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筑“钢城”——酒泉钢铁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戈壁滩上筑“钢城”——酒泉钢铁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2024年06月27日 08:53 中国甘肃网

  酒钢本部冶金厂区全貌。

  1966—1974年奋战在酒钢1号高炉工地的02部队官兵。

  1970年9月,炼出第一炉铁水的酒钢炼铁1号高炉。

  1985年12月24日,酒钢转炉炼出了第一炉合格钢水。

  酒钢集团生产的不锈钢产品。(本版图片由嘉峪关市党史和市志研究院提供)  酒钢集团生产的不锈钢产品。(本版图片由嘉峪关市党史和市志研究院提供)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国家决定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逐步建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基础。甘肃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投资建设地区之一,酒泉钢铁公司就是国家最早规划建设的第四家钢铁联合企业。

  从1958年开始,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建设者扎根皑皑祁连、茫茫戈壁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建了我国西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黑色与有色金属并举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酒钢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是甘肃省重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生动写照。

  扎根戈壁,艰苦创业

  酒钢建设攻坚战拉开帷幕

  为适应西北地区工业的布局和发展,1955年8月开始,西北地质局645队进入祁连山找矿,先后在酒泉地区的头道沟、讨赖河西岸、桦树沟一带发现铁矿。1955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将上述铁矿区以矿石名定为“镜铁山矿”。次年2月,西北地质局634队开始对该矿区进行勘探,历时3年多时间,完成了23个铁矿点的勘探任务,探明铁矿石储量5亿吨,具备建设一个大型钢铁企业的基础。

  1958年1月,国家冶金工业部又对此地进行实地勘察,初步选定在嘉峪关关城以东5公里、酒泉县城西20公里之间的戈壁滩上建厂,因地处酒泉县境内,故拟名为“酒泉钢铁厂”(简称“酒钢”)。此后,冶金工业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设西北酒泉钢铁厂的报告》,报告认为:“根据几年来在西北地区进行资源勘察的结果,现在有条件在甘肃的酒泉一带开始一个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这将是我国继鞍钢、武钢、包钢之后的第四个钢铁基地。这一基地的建成,对我国的工业分布,特别是对西北腹地的经济开发,将有其重大的意义。”同年6月3日,国务院对《西北酒泉钢铁厂设计任务书》作出“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进行设计建设”的批复。

  在冶金工业部向国务院报批的同时,酒钢建设的筹备工作即已展开。按照冶金工业部的安排,酒钢的建设任务由建设鞍钢的鞍山冶金建设总公司承担,在北京和酒泉设立办事处和筹备组。1958年4月,酒泉钢铁公司筹备处在北京成立。5月初,在酒泉成立酒钢办事处。7月,首批建设者鞍建公司先头队伍进驻酒钢工地,开始建营地、测量厂区、修筑线路等筹备工作。随后,筹建中的“酒钢”分别向冶金工业部、国家计委、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酒钢建设方案的报告》,冶金工业部同意了这份报告。

  经过紧张的前期筹备,1958年8月1日上午,酒泉钢铁公司正式成立。当天的酒泉县祁连剧院门前锣鼓喧天,剧院大门上悬挂着“热烈庆贺冶金工业部酒泉钢铁公司成立”的横幅,数千名职工齐聚剧院内外,随着“酒泉钢铁公司成立”的庄严宣布,“扎根戈壁,誓死建设酒钢”的口号此起彼伏、响彻会场,轰轰烈烈的酒钢建设攻坚战在戈壁滩上拉开帷幕。9月,冶金工业部决定鞍建公司整建制划归酒钢领导,超过3万名鞍建员工奔赴酒钢建设一线。鞍钢、首钢等也派来大批技术人员参战,全国各地的地质、铁路、水电、城建等工程技术人员也协作支持酒钢建设。截至1958年底,集结在酒钢的职工已达4.5万人。

  酒钢的初期建设是在条件十分简陋,生活设施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住房,建设者们就在戈壁滩上开挖搭建半地窝式马架房和帐篷;没有生活用水,他们先是雇用骆驼每日驮水,后来大家齐心协力开凿了一条临时引水渠,将讨赖河水引至施工现场;没有煤烧,他们只能徒步35公里的山路去背煤回来,山高路险,若遇大雪封山,更为艰险,后勤供应往往接济不上,连吃饭也时有断顿。在海拔3600米的镜铁山矿区,采矿条件更为严酷,由于高山缺氧,许多建设者喝着85℃就开的水,吃着半生不熟的饭,常年忍受着头痛欲裂的痛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初代酒钢建设者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用汗水和智慧让酒钢这位“钢铁巨人”开始在茫茫戈壁扎根。

  经过紧张的筹建,施工用水、列车送电、机修木模车间、砖窑等前期工程陆续建成,高炉等主要工程的基础工程也相继开工。1958年12月15日“酒泉钢铁公司七项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在1号高炉工地举行,标志着酒钢建设全面开始,高炉、焦炉、热电、机械总厂、矿山、水源及铁路七大工程全面开工。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决定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根据党中央、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基本建设暂停一年,调出一批基建队伍去兄弟省承担基建任务的指示,5万多名酒钢建设者被陆续疏散至全国各地,仅保留1000多名职工坚守岗位,酒钢建设暂时中断。

  万众一心,不怕牺牲,打赢酒钢出铁大会战

  上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局势日趋动荡。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对“三五”计划作了重大调整,转向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开始进行“三线”建设,酒泉钢铁基地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

  1964年7月,国务院决定恢复酒钢建设,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拟定了酒钢建设方案。196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关于支援酒泉钢铁公司建设的决定》,指出酒钢的建设对于改变我国工业战略布局,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促进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建设酒钢是党在西北的重大政治任务。3月23日,中共甘肃省委印发《关于贯彻执行“西北局支援酒钢建设的决定”的决定》,指出要动员全省各个方面的一切力量,全力支援酒钢建设,并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立即着手建立嘉峪关矿区人民委员会。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甘肃省《关于筹建酒钢政权机关的报告》,决定设立嘉峪关市,7月28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设立嘉峪关市的通知,指出嘉峪关由省直接领导,以酒泉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一部分地区为行政区域,并提出今后在此区域以外地区发现矿点需要开采时,不受区域限制,为加快酒钢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1966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参加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西安召开的三线建设工作会议后,又一次来到甘肃视察三线建设的工作。在酒钢,邓小平指示:“酒钢地处三线,毛主席非常关心,要尽快把酒钢建设好,不能再动摇。”邓小平的视察使广大酒钢建设者热情高涨,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投入到酒钢的恢复重建之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部第二支队为这一时期酒钢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66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中央决定将中央直属的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成为职业化施工队伍。由冶金工业部第九冶金建设公司整编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一纵队第二支队(简称02部队),承担酒钢的建设任务。从1966年组建到1974年撤离,02部队近6万名官兵历时8年,参加酒钢建设,先后完成镜铁山桦树沟铁矿、黑沟铁矿、西沟石灰石矿、选矿车间、炼铁车间、焦化车间、热电站、石灰石焙烧及炉衬、储运车间、水源工程、动力工程、修理设施、铁路和公路运输工程、仓库工程、灰砖厂工程及居民住宅、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先后有99名指战员为酒钢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

  1970年初,全国计划会议召开,把高速发展冶金工业作为重要议题。随后,甘肃省计划会议召开,重点讨论酒钢建设的问题,明确提出酒钢1970年开始出铁,1972年建成第二座高炉的奋斗目标。此后,在党中央和中共甘肃省委的领导下,在冶金工业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酒钢围绕“确保十一出铁”开始了一场大会战。全国25个省区市325个单位参加支援酒钢出铁大会战,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嘉峪关地区广大军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实现了镜铁山矿六一出矿,七一矿石下山,8月26日热电厂发电,9月2日焦化厂出焦,9月30日凌晨1时40分,酒钢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经检验质量合格。历经12年艰苦建设,酒钢终于产出了自己的产品,开始大量生产生铁。

  坚韧不拔,开拓前进,酒钢迈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建设,酒钢这位“钢铁巨人”终于屹立在茫茫戈壁,开始为祖国源源不断地生产生铁。但是,生产初期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原矿入炉,简易出铁,生铁产量和质量均处在低水平,“产量低、成本高、亏损大”一度成为困扰酒钢发展的瓶颈问题,难以实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宏伟目标。

  为改变这一局面,1972年冶金工业部向有关部委上报《报批酒泉钢铁公司炼钢、轧钢设计任务书》,指出“四五”期间要加速完成1号高炉配套工程,还要进行炼钢、轧钢工程的建设,把酒钢逐步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75年,冶金工业部会同甘肃省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加速酒钢建设的报告》,得到批准。从这时起,按照党中央指示,酒钢对1号高炉收尾系统配套工程进行了重点建设,并开始着手准备建设炼钢工程。1980年8月,冶金工业部会同甘肃省向国务院提出《关于联合筹资挖掘酒钢潜力,发挥优势支援西北边疆建设的报告》,提出再投资1.8亿元,以完成酒钢的配套建设。

  1981年9月,甘肃省、冶金工业部根据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可行性研究报告,向国家计委上报《关于对酒钢进行技术改造,扭亏为盈,提高经济效益的报告》,次年2月国家有关部委同意了“六五”期间酒钢继续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批准炼钢连铸工程立项。1983年2月,酒钢炼钢连铸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次年初,炼钢连铸工程氧气站、废钢车间等陆续开工。5月,成立炼钢厂。1985年12月24日21时10分,酒钢炼钢厂1号转炉炼出第1炉钢水,经检验完全符合标准,结束了酒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实现了扭亏为盈,摆脱了自1970年简易出铁以来,连续亏损15年的被动局面。

  此后,酒钢继续加快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的配套发展。1986年5月1日,酒钢高速线材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分为线材车间、煤气系统和高压电源配套3个部分。设计能力为年产优质线材40万吨,可轧制5.5毫米至14毫米光面线材和6毫米至12毫米螺纹盘条,轧制速度可达到每秒90米,是国内当时最先进的高线轧机之一。1988年3月6日,线材车间加热炉点火烘炉。4月6日,高速线材全线热负荷试车成功,并轧制出第一卷合格钢材。在其后半年的调试过程中,线材车间按照产品大纲生产的14种产品,经检验,规格和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10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计委组织验收,同意高速线材工程交付生产使用。11月4日,酒钢举行高速线材工程竣工投产仪式,标志着酒钢真正形成了铁、钢、材完整配套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铁、钢、材的配套发展。1987年7月,甘肃省和冶金工业部决定建设酒钢2号高炉,这是继酒钢炼钢配套、高速线材工程后又一重大建设项目。该项目1988年5月破土动工,1989年12月16日点火开炉,建成投产。从此,酒钢结束了单高炉生产的历史,年产生铁能力从8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

  随着炼铁、炼钢配套工程,高速线材工程和2号高炉建成投产,酒钢建设的配套能力日渐增强,生产建设开始走上高效率、高效益发展之路。1988年,酒钢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4亿元大关,晋升为甘肃省一级企业。到1992年,酒钢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10亿元大关,晋升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酒钢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实施企业剥离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改组为酒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开展了黑沟矿区工程、2号高炉扩容工程、中板工程、卷炉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使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获得了历史性突破。进入新时代,酒钢在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火力发电、装备制造、耐材建材、工业民用建筑、现代农业、餐饮旅游服务等非钢产业和对外贸易,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化产业格局,逐步迈入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朝着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目标逐步迈进。

  60余载栉风沐雨,来自祖国各地的酒钢开拓者和建设者,胸怀建设大西北钢铁基地的志向,以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用实干苦干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身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赢得了酒钢建设接力赛的伟大胜利,用汗水、热血、青春、智慧,在广袤的戈壁上筑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之城”。

  时至今日,酒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规划建设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在工业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酒钢建设孕育而生的“铁山精神”依旧指引着陇原儿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征程上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执笔:王瑞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