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别害怕重新开始

3位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别害怕重新开始
2024年07月12日 08:0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TELL故事是TELL公众演讲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MBA中心合作的演讲品牌,目标是将时代的最新实践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播。在近日举行的TELL故事演讲活动中,3位普通人上台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只要相信自己,不忘初心,重拾勇气,就一定能够拥抱更好的世界。

陆嫣

『努力成为自己的冠军』

■陆嫣

在演讲开始前,我来和大家一起做个测试:请大家捏住鼻子,屏住呼吸,看看你们能憋气多长时间。

我想告诉大家,作为一名曾经的花样游泳运动员,我静止在水下憋气最长可以超过4分钟。

我5岁被选入少体校,16岁进入上海花样游泳队,18岁入选国家队,曾获得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集体冠军。花样游泳被誉为“水中芭蕾”,但其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魔鬼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专业训练来提高憋气能力。

其实,运动员也是普通人,为什么我们和绝大多数人的憋气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因为运动员是通过大量的训练积累起来的。我们也是从40多秒憋气开始练起,一秒一秒地提高。尤其到了后期,每多增加1秒,胸部都会有快要爆炸的感觉。每到这个时候,教练就会对我们说:“咬咬牙,挺过去。”

在高强度的训练周期,我们每天要在水里泡8个小时,连午饭也是在泳池边吃的。我们在比赛中完成的一整套动作,都要通过上千遍的练习,才能达到场上的整齐划一。每天的训练都非常煎熬,但是教练和队友会不断地鼓励我,我就这样一次次地挑战身体的极限,终于坚持了下来。

做一名职业运动员真的很苦,但是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因为这个职业让我明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有科学的训练体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就能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

然而,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25岁那年,我退役了,告别了和我相伴了20年的泳池。当时,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是包分配的,于是,我根据统一分配,进入黄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正式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二份职业:城管。

提起城管,人们的负面印象比较多,连我爸妈都说:“嘎漂亮额小姑娘去冲摊头。”在我刚刚成为城管的时候,我对这份工作也有很多畏难情绪。

城管就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其核心在于法,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但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行政法规。我们需要管理的22个大类包括市容管理、物业管理、绿化管理、垃圾分类等内容,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法律规定和条例中,总计有400多条。而且,城管队员很多需要处理的工作常常是跨领域的或是很难处理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和熟悉新的法律规定和条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大数据、网格管理、人机对接等等。对此,一些城管队员常常抱怨:这么多法律条款,怎么学得过来。

是当运动员的经历给了我启迪:只要把这些困难分解成日常的学习,就像训练一样,就能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能力。

我曾经遇到过一例居民投诉事件。一家外卖平台的办公室入驻某居民区,造成每天进进出出的人员特别多,对小区环境和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发了居民投诉。当我接到投诉后,觉得这个问题适用《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中的相关条例,住宅楼一般不可以用作公司的经营场所。所以,我们收集好证据后,就找到了这家外卖平台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搬离。对方在看到相关的法律条款后,也非常配合。

其实,城管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在城市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只有依靠法律法规,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做到让当事双方都服气。

退役至今,在这样一支以男性为主力军的队伍里,我从一名基层一线的执法队员成长为黄浦区城管队伍中唯一的“80后”城管女队长。我觉得,正是当运动员多年来的刻苦训练,给了我转型的勇气和毅力,让我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遇到挫折时不逃避。因为我知道,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咬咬牙都会挺过去。你要相信,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你会成为自己的冠军。

杨俭秋

『从初心中找到勇气』

■杨俭秋

我大学毕业后在金融行业待了十来年,银行、证券、基金公司都待过。后来,加入大学室友创办的电商服务公司,一直工作到年近不惑。

2018年,当电商服务公司停滞不前的时候,我开始了人生思考。我非常喜爱阅读,阅读能让我跳出生活的琐碎,进入书本的无垠世界,探寻未知,开拓视野,那是一段奇妙的历程。于是,我决定再次创业,在上海的南昌路创办了这家一见图书馆。我希望,通过阅读帮助更多人思考,汇集更多的智慧,丰富生活的感受,寻找生命的价值。

我为什么要办一家图书馆呢?从理想的层面来说,我对阅读的价值持有坚定的信念,我深信阅读能塑造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世界。而从现实的商业层面来说,办图书馆是出自我对书店和图书馆业态的观察和分析。当时,大多数书店要么主打卖书,要么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做流量,书反而成了装饰品,而大多数公立图书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交流。我理想中的阅读空间,应该有书、有人、有思考,还有成长的空间。但是,我对于商业模式的想法还是比较单纯的,我想打造一个为阅读量身定制的空间,收取每位读者一定的会员费,比如每人每年2000元,这样招满500个会员就能维持图书馆的运营了。

开一家图书馆,第一件事当然是选址。选择在南昌路205弄3号,完全是一次无心之举。这栋5层小楼的租金当时远超我们的预算,然而,当我站在老旧的露台上,透过春天的梧桐新叶俯视南昌路的时候,我心里已经确定非它莫属。我们很快就决定开工了。

一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进我们的工地。当得知这里将要开办一家图书馆后,他过几天又来了,还带了一本叫《雪庐》的书。原来,他叫孙颙,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前社长。我们正在改造的这栋房子以前是他外公的家,也是他外公的藏书楼。我们现在书架的位置就是他外公以前书架的位置,大小和高度都几乎一样。“你们看,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部小说,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房子里。”他特地翻到了描写这个书房的段落,我们都傻了:小说里的场景真的在现实中出现了。于是,我们把图书馆命名为“一见图书馆”,就是一见如故的意思。

一开始,一见图书馆确实很火。媒体争相报道,来访过的文化名人有很多。最红的时候是一见图书馆出现在电影《爱情神话》中,好多人慕名前来打卡。意想不到的走红,使我一下子膨胀了。虽然我们一直没有盈利,因为我们从未达到过500名会员,即使我们是南昌路上流量最大的小店之一。冲动之下,我作出了乐观和激进的决策。我们计划生产内容,希望用内容变现,于是我们很快就有了写文章的团队、做视频的团队,甚至还做了播客,一年下来花了100多万元。不久,我们又想开展社交,于是又开发了一款App,又花了100多万元。

此外,我们还拓展了新店。在选择第二家图书馆的时候,我们尝试了社区图书馆的经营策略,在浦东碧云社区开设了1000平方米的图书馆。碧云馆是非常成功的,借着这份成功,我们一口气新签了3家新馆。为了这项决策,我们又花了近200万元。其中很多钱是借来的。

到了2022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所有的快速扩张都遇到了问题。最终,内容团队解散了,App只剩下我手机主页上的一个图标。南昌路店不得不关停,新开的馆拖欠着房租苦苦支撑。而现金流最好的碧云馆,业主通知我们要整体拆除改造,限期停业。那是我们最困难的一段时期,理想与乐观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要面对债权人和供应商的逼债、股东的责问以及员工的不断辞职,我对自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这时,我决定给自己放假。我觉得在这种状况下不适合做任何决策。2023年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外出了一个月,关闭了所有与外界的联系。我专心地陪伴家人,看书,看风景。跳出冲突和矛盾的中心,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

渐渐地,我回到对初心的思考,思考我为什么要创办一见图书馆。在我看来,图书馆代表着一种慢生活,可以读书、听讲座、参加沙龙。慢下来就有时间去思考,让我们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功利,从而活出自己的样子,进而,也使社会呈现出多元的、丰富的百态人生,摆脱价值观的单一,帮助更多人收获思想的成长。这就是我创办一见图书馆的目的。我觉得目的并没有改变,需要改变的只是图书馆的经营方式。

回到上海后,事情竟然很快出现了转机。先是有了一位合作伙伴,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碧云新馆的迁址。碧云新馆的成功,意味着社区图书馆的决策是正确的。接下来,在我和瑞虹馆业主坦诚地交流后,得到了他们免租一年的支持,让我有了缓冲的可能。更令人惊喜的是,2023年底,新的真如馆和高境馆都顺利开业了。这两家社区图书馆都采取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由业主完成装修等投入,我们负责日常运营。

如今的一见图书馆进入了社区,离阅读者更近。我也放下了包袱,有了更多时间服务于社区里的读者。我在瑞虹社区担任社区学校的英语老师,每周给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们上课。我自己主讲的读书会也已经有30多期了。

是一见图书馆带我走到了今天,让我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区有帮助的人。我也希望一见图书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刘剑英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予的』

■刘剑英

我是2008年来上海工作的,在私企、民企、外企、国企都干过。2015年的时候,我来到一家IT科技公司,一家全国排名前5的上市公司。我负责销售业务,当时客户稳定,氛围也很好,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这家企业一直做到退休。

但是,这样稳定的日子到2019年戛然而止。市场暗流涌动,竞争加剧,销售业绩持续下滑。到2022年,我所在的营销中心员工薪资降幅在20%左右,而且不断听到有人离职或跳槽的消息。

就在这个看不到前进方向的十字路口,我忽然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也曾经面临像我今天这样的艰难选择。

我来自岱山,隶属舟山群岛。尽管岱山离上海的直线距离只有60公里,但世世代代出入只能靠船,受限于交通,岛上的生产资料基本自给自足,我们有自己的盐场、酒酱厂、纺织厂、啤酒厂,甚至还有电风扇厂。而我们家包括爸爸妈妈这一代全都在食品厂工作。

当时,父母的工作单位是岱山县唯一的一家食品厂,主要生产饼干、糕点,生意很好。但是到了1987年,经济发展起来了,食品厂也面临了市场竞争。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食品厂领导就想了个对策,多开分店,于是号召员工来承包。凡是承包开店的员工,可以获得营业收入的5%,但是有个保底指标,要求一年做到20万元营业额。而且,承包是没有工资收入的。那时候的工资是每月120元,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工资就意味着没有保障。所以,消息发出一个月,一直没人报名。

在最后关头,我妈去报了名。后来我问过她,当时怎么这么有魄力去承包开店。我妈说,当时厂里的经营报表都是公开的,销售利润大约在12%,如果能想办法开拓市场,还是有机会赚钱的。

就这样,我家成了镇上第一个做生意的家庭,我妈负责看店,我爸负责送货。我爸妈其实心里也没底,只有开足马力加油干。首先,他们对厂里原来的客户加强了服务,由他们来厂里取货变成了我爸主动送货上门。其次,我爸积极开拓新的客户,挨家挨户去宣传。

最终,我爸妈超额完成了指标。我家误打误撞获得了第一桶金,就在1988年底,我爸妈拿到了1万元,相当于他们俩3年半的工资。

第二年,这个政策被取消了,因为看到我爸妈的经营成果,很多员工都想承包,于是厂里改为派职工驻店,只拿工资。但是,我爸妈已经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再也没有回厂里,而是成了厂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停薪留职。

他们认真研究市场,发现了一个新赛道——做蛋糕。当时蛋糕的需求量很大,家家户户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要用到。而且,蛋糕的利润高,当时只有食品厂才做。

也是机缘巧合,正好有表亲打算转手食品设备,于是我爸妈就下决心开蛋糕店。不会做蛋糕就拜师傅,没有店面就找档口,没有仓库就用外婆家的房子。当时新开的蛋糕店又是岛上独一家,而且他们还创新了商业模式,那就是现做现卖。以前的蛋糕都是产品化,生产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他们的蛋糕是个性化定制。头天做好胚子,第二天根据需求现场写字,比如小李过生日,就写上“小李生日快乐”,老王做寿,就写“老王寿喜”。结果蛋糕店一炮走红,生意最忙的时候,我们雇了5个亲戚,每天起早贪黑,营业超过12个小时,一天能卖30个蛋糕。

蛋糕店开了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一行,我爸妈再次急流勇退,做其他生意了。顺便说一句,到1997年,他们原来所在的食品厂因为经营不善彻底倒闭了。

我爸妈就是那种敢想敢做的人,他们告诉我:当初选择的时候也是忐忑的,但做着做着,就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当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我不禁感叹造化弄人。这些年,我也在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和动荡,行业变化、公司改革和个人选择交织在一起,思来想去,外部的问题暂时没有答案,我就只能改变自己,寻找新的机会。所以,我从原来的管理岗位逐渐向市场一线转型,我联系了很多以前服务过的客户、生意上的伙伴,谋求新的商机。

今年,我正式离开了服务9年的公司,走上了创业之路。虽然现在还在探索期,但是我不怕。我知道,安全感不是来自屹立不倒的大企业或是摔不破的铁饭碗,而是来自我自己的踏实肯干。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稳定安全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命运就是那么巧合,今年我家宝宝5岁,当年我爸妈从国企离开,下海创业的时候,我也正好5岁。我们两代人都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作出了勇敢的选择,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金涛制图 图片来源:文中图片由TELL公众演讲会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工资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