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数字“驾驶舱” 驶上智能“高速路”

乘上数字“驾驶舱” 驶上智能“高速路”
2024年07月02日 12:1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指示,着眼“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激活数据潜能”目标,近年来,人社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进一体化、数字化建设,助力人社服务逐步迈向智能化,以数字人社建设新成效引领和支撑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人社领域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支撑各项业务服务的“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数字人社提供技术支撑;持续开展深度大数据分析,为政策实施提供数据支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打造人社服务应用场景。

牢筑“一个底座” 紧抓平台建设

一体化信息平台是实施数字人社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犹如一个“数字底座”,搭载起人社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基础。

“2021年以来,我们先后赴江苏、河北、福建、广西、宁夏等多地学习考察,多方征询专家学者和专业公司的意见建议,集各地经验、各方智慧,最终确定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的整体框架、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确定了整体框架后,本着“先总后分、急用为先”的原则,甘肃先后建成了集社保业务经办、基金财务管理、公共服务支撑、风险防控监管、决策分析于一体的全省集中式社保信息系统;以“一库一平台”为主体、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的大就业信息系统;集劳动关系、调解仲裁、保障维权“三位一体”的全省劳动关系信息系统。

“我们推进人社内部整合共享,以社保卡持卡库和全民参保库为基础,汇聚整合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等数据,形成全省统一的业务数据资源库。”安徽省社会保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省推进数据共享,通过人社数据交换平台,跨部门汇聚税务、交通、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数据,跨业务横向比对全省社保、就业、持卡库数据,向部级平台申请批量比对去除外省参保人员,为精准扩面提供了有力的系统和数据支撑。

“在推进全省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过程中,广东同步推进系统的国产化、一体化、数字化。”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为保障数字“底座”的安全可靠,广东采用国产技术路线和产品重构信息平台,依托省政务云平台采用鲲鹏服务器、GaussDB数据库、容器服务TKE、微服务平台TSF、麒麟操作系统等自主可控产品,提升基础技术创新能力。

全国协同联动的“大系统”、覆盖人员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支撑各项业务服务的“大平台”,这些“数字底座”为人社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近10个省份建成一体化信息平台,近一半省份正在火热建设中。

接下来,各地人社部门将加快推进系统集成开发和整合共享,最终实现各业务板块、各子系统之间融合贯通、协同联动。

巧用“一个大脑” 助力科学决策

人社领域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要充分发掘数据应用价值,做到拿数据说话、靠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

依托标签画像、精准识别、动态感知等大数据应用能力,深入开展大数据分析,构建形成“人社数字大脑”,让经办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监督管理更加精准有力、决策分析更加科学合理。

“人社数字大脑”的一大特点是实现决策、办事从“以人为主”变为“以数据为主”。

走进人社西部(重庆)数据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十多个巨大的液晶屏幕,上面实时更新着全市劳动人口、意愿需求、失业登记等大数据。

“重庆人社部门建设的‘数字大脑’集数据、知识、算法、模型、组件等智能化要素于一体,让人社业务数据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重庆的“数字大脑”具有构建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四大功能。感知预警即通过摄像头、12333服务热线、网络舆情收集、社区网格上报等形式,实现对风险隐患的全面感知、自动监测、及时预警;决策处置即通过精准调度,实现快速响应、智能决策、协同处置;监督评价即通过智能评价模型和五色图方式,实现对风险管控、突发事件处置闭环监督、量化评价;复盘改进即分析运行和治理的有效做法、问题差距,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数据的笼子”。

“数字大脑”也要积极“动脑”,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功能。

“深圳的企业中,95%为中小微企业。我们考虑这一现实情况,为用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免费的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结合深圳的就业市场实际情况和企业招聘成本高等问题,深圳专为中小微企业设计了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让企业用工决策更精准、更科学。该平台通过共享政务数据,可以自动核验企业个人身份、学历学位、职业资格证书信息等,确保供需双方“可信任”。“HR在线”功能覆盖人力资源全场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对员工选、用、育、留等的科学管理水平,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

开展市场运行监测,推进政策仿真评估、社保精算、决策分析、薪酬调查、数据模型……“数字大脑”的功能还在不断更新。

建好“一个模型” AI赋能服务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正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社工作也要主动适应、积极响应,深入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社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赋能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体系,提供智慧导办、陪伴式办理等全流程服务。

线下,北京市打造实体大厅智能问答数字人“朝保宝”,结合人社大模型的高阶能力,让群众享受智能多元的交互体验。线上,在工伤鉴定材料预审环节中,可以利用大模型对提交的材料进行智能审核;在辅助鉴定环节中,结合伤情鉴定标准“规则库”、伤情鉴定案例库、伤情职工工资支付管模板库等数据,对大模型进行训练调优,辅助专家判断工伤等级,提高鉴定效率。“我市AI数字人‘朝保宝’已经开始运行,目前可以回答上万个问题。”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辽宁省建设智慧监察智能服务系统,采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本地化部署,通过构建全面的劳动监察知识库,实现了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中法律法规的智能问答。该系统可以帮助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快速查找相关法条,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执法工作质量,有效解决了基层工作人员在执法时面对的法律政策多、对专业性要求高的难题。

听起来“高大上”的AI技术,如今在人社领域的应用已经很“接地气”。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紧密结合基层工作需求,从“小切口”入手,利用AI技术提高经办能力。

在兰州,如果劳动者被拖欠工资,可拨打“陇明公”平台的电话。“您好?请问是想反映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吗?您别着急,告诉我您所在的工作项目、被拖欠金额。”悦耳的机械女声不急不躁,引导求助劳动者说明拖欠工资的具体情况。通话结束后,不过几秒钟,“陇明公”平台网站上自动生成了一条案情记录,代表该案已正式受理,农民工可以实时查询已提交线索的办理进展情况。

“陇明公”平台内设智能AI外呼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记录沟通过程,省去劳动者挂机后再次填写环节。AI技术的人机语音交互功能,助力推根治欠薪工作提质增效,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像“陇明公”这样搭载AI技术的服务平台,在全国还有很多。利用AI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人社服务,有效改善公共服务供求不对等的局面,让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智”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信息平台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