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看陕西创新亮点

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看陕西创新亮点
2024年07月03日 14:29 西部网

转自:陕西日报

西北工业大学“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项目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资料照片)。

从科技资源大省向科技成果转化大省、科技产业强省迈进,陕西厚积薄发、前景无限:空间站、大飞机等“上天入地”的国之重器闪耀着陕西科技的光芒;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中国智造”沉淀着陕西智慧的结晶;基础理论创新推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无数个科技创新闪光点加速科创企业崛起……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用好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陕西加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21项、参与完成11项。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均居全国第二位,较2020年度分别增长31.25%、63.64%。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提质控量、突出实绩’的背景下,我省取得这样的可喜成绩,充分彰显了陕西多年来持续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硬实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的成果。”6月25日,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接受采访时表示。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陕单位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涉及数学、生物学、机械与制造等17个领域。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主持完成的3项专用项目也获奖。这说明,陕西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处长邢小红说。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源头供给,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陕西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布局,构筑基础研究高地,为创新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颁发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陕西的4个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中,3项由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1项由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这些项目均聚焦“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取得了原创性理论和方法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探索,完成的“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陕西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零的突破。“我们的基础研究一定要紧盯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本问题,为取得原创性的研究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做科研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徐宗本表示。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文主持完成的“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项目,围绕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特殊性状进化这一国际前沿课题,高效解析了多种反刍动物的基因组,阐明了多种重要性状进化的遗传基础,建立了大进化尺度研究生物及其性状进化机制的新范式,开拓了育种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的“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演化机理”项目成果为创制性能指标优异且稳定的高品质金属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电力系统极端事件防御及恢复的理论与方法”项目成果解决了电力系统极端事件防控理论难题,构建了“风险辨识—主动防御—快速恢复”的方法体系,开发了极端事件防御与恢复决策支持系统。

“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完善项目形成机制,系统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服务,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建设科技强省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处张杲说。

隆基绿能工作人员检测电池生产线(资料照片)。隆基绿能工作人员检测电池生产线(资料照片)。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长期以来,陕西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在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展现了陕西的科技担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该校连续两次牵头获得一等奖。

“这个项目攻克了材料、器件、电路、系统算法等全链条自主可控的GaN射频功率器件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射频功率芯片量产和5G基站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马晓华介绍。在他看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法宝”。“只有这样,科学研究才能实现长时间、持续、稳定推进,科技人才才能得到不断成长和进步。”马晓华说。

该项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最终解决了通信信号时间跟随与动态识别的国际难题,保障了我国射频功率芯片供应链安全。

“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们围绕南海岛礁建设和青藏高原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问题持续攻关,取得了建筑节能研究一系列技术成果。研究成果在极端热气候区和极端寒冷气候区都实现了超低能耗甚至近零能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说。

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持完成的“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研发了适应极端热湿和高原寒冷气候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对维护国家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作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团队已成功在南海永暑岛、美济岛,西藏浪卡子县、仲巴县等地对研发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进行了工程试验,并在我国南海岛礁和青藏高原建成示范建筑152万平方米,推广应用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万吨,实现了极端气候区建筑空调与供暖零碳排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攻克了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这是2011年以来,陕西首个由民营科技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同时,隆基绿能还作为参与单位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是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冀峰说。

服务国家战略的陕西担当

西安理工大学与多家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极端服役环境用高压断路器触头制备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制,开发出超强耐烧、超高耐磨、极端耐热、耐高速冲击4个系列30余种触头产品,实现了重点电力工程关键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

长安大学针对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联合行业知名单位,经过12年协同攻关和系统研究,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为推动我国汽车与交通行业智能化、网联化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北工业大学牵头突破的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使60余种材料产品实现批量生产,近3年经济效益达13.18亿元。

西安交通大学关于金属镁纯化的研究成果在企业落地后实现新增产值超19亿元。

……

“通过这些获奖项目,我们可以看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同时,这些项目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链,有力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陕西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邢小红介绍,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中,15项契合我省重点产业链,占比83.33%;由高校主持完成15项,占比83.33%,其中,西安交通大学7项、西北工业大学4项,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通过此次获奖项目,我们还可以看到,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为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打下重要基础。”邢小红表示。

据统计,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18位第一完成人中,有15人曾在2018年到2023年间获得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占比83.33%。2015年至2020年,我省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共41项,其中38项的第一完成人在2009年到2019年间获得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奖62项。这6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中有51项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充分说明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在遴选和培育优秀科研项目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陕西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我们将在转化科技成果上再加力,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在孵化创新企业上再加力,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和融通创新格局;在催化新质产业上再加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深化区域协同上再加力,建立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优化生态体系上再加力,更好为各类企业创新提供高效优质低价的全方位全流程解决方案,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陕西力量。”冀峰表示。(记者 张梅)

18项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

●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长安大学等单位)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灵活高效关键技术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

●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

●高档数控机床精度及其稳定性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

●电流零点主动调控的电弧开断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

●电磁脉冲辐射驱动可控冲击波技术与装备(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

●全球坐标框架建立与毫米级历元框架维持关键技术(西安测绘研究所等单位)

●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

●深海影像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

●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演化机理(西安交通大学)

●水下低频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

●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

●电力系统极端事件防御及恢复的理论与方法(西安交通大学)

●极端服役环境用高压断路器触头制备技术及产品应用(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

●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西安交通大学)

●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

●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

●航空发动机快变信号匹配诊断技术及系列化机载系统(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

文字、数据整理 张梅 插图 薛淞

秦评|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孙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陕西不断深化认识,积累经验,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奖。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陕西科技人员不懈努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持完成的“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次陕西获奖成果呈现“多点开花”之势,涉及数学、生物学、机械与制造等多学科领域。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充分说明陕西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让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未来,陕西要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陕西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一步一个脚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陕西力量。陕西要加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在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精尖产业培育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编辑:王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陕西省 国家科学技术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