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记者 任桐
一张草席,席地而坐。他腰系传统踞腰织机腰带,足蹬织机经轴,左手引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右手持打纬线木刀打紧纱线。飞梭走线间,一幅密实而独特的黎族图案跃然而出……
他叫符永裕,今年15岁,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乌石学校初三学生。6月底,刚刚参加完中考的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腰织机,开始织黎锦。看符永裕织锦,那稚嫩的面孔和手下娴熟的技艺仿佛有些不搭,但他认真专注的态度和实打实的好工艺,却不得不让人信服。
别看他年纪不大,已经织黎锦9年了,6岁开始学习,10岁开始织花纹,11岁拜师黎锦琼中县级非遗传承人王琼花,如今已经独当一面,不仅黎锦织绣技艺杠杠的,还在县文化馆各种培训活动中,担任“小老师”角色,指导学员织锦。
6岁开始学织黎锦
4年练习基本功只织平纹布
6岁那年,符永裕来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大炮村的外婆家。那是一个传统的黎族村落,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几乎全村的妇女都会集中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织黎锦,有时兴起了,还会唱起黎族民歌……
符永裕常坐在外婆身边,看着外婆席地而坐,将棉花捻成一根根线,再缠成线团,然后熟练地推拉着打纬刀,织出一幅幅漂亮的黎锦。“外婆,这个太漂亮了,我也想织。”然而,外婆摇了摇头,笑着说:“你是男孩子,不用学织锦。”
“男耕女织”是很多黎族村落的传统思想,而黎锦织绣技艺也一向“传女不传男”。小小的符永裕却有些不服气,他软磨硬泡,缠着外婆教他织锦。耐不住他的坚决,外婆开始从最基础的平纹教他。
“平纹就是用棉线、麻线织的布,这是织黎锦的基本功。如何把棉线织得紧实、均匀,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符永裕很认真地学,很努力地织,就这样织了总共4年。他拿出一块麻线的白布,得意地给记者看:“这是我织的,外婆说这块织得最好,线打得密实。”
看6岁的孩子能踏下心来,一坐就是一天,学习织黎锦的态度。不仅外婆,村里的阿婆都很感动,大家不再排斥教他织锦,都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予他。同时,家住琼中的奶奶也看到了符永裕对织黎锦的坚持,也时常教他一些技法,或者带着他一起织锦。
10岁开始织图案
拜师黎锦县级非遗传承人
基本功打好了,10岁的符永裕开始学习织图案和花纹。从可爱的乐东鸡纹开始,大自然的一切美好,无论是生灵动物,还是日月星辰,都可以呈现在布面上。从那时起,他感觉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被打开了。
“喜欢织,特别喜欢,一织锦,就感觉很快乐。”符永裕每天放学后都会织一会儿锦,到了周末时间,他就从早上织到晚上,只有吃饭时放下一会儿,吃完又继续织起来。他说:“我做梦的时候都在织锦,外婆就坐在我的床边,教我织各种图案。”
越织就越喜欢,同时,越织技艺也就越来越好。符永裕织出的黎锦花纹紧实,图案精美,同时他还在织图案的基础上,学习更复杂的央纹、针绣、反面绣等。“黎族服装的上衣是绣的,裙子是织的,我还学会了裁剪,自己就能裁剪缝制一整套成衣。”他自豪地说。
11岁那年,在县文化馆举办的黎锦文化交流活动中,符永裕结识了黎锦琼中县级非遗传承人王琼花,并拜师于她,自此跟着老师学习更多黎锦织绣技艺。
在王琼花眼里,符永裕是勤奋的好孩子。她说:“四年时间里,除了考试或者有事,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从乌石到营根,有时是学习织锦,有时是一起探讨新的图案,特别认真。他不仅织得快,对图案也有灵性,再复杂的图案,往往一看就知道怎么织了。”
织得快,到底有多快?符永裕说:“只织图案和花纹,我一天能织50厘米,如果加上复杂的央纹,一天能织20厘米。一套花纹不复杂的黎族服装,10天就能做出来。一般的织娘往往要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织出一套衣服。”
不仅织得快,符永裕的黎锦织得技艺也好,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不仅本地人喜欢,在社交平台上也备受外地买家喜欢,15岁的他已经卖出不少黎锦作品了。
传承下来的“宝贝”
传承下来的织绣技艺
符永裕有两件“宝贝”,织锦时离不开的“宝贝”:一件是外婆留给他的腰织机;另一件是奶奶给他的竹衣篓。
“外婆是最早带我织黎锦的人,她去世时,将用了一辈子的腰织机留给了我。”符永裕轻扶着腰织机,那用花梨木制作的主支架、牛皮制的腰带已经被磨得溜光溜光,古铜色的光泽里满是岁月的痕迹。“其中竿、轴、梭子都是我自己上山砍的竹子、木头做的,我自己修剪成想要的样子。”
打开另一件“宝贝”竹衣篓,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各式黎锦。符永裕开心地介绍着:“这是我为自己织的一套传统黎锦服装,还有这件,是我第一幅反面绣黎锦。看这幅黎锦,里面的央纹很难绣,我花了不少功夫,织出来多漂亮……”
两件长辈留下的“宝贝”,符永裕很是珍惜,在他看来,外婆、奶奶这一代传统的黎族织娘,织了一辈子黎锦,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都织在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中,她们把传统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宝贝”到了他的手里,这份传承的责任也到了他的肩上。
为了这份责任,符永裕常跟着老师王琼花,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各类公益黎锦织绣培训中,辅导学员织锦。别看他年纪小小,个子小小,可说起黎锦,织起黎锦来,这名“小老师”都让学员很是佩服。
“不管以后上高中,还是上大学,我都会把黎锦一直织下去。”符永裕说:“长大后,我想开一家黎锦工坊,把黎锦服装进行创新改良,还要把织出的黎锦做成好看的饰品,让更多人接受,把它发扬光大。同时,我还会带动更多的人学习织锦,把这份非遗传承下去。”
他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吧,一家以黎锦为主题的工坊,在琼中已有先例。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琼中是黎族、苗族聚集区,无论是民俗、民间文化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针对黎锦、苗绣等,琼中多措并举,以非遗工坊为载体,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截至目前,共认定非遗工坊7家。这些非遗工坊,以传承非遗为使命,广泛吸纳非遗爱好者参观、体验,让非遗逐渐走向大众。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庞小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