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怀抱是家国

李德仁院士签名赠与本文作者的书籍。

李德仁院士与本文作者的合影。 李德仁院士与本文作者的合影。

陈声秦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祖籍镇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于800万元奖金如何处理,李德仁院士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将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将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他说:“支持对创新人才培养,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十年前的2014年,记者曾奔赴武汉国家测绘遥感重点实验室采访,当年12月8日,在京江晚报以“遥知天地书激越 坐感经纬赋辉煌”为题,刊发了李德仁院士的专访。如今,在家乡人民喜迎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之际,本报再一次聚集镇江人民的骄傲——两院院士李德仁。

一生的伯乐——王之卓院士

王之卓(1909-2002),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1946年至1949年,先后任交通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代理校长、校长。1952年后参加创办青岛工学院、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历任教务长、系主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之卓院士在有生之年开创了我国测绘学科新领域——遥感,带领中国航测与遥感学科立于世界同类学科强国之林;解决了国家许多测绘方面的重大课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现代测绘队伍,门下诸多院士子弟中,李德仁就是领军者之一。

大学时期,李德仁不仅成绩优异,还善于质疑,曾经给老师出的试卷、苏联专家编的教科书挑错。当时,他想把自己的好几篇文章送给系主任王之卓院士,希望得到他的指点,可是很难遇到他。正巧班里有个叫朱宜萱的女同学,和王之卓院士的女儿是好朋友。一天下课后,李德仁找到朱宜萱,请她帮忙。看到文章的朱宜萱一下子就被李德仁的才华折服。第二天下午五点多钟,王之卓院士把李德仁叫到自己家里,看着王之卓院士对自己文章的多处批注,李德仁两行热泪夺眶而下。王之卓帮李德仁擦了擦眼泪,便与他侃侃而谈,一见如故,这对酷爱测绘的师生,一谈就到了9点多……

本科毕业时,李德仁按照约定报考王之卓的研究生,取得了两门满分、一门99分的好成绩。

然而,他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问题被取消了读研资格,只得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水泥制品厂的一名工人。

但就在这个行业,李德仁也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主持研发的硅酸盐水泥系列获得了我国第一届“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并受到一位国内水泥领域的权威院士青睐,差一点成为其弟子。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求贤若渴的王之卓院士,立即向李德仁伸出热情的双手,已经39岁的李德仁,才如愿成为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李德仁留校任教,随后赴德国进修,在波恩大学,他提出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方法”。在斯图加特大学,只用两年半时间,便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史上的百年难题。

虽然几年前已“荣休”,李德仁院士仍频繁出现在武大的讲台上。他曾说:“教授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第二任务是组织科研,第三任务才是自己动手搞科研。”

在武大,有一门课被称为“最奢侈基础课”,它是武汉大学六位院士于1997年联合推出的《测绘学概论》。李德仁每年都会参与,为本科新生讲这门课,希望吸引更多人投身测绘遥感科学。而这么做的原因,正是在身体力行地向恩师王之卓致敬:作为教育家,王之卓院士自20世纪30年代末起,直至90年代一直没离开过学校。王之卓院士为人真诚、友善、平和、谦逊。身为著名教授,他不仅亲自给本科生上课,还常常晚间去学生宿舍答疑。

在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已经连续举办25届,该奖旨在纪念王之卓对测绘遥感事业的卓越贡献,弘扬王之卓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褒奖在遥感、测绘、资环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学子,激励他们求实创新、服务社会。去年底,李德仁还出席了最近一期“王之卓创新人才奖”颁奖会,并作总结发言。

一生最想感谢的人之一——岳父朱裕璧

又到一年梅雨时,武昌水果湖。夏日的高家湾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静地站立在武汉大学医学部行政楼和图书馆医学分馆之间,用坚定而慈爱的目光凝望着过往人群,他就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创始人(首任院长),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朱裕璧先生。

朱裕璧(1903-1986),出生于湖北省宜都县,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创始人,也是李德仁院士夫人朱宜萱教授的父亲。

“朱裕璧医学奖”是武汉大学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每年奖励医学类专业取得突出业绩、具有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学生。1926年,朱裕璧在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29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被德国外科学会接纳为会员,成为第一个载入德国医学史册上的中国人。

当年采访李德仁院士时,记者曾经感叹,上世纪中叶的武汉,居然汇集了一大批留学德国的中国医学界权威朱裕璧、裘法祖等,湖北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后来的同济医科大学)都是严格按照西方医学体系教学的国内外知名医学院(后分别并入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

2006年,是朱裕璧去世的第20年。为了激励后学,纪念父亲,朱宜萱和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校友联合捐款设置了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带领中国遥感测绘学走向世界第一的科学家之一,李德仁至今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国家派遣一大批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深造,在自己难以抉择去哪个国家留学时,身为湖北医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的岳父坚决让他放弃留美、从零开始学德语:要出国,就去测绘遥感专业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但记得学成后要回家。回国,才能造福祖国同胞百姓。

在成立奖学金的近20年里,李德仁和朱宜萱总是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金拿出来,已捐款近百万。

一生不变的情怀——家国

采访李德仁院士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李德仁院士回忆起第一次回镇江祭扫祖墓时,为镇江的山山水水赞叹不已:背倚青山,前临大江,真是风水宝地。据他回忆,尽管祖上移居泰州溱潼,但一旦家族中有成年男子去世,一定会回镇江安葬——叶落归根。

上世纪80年代,李德仁院士赴德国留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夫人朱宜萱教授写信让他回国,信中写道:你像个牛一样,这么些年光是吃草,该是挤奶报效国家了。收信后李德仁义无反顾地回到武汉测绘学院,走上讲台当讲师。

当年采访中在谈到做科学研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话题,李德仁院士提起一段60年代初的往事:当时他们作为测绘专业的大学生,在海南岛实习,使用的是侵华日军几十年前使用的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但在使用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地图的精确性实际达到了万分之一。

李德仁院士感慨:近百年前,日本人凭着一支铅笔,一双脚,却测出如此高精度的地图,这种认真细致,让人感叹,更值得警醒。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院士 李德仁 武汉大学 武汉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