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0时起,全国进入防汛关键期!

7月16日0时起,全国进入防汛关键期!
2024年07月14日 20:43 环球网

中央气象台预计

今天开始

影响我国的主雨带将逐步开始北抬

由之前的江淮地区移动至黄淮地区

预计14日至18日

四川盆地北部、河南东部和南部

山东、苏皖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

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

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期

今年有哪些情况需要关注?

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又将给极端天气带来哪些影响?

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形势严峻复杂

7月16日至8月15日,是我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今天,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防汛形势严峻复杂。

根据预测,七大江河流域都有可能发生洪水,洪水防御可能面临多线防汛。“七下八上”期间,我国降雨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根据分析研判,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致灾影响重,形势严峻复杂。从7月16日0时起全国进入防汛关键期

图源:央视新闻图源:央视新闻

厄尔尼诺转拉尼娜有何影响?

今年以来暴雨、洪涝、热浪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多地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近日表示,此类事件已成为常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专家席尔瓦近日表示,近几十年来,热浪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席尔瓦分析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多种气候因素都可能助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这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的长期背景。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消息称,2023年至2024年助推全球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减弱,在今年晚些时候转为拉尼娜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12月达到峰值,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5次厄尔尼诺现象之一。2024年7月至9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60%;8月至11月期间,这种可能性将达到70%。WMO还指出,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即将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气候变化的暂停,受温室气体影响,地球将持续变暖。尽管受到2020年至2023年初拉尼娜现象的“冷却”影响,但过去9年仍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且由于大气中存在额外热量和水分,极端天气仍会持续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小男孩”)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海洋现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偏高有关,并会进一步造成大气环流异常。早在17世纪,秘鲁渔民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们发现,在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沿岸海面温度异常,导致富营养的冷涌流减弱或消失,鱼类资源锐减,便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厄尔尼诺”。而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意为“圣女,小女孩”)则与之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其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变冷的“冷水现象”有关。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常常交替出现,循环周期一般为2年到7年,平均周期为4年。2017年,由中国气象局起草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准中规定,NINO3.4指数(海面温度距平的平均值)3个月滑动平均达到或超过0.5℃且至少持续5个月,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小于或等于零下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定义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出现都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地球表面在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有规律、大规模、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即大气环流。在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受低纬信风带控制,赤道南北两侧分别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主导。

同时,由于赤道太平洋地区水温呈西高东低分布,使得西太平洋空气暖湿且密度偏小,东太平洋空气阴冷且密度偏大,从而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纬向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在异常年份,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减弱而西太平洋西风增强,将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向东传输;使得中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水上翻减弱,海表温度上升,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冷水上翻,海表温度降低;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沃克环流减弱,海气相互作用使得热带纬圈环流减弱,菲律宾以西副热带高压增强,最终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受信风增强影响,东太平洋深层冷海水上翻增加,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最终在海气相互作用下形成拉尼娜现象。

衍生灾害风险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情景下,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引发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的连锁反应,使得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高温热浪、干旱、洪水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范围也变得更广,引发的复合型气象灾害风险也随之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会异常升高,致使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使得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发生洪涝灾害,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反而会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受1997年/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东非一些国家降水量相当于常年的10倍,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国多次引发严重洪水,造成近2000人死亡,数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而印尼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雨季提前结束,并遭遇高温和干旱,多地发生森林大火。严重干旱也给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沉重打击。在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中,印度尼西亚全国有1万公顷农田干枯,仅伊里安查亚省就有大约500人死于干旱引起的饥荒和疾病,9万多人食物严重短缺。

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情况则正好相反,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会异常地持续降温,致使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使得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多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在2022年拉尼娜现象作用下,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遭遇持续强降水和洪涝灾害,造成6万多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35亿美元。而在巴基斯坦,季风暴雨引发的洪灾淹没了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国土,夺走了1700多条生命,摧毁了200万所房屋和重要基础设施,大约有3300万人受灾,其中一半是儿童,是历史上受灾人数最多的一次。而在这次拉尼娜事件中,欧洲、非洲和中美洲都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问题,据欧盟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的检测,2022年夏季欧洲的干旱可能是欧洲大陆500年来所经历的最严重干旱事件。

未来如何应对?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各地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采取相应的气候行动已刻不容缓。

在科学研究方面,相关科研人员应当在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机制和超前预报,及其引发衍生灾害的规律上做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将为后期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WMO副秘书长蔻·巴雷特表示:“受大气中额外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天气将变得更加极端。因此,WMO仍将推进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季节性预报以及对全球气候模态的预期影响,为早期预警和及早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应当大力提高城市和社会的韧性、相关部门对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以及抢险救援能力、城市和社会的灾后恢复能力。国家层面也应当加大对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资金支持。

国际社会亟须携手合作,以不久前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有关共识为努力方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实现净零排放。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暴雨天出行应该注意什么?

雷雨天如何做好预防?

山洪到来如何自救?

让我们一起学习防灾避险知识

正确防范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宣子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拉尼娜 厄尔尼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