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空间美学 感受智慧新境

领略空间美学 感受智慧新境
2024年07月20日 06:47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建筑模型博物馆展示区。 建筑模型博物馆供图    建筑模型博物馆展示区。 建筑模型博物馆供图
    馆内展示的优秀建筑模型。 建筑模型博物馆供图    馆内展示的优秀建筑模型。 建筑模型博物馆供图
    馆内特别展出空间。 建筑模型博物馆供图    馆内特别展出空间。 建筑模型博物馆供图
    展陈作品——《竹里》。 程浏可/摄    展陈作品——《竹里》。 程浏可/摄
    展陈作品——《木兰围场》。 程浏可/摄    展陈作品——《木兰围场》。 程浏可/摄

    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物理空间,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建筑设计往往涉及地理、艺术、社会价值等多层面,既是技术和功能的实现,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在上海,有一个“宝藏”且免费的博物馆——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这里展陈着上百位国内外建筑大师的作品,整个展馆空间宛如一个纯白的“盗梦空间”。这座我国首个专注于建筑模型收集、整理、展示的主题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建筑爱好者的关注。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探寻它的魅力所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程浏可

    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位于上海静安区一处安静的园区内,由著名建筑师俞挺设计。这里有着丰富的建筑模型藏品资源,搭配数字化的展示手法,打造出未来城市的概念,一经开放便吸引了许多建筑爱好者前来参观,已成为业内不断学习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众了解建筑文化的专题阵地。

    一走进建筑模型博物馆,这个由5653根钢管组成的纯白建筑空间便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带来不小的震撼。步入序厅,仿佛置身旷野,四周玻璃通电后,宏大的垂直城市画面和地面投影突然出现,制造出不真实的“幻觉”体验。博物馆主展区分成三个主要部分,俞挺用源自科幻小说、电影、绘画里的名称为它们命名:Tijuana(《星际牛仔》),Ironia(《铳梦》)和Pod bay(《2001:太空漫游》)。

    场馆分为两层,展陈的既有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的作品模型,也有建筑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实木、混凝土、PVC,甚至碳纤维所制成的建筑模型。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证参观者有更良好的视觉和空间体验,场馆对人数会有一定控制。在这里,参观者可沉浸其中,静静感受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在一步一景的空间里探索隐藏的“彩蛋”场景。王澍的《太湖房》、张永和的《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袁烽的《竹里》……一个个优秀建筑模型在展现建筑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同时,也让人深刻感受着其中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传统文化赋予建筑独特内涵

    走进主展区,记者与几名参观者跟随馆内讲解员开始了领略建筑魅力之旅。“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整个展馆被俞挺老师精心打造成一座仿佛由各种建筑模型组成的小城市。”讲解志愿者冷彦向大家介绍,“别具匠心的设计可以让人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场景,每个人都可以‘解锁’出独特的‘城市印象’。”

    参观者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边走边看,沉浸其中。记者发现,似乎不管走在哪个角度,都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被置于显眼位置、造型奇特的建筑模型,俯瞰下来,形状似一个横卧的数字“8”,也似一个无穷符号“∞”。“这个特别的形状设计有着向外无限延伸,不断探索的寓意。”冷彦讲解道。这个竹编而成的作品是多次斩获国际建筑大奖的同济大学教授袁烽在川西林盘村落中改造的“网红建筑”——竹里的模型,其建筑物位于成都崇州道明镇龙黄村。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是一种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林盘”一词在四川方言中指的是一种由竹林、树木、农田和村落组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林盘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呈分散分布,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陆游在《太平时》里写道“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竹里”便取自这首诗的头两个字。为了重现陆游笔下宁静祥和的太平意境,袁烽让郁郁葱葱的竹林环绕着建筑,使之与周围的树林、青山、田野融为一体。建筑内部的两个院落内向迂回、曲径通幽,弯曲的青屋瓦面,纯木的房梁墙面,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袁烽这样表达他的设计理念:“我在这里做这个建筑不是要做现在时,而是希望它就像川西林盘的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某天可以抽芽生长。”

    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王澍作品《太湖房》的建筑模型也被展陈在建筑模型博物馆内。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和丰富的设计建造经验让王澍赋予建筑的不仅是结构,他追求山水意境、园林情趣,匠心打磨的作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太湖房》取江南园林山水形意,集中体现了王澍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层展廊像一叶托底,以水平向延展,让江岸、建筑、江水在通透的空间中交织,也在方位上映衬出太湖房垂直攀升的动势。古代中国文人通过造园叠山置石,表达一种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形式系统。《太湖房》设置三层高度,也寄托着保持登山远望的价值取向。

    道法自然实现建筑有机生长

    来到二层时,参观者会遇到一个“分岔路”,“想走哪条路都可以,不同的路上有不一样的‘彩蛋’!但是最后都通往同一个出口。”冷彦说,这个小小的设计是想让大家在建筑群里根据自己的选择看到不同的风景。

    在这里,既有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性、“曲线女王”扎哈·哈迪德的《“奥德普罗格”长凳》,也有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的《梦想之椅》,这些作品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一睹风采。

    “我提前1个月就预约,今天终于能来这里‘打卡’,感觉果然名不虚传。”同道而行的一名参观者告诉记者,虽没有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但他对建筑一直很感兴趣,平时常常阅读相关书籍,能这么近距离地感受这么多业内知名大师的作品,感觉真是值了。

    展厅内《木兰围场》建筑模型因其漂亮的外观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眼球。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接壤,水草丰美、马羊成群。不同于城市建筑,这里的建筑有机地生长于场地上。据介绍,该建筑设计时,通过对地域性传统建筑进行现代化演绎,形成和谐而有特色的造型,融入当地环境;还通过周边环境的构造,在大环境中形成微地形,将建筑锚固入场地中。主厅是整个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蒙古大帐,通过内部书架结构的纵横交错形成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经纬线,重塑了现代意义的蒙古大帐空间。整个建筑形似一双眼睛,关注着这片土地,关注着土地上的牧民、孩子和动物,成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公共客厅。

    参观时,记者注意到,在深圳福田区人民小学的建筑模型上有一处“小森林”,让人不禁好奇里面藏着怎样的巧思。深圳福田区人民小学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核心地带,是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董功主持设计的。2018年,当董功接触项目、踏勘现场时,便被“一片森林”所吸引。董功设计团队认为,这片位于城市脉络中的森林映射着深圳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记忆,一定程度保护住这片森林将有益于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能让阳光、风和四季等自然元素在这里被更生动地感知。为了最大化保留这片“小森林”,设计师选择了占地面积最小的垂直集中型建筑体量,采取三面围合的总平布局。为减小新建筑介入对原始场地条件的干扰,教室被沿边设置,围绕“小森林”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展开。垂直运动场地系统将传统校园中的大尺度体育空间分散设置在屋顶和半地下,运动跑道与“小森林”相互嵌套,学生将漫步或奔跑于树冠形成的伞盖之下。

    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在践行“有机建筑”理念,让“建筑是自然地从土地里长出来”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这也与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不谋而合,让建筑物更加具有生命力。

    面向未来让建筑有更多可能

    建筑学需要以建筑作为工具去思考人类的未来命运。许多建筑设计师正探索着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和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城市建筑会有怎样多元的呈现。

    在建筑模型博物馆里,每个模型都被设计师俞挺融入“未来城市”的肌理。俞挺设计场馆时选择垂直城市模型,用直径32mm的圆杆作为基本元素来构筑,结构柱和装饰柱在尺寸和视觉上保持一致,连续形成序列后成为垂直城市不同区域的分隔界面。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透过建筑看建筑,方圆不一的模型被布置在高高低低的空间里,起起伏伏,错落有致。

    博物馆还有一个用悬吊方式建造的可以穿越各个展区的夹层,参观者可以隐秘地穿行在模型之间来观察模型, 这既是博物馆重要的体验流线,也是这个“未来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独树一帜的“黄色楼梯”,暗含光影设计的“红色空间”,在不经意的路过或偶遇中,这些特别展出空间吸引着参观者们步入其中,一探究竟。

    记者行走参观时,不经意触发了“活力城市”建筑模型的启动装置,建筑模型呈现时上时下、此起彼伏的形态。据介绍,该模型是深圳市罗湖区机械雕塑建筑模型,雕塑由六组同心扇形圆片簇拥在一起组成,呼应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楼大厦。筒体表层材质为铜色金属漆,寓意城市的“过去”,里层为镜面不锈钢材质,反射着城市的轮廓及天际线,寓意城市的“未来”。通过基座下面的机械传动装置带动扇形圆片转动,上下起伏的运动轨迹描绘了“活力城市”的自由形态,象征着城市在不断进取、更新、蜕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主持设计的“泛维城市”建筑模型,体现出城市设计进入了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新时代,装置底部的深色城市模型象征着实体城市,其上叠加有若干透明玻璃层,象征数字虚拟城市,二者互为镜像,展现出未来城市更丰富的维度。通过“泛维城市”这一概念,展示了城市设计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形成了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相互映射的多维度城市结构。

    在建筑模型博物馆当志愿者的经历,让“建筑迷”冷彦对建筑有了更多的理解,在他看来,建筑模型博物馆能让大家意识到建筑功能性之外的东西,比如艺术理念、人文关怀等,让建筑不再那么‘冷冰冰’的,馆内大部分展品都来自已建成落地的项目,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指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