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唐悦之 朱研
日前,在市第一人民医院A楼6楼2号手术间内,“身高”约两米,穿着无菌服的“达芬奇大夫”,在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任正兵的操作下,小幅度摆动着“三头四臂”,由可以实现3D高清成像的“眼睛”和可以540度灵活动作的“手指”互相配合,为胸腺瘤患者赵先生(化名)手术。
其实,“达芬奇大夫”并不是真正的医生,它的全名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下简称“达芬奇机器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方向之一,也是助推医疗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2021年9月26日,市一院在全市率先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同年10月21日,该系统正式“上岗”,辅助医生开展手术。近3年来,“达芬奇机器人”被应用到多个临床科室,高科技的医疗手段不仅为患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就医体验,也让市一院在着力迈向“智慧医院”的征程上,再迈一大步。
胸腔顶部发现大肿瘤
手术操作空间极有限
上个月,赵先生因胸腺肿瘤,在市一院心胸外科住院接受治疗。
“患者诊断为胸腺肿瘤,肿瘤位置在胸腔顶部。”任正兵介绍,该肿瘤周围包绕着重要组织,瘤体又大,留给医生手术操作的空间相当有限。
手术空间小,但要充分暴露病灶及周围组织血管,视野还要足够清晰,看似相悖却又必须兼顾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
结合多年的手术经验,任正兵首先给出了两个常规手术理念:第一:传统开胸手术,将胸骨从上到下锯开后撑开,切除肿瘤。完毕后,用钢丝把胸骨重新拉起,但创伤巨大,切口20几厘米,术中出血多、术后疼痛、并发症多、恢复慢等难题也考验着患者的耐受力。
第二:微创胸腔镜手术,避免了上述传统开胸手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由于手术器械转动角度有限,对于位置隐藏较深或角度比较“刁钻”的病灶,难以精准操作。
选择传统开胸手术,患者身体将面临一系列考验;选择微创胸腔镜手术,由于手术空间小,难以保证肿瘤顺利切除,有中途转开胸的可能。有没有确保不开“大刀”就能摘除肿瘤的治疗方法?还真有!
“机器人”与医生配合
为患者切除胸腺大肿瘤
针对赵先生的肿瘤生长位置,任正兵认为,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听说有一种能满足自己治疗需求的手术方式,赵先生二话不说,表示坚决选择“达芬奇”。
手术当天,任正兵坐在距手术台数米开外的操作台前,先通过两个6毫米的小孔置入手术器械,紧接着通过操作台上的3D屏幕,清楚地看到了赵先生胸腔入口处的巨大肿瘤。由于视野清晰,任正兵很快便精准定位病灶位置,然后手脚并用:手控操作杆,脚踩控制板,以调节机械臂的动作、位置,以及镜头的远近。在任正兵的精准操控下,“达芬奇机器人”很快完成了肿瘤剥离,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果断精准。
医生的“超级助手”
凸显几大技术优势
从这场人机配合的手术中不难看出,“达芬奇机器人”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工作的机器人,准确来说,更像是手术医生的“超级助手”,主刀医生借助操作平台,对其进行操控,使其按照医生的意愿去完成相应的手术动作。
经“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开展手术的近3年时间里,任正兵的操作技术越发娴熟,“达芬奇机器人”不可取代的优势也越发凸显。
在任正兵看来,“达芬奇机器人”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提供超清视野。其机械臂上的摄像头,可以三维立体呈现患者体内的影像,放大倍数远超普通腔镜的3到5倍,因此呈现出的组织间隙、血管神经会更加清晰。不仅如此,“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还可以模拟人类手腕的操作,540度灵活旋转,即使在腔镜无法触及的狭小空间也能精准操作。此外,机械臂还可以过滤掉人手的抖动,进一步提升手术的精准度。
据介绍,市一院“达芬奇机器人”自“上岗”以来,在多个临床科室得到了广泛运用,对于泌尿外科的前列腺根治、肾部分切除、全膀胱切除、肾上腺切除等;普外科的结肠癌、直肠癌治疗等;胸心外科的食管癌根治、肺癌治疗、肺结节肺段手术、胸腺肿瘤手术、食管裂孔疝手术、贲门失迟缓症手术等;妇产科的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等治疗均是“有力助手”。截至目前,该院已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700多台,“达芬奇”已然成为外科医生的手术“利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