作者单位: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党校)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