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部之中”的新看点

​河南:“中部之中”的新看点
2024年07月17日 15:1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张宇轩 | 河南报道

“只有河南”。这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门口的四个大字。

打开中国地图,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只雄鸡,那么河南位于中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大省与文化大省。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继今年3月20日在长沙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后,中央层面再度聚焦中部地区崛起。

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中,河南肩负着哪些重大使命与担当?已经收获哪些成绩与经验?又正在如何应对新机遇与新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奔赴河南多地,探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的“河南作为”。

农业大省谋新篇:“丰粮仓”更要 “优粮仓”

“夏粮丰则全年稳”。

长期以来,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作为全国5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不仅满足了本省粮食需求,也让中国人的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

作为产粮大省与粮食调出省,河南今年粮食产量年景如何?在中央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后,小麦单产已有哪些喜讯?

今年丰收了

“我可以很确定地说,今年夏粮丰收!”小麦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河南今年小麦长势较好,根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在8500万亩以上。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17时,河南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20余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机收率达99.8%,圆满完成“三夏”机收任务。

茹振钢说,在今年4月份之前,大家对麦收就有了预估。全省小麦长势持续向好,后期虽然出现了大风、干热风、干旱等不良天气,但是近年来河南积极进行研发,向良田要产量,把农田变良田。全省建成83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加上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河南省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种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在这次麦收中,机械化收割也起了很大作用,河南的拖拉机与配套农机具数量都排在全国第一位,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种粮大户王志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近年来,小麦量质齐增。“非常高兴,经过省里专家们的指导,我家平均亩产1200斤,每亩产量比往年增产100斤左右!”

茹振钢对此非常感慨。他刚刚参加工作跟着老师参与小麦育种时,试验田的产量每亩才850斤。“那时候,完全靠人工去发现、分辨、杂交,一茬一茬地培育,850斤的产量已经不低了。现在育种有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工气候室里可以实现小麦一年五熟,压缩了育种周期;分子标记、功能基因集成等技术的应用使育种更加快速精准。”茹振钢说。

资料显示,茹振钢和他的科研团队培育了“矮抗58”“百农4199”“百农5819”等一系列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被称为“黄淮第一麦”,播种面积曾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的推广种植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他和团队目前研发的“百农4199”,2023年收获面积居全省第3位,种植面积连续5年居全省前3位,连续3年居黄淮海地区前5位,综合特性表现突出。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中,“百农4199”被确定为全国八大成长型小麦品种之一,位列2024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名单,保持全国小麦主导品种地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河南用不足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1/4的小麦,可以说,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也不会丢。

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和团队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

打造辅射全国的农业科创平台

中原农谷主要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以粮油作物育种为核心,努力构建“立足河南、服务黄淮海、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农业科创载体。

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程丽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原农谷是河南倾力打造的农业科创平台,以育种为核心,兼顾智慧农业发展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前全国育种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这样一来,与企业产业化目标存在偏差,而中原农谷起到了平台作用。这里建成了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部级科研平台,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0多家、种业企业74家、专家团队39支。各主体可以互相合作,为省内外28家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目前,中原农谷吸引了跨国公司进驻,很多知名创投机构也在这里投资,一致看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前景。”程丽丽说。

据介绍,中原农谷成立以来,成绩喜人。以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为代表,其于2021年9月23日正式揭牌运行,是河南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完成了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畜禽等5支核心研发团队组建,聘任多名院士和学者作为领域首席科学家,组建了8支固定研发团队,围绕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畜禽等优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培育优质良种。

截至2023年年底,中原农谷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郑麦379、郑麦1860、豫花37、郑1307、豫芝NS610等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新麦58、郑麦918先后以1618万元、1918万元被成功竞拍,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粮食安全主动权,关系到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当前,全球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要在确保生物安全基础上,开展基因功能及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发。新品种是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载体。我们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用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茹振钢表示。

受访者|供图受访者|供图
比亚迪郑州工厂  受访者|供图比亚迪郑州工厂  受访者|供图

工业强省向新行:让“河南造”有高原亦有高峰

作为制造业大省,河南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前列。

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接近2万亿元。

但是,长期以来,外界对河南省认知是“制造业大省而非制造业强省”。河南制造门类众多,传统产业占比接近一半,结构“重”、创新“弱”、链条“短”的问题依然突出。

如何破解“河南造”有高原但无高峰的困局?

先进的汽车生产线    李嘉南|摄
先进的汽车生产线    李嘉南|摄先进的汽车生产线    李嘉南|摄
大型机械设备成品经由河南运往各地  河南矿山|供图
大型机械设备成品经由河南运往各地  河南矿山|供图大型机械设备成品经由河南运往各地  河南矿山|供图

“隐藏”的工业强省

“河南产业的一大优势就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41个工业大类中河南有40个,207个中类中河南有197个,河南的产业是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和结合点。”5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如是介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河南制造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早,洛阳、焦作等城市过去一直承担供应全国的作用。但是河南制造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向高端化转型有点慢。

“这里有历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虽然河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整体看,大型骨干企业不多,产业规模小。尽管近年来河南涌现出郑州宇通重工中信重工、中铁工程装备、洛阳一拖等一批大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但与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的企业差距较大,还不能发挥头部示范引领效应,没有形成周围辐射效应,也没有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发展。”陈耀直言。

“大而不强,这其实也是内陆省份工业产业发展的通病,一方面,制造业成长慢,有外部环境问题,也有自身问题;另一方面,内陆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高端人才、资金等问题,制约仍然十分突出,需要改善营商环境,也需要涌现有担当有号召力的企业家,这需要政府、企业、资本等多方协作。”陈耀说。

王凯用 “5”“6”“7”三个数字来描述河南制造的发展方向。

“5”是把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这“五基”作为重点,强化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仅2023年,河南就突破“五基”技术50项,碳化硅新材料生产技术等打破国外垄断,到2025年有望再突破100项,推动更多河南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6”是把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这“六新”突破,作为抢占先机的战略选择,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洛阳中信重工通过智能化转型,生产效率提升了25%,能耗下降了10%,入选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目前,河南正在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和研发活动全覆盖,到2025年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100%。

“7”是把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作为支撑,着力构建“7+28+N”现代化产业体系。“7”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是超硬材料等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N”是纳米材料、合成生物等专精特新细分领域。“7+28+N”链群已成为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主战场,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

郑州角逐新能源汽车赛道

从新郑国际机场出发,向东南约30公里,以“交通枢纽”而闻名的郑州正在以自己的节奏打造一张全新名片——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受瞩目的赛道之一。各地政府竞相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邻近省会城市合肥、西安,依托龙头企业,已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成为全国标杆型城市,郑州也不甘落后。

2022年6月,郑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郑州将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积极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水平。

资料显示,郑州汽车产业有良好的基础,是传统汽车产业聚集区,已形成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于一体的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这里不仅有上汽、东风日产、海马汽车、宇通新能源客车4家整车企业,还有宇通专用车、森源鸿马、诺优房车、恒天宏达等7家专用车企业,以及优尼、精益达等230余家配套零部件企业。

新能源风口下,郑州汽车产业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

2023年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工厂下线。比亚迪方面表示,从“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仅用时3个多月,以迅猛之势再创产销新纪录。这不仅是比亚迪的又一里程碑,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缩影,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比亚迪郑州产业园的建设对于河南省和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工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供了经济增长动力。与此同时,郑州航空港区、高新区、中牟等也在积极规划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为郑州及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打造枢纽经济:强化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需要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便捷联系东中西、顺畅沟通南北方的区位优势,在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

按照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当地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综合交通枢纽为切入点,以交通物流为支撑牵引,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和产业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从宏观视角来看,河南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体系,为其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铁路运输方面,河南省“米+井”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四纵五横”普速铁路网全部实现复线电气化;航空运输方面,形成“一枢三支”机场布局,航线网络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2小时内覆盖我国12.3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公路运输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100公里,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通。

当地综合交通各项指标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货物运输总量28.17亿吨,同比增长8.9%;货物运输周转量11892.48亿吨公里,增长4.3%;旅客运输总量5.90亿人次,增长119.2%;旅客运输周转量1662.29亿人公里,增长138.4%;机场旅客吞吐量2788.83万人次,增长158.4%;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20.78公里。

算好“交通经济账”

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实现快速流动,促进了河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高效聚集。

多位当地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现代商业生态对构筑行业朋友圈、扩大融资合作、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的需求较为刚性,对于交通效率以及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密切度要求较高。高铁两小时即可由北京快速抵达郑州,一日之内可实现多次往返,交通的便捷性极大压缩了商务往来的时间成本。

多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10余年间,河南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以及物流体系的建设完善,对企业发展颇有裨益。一众制造业企业扎根当地,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到这种区位优势通过综合交通建设得到深化加强。

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总裁王国胜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得益于当地近年来交通面貌改善,企业业务往来更便捷,交流合作更密切,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为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节约了物流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如此一来,我们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库存成本降低,交付效率提高,有助于产品快速覆盖国内市场,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在独特的区位优势加持下,当地行业生态良好、企业发展壮大,吸引了各地人才汇入。”王国胜说。

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崔培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及中欧班列对于重型装备制造业外贸业务的有力提升。

2013年,中部地区首趟直达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从郑州启程,10余年间,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已超过1万列。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已构建起“21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畅通了欧洲、中亚、东盟及日韩等4个方向的国际物流干线通道。

崔培军表示,中欧班列(郑州段)以及配套的国际枢纽集散中心,在过去10余年间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大的运输便利。“越来越多来自国外的客户前来考察,可以非常便利地往返于郑州、新乡、开封、洛阳等地。本地完备的产业链、丰富的市场资源以及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等产业优势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国际同行,为扩展更大市场提供了基础。”

加快区位交通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河南省是推进中部地区的“大通道”和“大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建设重心之一即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河南省政府在总结交通建设中的不足时提到,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不够完善、功能不够强大,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枢纽经济承载平台组织功能不强;枢纽经济缺乏系统规划,枢纽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功能雷同,对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带动不足;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体制机制不健全,融合发展主动意识和运作能力不强,存在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等。

如何加快区位交通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成为摆在当地政府案头的重点问题之一。

对于打造枢纽经济新优势,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立表示,一方面,将坚持优势再造,聚焦“建强大枢纽、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通过深入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先行区;另一方面,要壮大“交通+”产业生态,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通道经济以及路衍经济等。

“老家”河南的文旅新故事: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2021年河南卫视节目《唐宫夜宴》问世,打开了河南文化创意的万花筒,此后推出的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为郑州、洛阳、焦作、安阳等城市引来了大流量。

河南,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独特的方式在文旅融合发展上频频出圈。

龙门石窟开启夜游模式,吸引大量游客。 徐翔|摄
龙门石窟开启夜游模式,吸引大量游客。 徐翔|摄龙门石窟开启夜游模式,吸引大量游客。 徐翔|摄
丽景门被誉为“中原第一门”,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丽景门被誉为“中原第一门”,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

有了流量还要“留量”

2023年国庆长假,河南的游客接待量名列全国第一,当时吸引了很多媒体关注。今年“五一”假期,河南共接待国内游客6168.1万人次,数据再次领跑全国。

喻新安表示,他对这个成绩并不吃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了一半。河南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喻新安说。

正是这些无与伦比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河南文旅的强大自信。

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一,提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把高能级文旅定位为河南新的增长极。

2023年,河南文旅文创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目标: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和科技赋能等手段,将河南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郑州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少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政府的强力引导,是文旅文创产业的主要推手。

“有了流量更要‘留量’,如何转化为经济增长引擎是下一步关键。”喻新安表示。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秘诀

如今,河南提出建设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华文化超级IP。

陈耀表示,郑汴洛指郑州、开封、洛阳三市串联而成的目的地,好比湖南的“长沙—张家界—凤凰”组合。郑汴洛历来是河南传统游线。

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透露,河南将重点围绕打造郑州文化旅游创意之都、开封文化旅游演艺之都、洛阳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共塑年轻、时尚、活力的“古都新貌”。

“河南资源得天独厚。郑汴洛承载着河南文旅精华,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两小时城市圈,是河南打造世界文化旅游胜地、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关键一招。”陈耀说。

今年以来,哈尔滨、天水相继出圈,河南文旅界人士也很着急。实际上,长期以来,洛阳一直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发展理念,打造汉服热、国潮热,打造全城剧本杀、博物馆奇妙夜、国风穿越节,以此掀起热潮。

2024年6月,洛阳地铁又推出“青春出游 地铁先行”“汉服华裳 以礼相待”“夏夜乐乘,晚八畅行”等多项暑期福利活动,不但让来洛阳的全国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免费坐地铁游玩,还策划了免费两个月穿汉服坐地铁活动,以汉服传统文化作为吸睛点。

王少华认为,河南文化底蕴深厚,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与创新表达是河南文旅“破圈”的秘诀。

记者近日走进夜幕下的洛阳,犹如回到盛唐时期的上元灯会。

龙门石窟、洛邑古城,来自全国的游客络绎不绝,她们身着汉服,在摄影师娴熟的指挥下,尽显端庄、妩媚、可爱,宛如梦回大唐。

数据显示,2023年洛邑古城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超六成是女性,18岁到40岁女性占比较高。难怪有网友感叹:“没有人能拒绝在洛阳穿一次汉服。”

随着“Z世代”成为文旅主流消费群体,河南各地、各景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河南景区之间互为鲇鱼的“花式内卷”,或许也是“只有河南”的另一种答案。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3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河南省 茹振钢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