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跨国两地书遥寄满腔家国情

百年跨国两地书遥寄满腔家国情
2024年07月20日 07:48 福建日报

从前,侨批是一封家书,是几许银两。如今,侨批是海丝记忆,是文化传承。为让更多人走近侨批、读懂侨批,福建省档案馆策划制作系列档案文献纪录片《走近侨批》,计划制作三季。目前已推出第一季《家书,跨山越海》和第二季《批银,越洋之旅》。

《走近侨批》以叙事走向讲述侨批中的动人故事,既有热闹的人间烟火,又不失厚重的历史人文感。纪录片播出后取得了良好反馈,同时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肯定,斩获众多奖项。

深度融合,呈现有温度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创作的难点主要是如何将档案与故事相融合,《走近侨批》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让档案文献成为故事的缘起,成为印证故事中推测的重要证据;让档案中的文字和影像成为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载体。

为讲好侨批故事,主创团队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汕头等地多处侨乡,在侨批馆里、在茶桌旁、在留声机边,与当地档案工作者、华侨相关领域研究专家、侨批收藏家、文史爱好者等交流,了解当地批局经营、旧址留存、后人等情况。

第一季第一集《风雨两地》中,鲤安信局的发现最初由一张银行汇票而起,主创人员在省档案馆5万多件档案文献中发现了一张《1945年菲律宾交通银行经泉州交通银行汇给鲤安信局国币1000000元的汇票》,由此迈出寻找鲤安信局的脚步。在故事的最后,10多件侨批档案文献和一张在菲律宾发行的《前锋报》,成为证实谢瑞生故居就是鲤安信局旧址的关键证据。

平民视角,增添烟火气

为向观众讲述更为生动的侨批故事,《走近侨批》采用平民视角讲述侨批故事,选取生活化的故事场景,为纪录片增加一抹动人的烟火气。

《走近侨批》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平民身上,他们是批局经营者的后人、派送员的亲属,是侨乡普普通通的文史爱好者,他们都是住在观众身边的街坊朋友。还有许多人物并没有名字,即使一闪而过,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用竹蜻蜓哄孩子的年轻妈妈,在街边围炉煮茶的两三好友,戴斗笠骑自行车的阿婆,戴老花镜修鞋的阿公……熙熙攘攘的人造就了氤氲缭绕的生活烟火气。

《走近侨批》的镜头更多地聚焦生活气息浓厚的老街古镇、承载着华侨故事的洋楼大厝。

在第一季第二集《心付尺素》中,荣源信局最后一代派送员郭岱连妻子蒋雪华老人在院子天台与民间收藏家讲述丈夫的送批往事,农家小院、花花草草等生活化场景让人心情放松愉悦。郭岱连送批时船翻到海里,他顾不得自己的安危拼命保护住装满侨批的布袋。获救后他马上把批信一张张铺平摆好,晾干后再第一时间送到侨眷手中……一个认真负责的侨批派送员形象便跃然而出。正大信局派送员康玉赋之子康志杰与六七位亲友围坐在一起,讲述父亲“一见喜”“财神爷”外号的由来。华侨寄回家乡的批中一般都会有钱和物品,侨乡的每个人一看到信局派送员就很开心,康玉赋就得了外号“一见喜”,又被人叫作“财神爷”。

多种方式,提升叙事效果

为呈现更好的叙事效果,《走近侨批》运用原创歌曲、配乐朗读、特写画面、动画特效、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渲染故事氛围,推动故事发展。很多观众留言:“对历史感把握到位,让档案鲜活、生动起来。”“视角独特,情感动人。”“侨批真情实感、观者感同身受,可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纪录片片头选取了侨批档案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红条封,将其化作大鸟飞跃高山,折成小船越过海洋,带来海的另一边亲人的惦记与挂念。“思之念之,每饭不忘。因思老大人吃苦含辛抚育于示长成之功,未知何日可报。”“手足之情,分飞各天,千里隔离,睹聚无期,每一念及,罔不黯犹神伤。”在凄美的配乐中,第一季第二集《心付尺素》中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日前,《走近侨批》第三季正在紧张拍摄中,主题初定为“文化,互动交流”,讲述侨批文化在华侨华人的侨居国与祖(籍)国之间推动文明互鉴,切实推动侨批档案文献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研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批银,越洋之旅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