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傩舞:“活化石”在“复活”

邵武傩舞:“活化石”在“复活”
2024年07月21日 07:48 福建日报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龚茂发展示傩面具。

傩舞队在田间表演。

“哐,咚咚!哐,咚咚!……”

随着古老的锣和鼓有节奏地交替敲响,一群戴着面具的舞者缓慢登台。他们造型夸张,着装浓艳,依古乐的节奏腾挪跳跃,舞姿粗犷豪放,又古老稚拙,仿佛把人带向悠远而神秘的时空……

夏日炎炎,邵武市大埠岗樱花园的舞台上,又一次上演由大埠岗镇河源村艺人表演的傩舞,游客或站或坐,神情专注。

傩舞,是古人驱除疫魔、祈福庆丰收的一种仪式。邵武傩舞,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古傩“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邵武傩舞保留的是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的‘舞’,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古傩余韵,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具有原始性,是名副其实的古傩‘活化石’。”邵武市傩舞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黄贞良说。

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邵武,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原文化进入福建后,傩舞便在邵武等地得到传播并传承至今。

据中国傩文化研究专家叶明生和有关专家的研究认定,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内涵丰富。邵武傩舞中的“开路神——方相”是中原傩祭仪式的南移;“乡人信鬼好祀”的巫风,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其宗教内蕴在舞蹈的方位设置及动作概念中也有强烈的体现,这是全国各地傩文化形态很少见的现象。

“由于种种因素,邵武傩舞传承过程一度断档。桂林乡的杨名坊、横坑、下渠和张厝乡庵竹窠等村落,原都有傩舞班,后来便找不出从事傩祭活动的艺人了。”黄贞良说。

挖掘保护傩舞这一“活化石”,邵武动作早,落得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邵武便成立了傩舞保护领导小组和研究机构,恢复、充实和健全了6个乡镇的傩舞队伍,培养传承人,组织开展了活动。

叶明生曾两度到邵武开展为期40多天的田间走访和实地考察,完成了《福建省邵武市大埠岗镇罗源村的跳番僧和跳八蛮》的撰写,并于1993年12月在台北郑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之《民俗曲艺丛书》出版。这是我省第一部傩文化专著,对邵武傩舞的产生历史原因、节目内容、表演艺术形式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介绍。

近年来,邵武加大了挖掘和保护傩舞工作的力度,成立了邵武市傩舞文化协会,举办“傩舞文化艺术节”,编辑《邵武傩舞,来自远古的祈福》等专著,还在河源村建立了“傩舞之乡”大理石牌坊和傩舞文化展示馆、培训基地。

有效的挖掘保护,让邵武傩舞这一“活化石”的价值得到彰显。2005年,邵武傩舞入选第一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邵武傩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如今,邵武1人被确认为“国家级傩舞非遗传承人”,还有6人被确认为省、南平和邵武传承人。

走进故县中心小学,你会被浓郁的傩舞文化所吸引。

这所小学有专门的傩舞训练室、展厅、文化墙,课后延时活动还有三四十人的傩舞兴趣班……

2019年,故县中心小学把传承和弘扬傩舞作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抓,举办了傩舞文化讲座,开设兴趣班,开展了傩舞技艺培训,全校已有100多名中高年级学生参加了傩舞技艺学习训练,还建立了一支24人的队伍。

“活化石”傩舞,已在邵武悄然“复活”。如今,和平、大埠岗、肖家坊、金坑、张厝等乡镇的一些村庄都流行着傩舞,河源村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初二都要举办傩舞踩街活动;市职业中专开设了传统傩舞技艺训练班,傩舞教员每周两次进校授课;实验小学、熙春小学等校,将傩舞等文化传承编入课程;许多企业把傩舞作为企业文化名片打造,建有自己的傩舞队;在重大节日,城区街道和社区都要举办傩舞等非遗展演、讲座等活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物质文化遗产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