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姨的花园》凭什么成为“最佳”

《胡阿姨的花园》凭什么成为“最佳”
2024年06月27日 05:15 重庆日报

  “一个人活着就是靠精神,一切要从好的方面想。”前不久,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揭晓金爵奖,作为大陆地区唯一入选本届金爵奖纪录片单元的作品,《胡阿姨的花园》捧得最佳纪录片奖。

  胡阿姨是位重庆孃孃,她曾在十八梯经营过一家廉价旅馆。时间回拨,那个平平无奇的身影,日日穿行于喧闹的解放碑商圈。每天,胡阿姨背着篮筐穿越繁华都市,去捡拾废弃的商业垃圾,用以搭建自己的“花园”。这方“花园”并不精美,却成了胡阿姨实现自我救赎、抚慰患病儿子的诗意空间。

  十年间,母子的故事一天天上演,山城的景象飞速变迁。用导演的话说,胡阿姨是位“特别有灵魂的人物”。其实,她是你我生活里最常见的那种老太太——头发白了,满脸风霜,一口利落的重庆话。而她的“花园”,更像她精神世界的投射:保持天真与坚韧,永不放弃爱与美的追求。小人物身上的这种理想主义,在镜头中、荧幕上,格外具有艺术张力。

  对焦胡阿姨的另一种缘由,是重庆。“拍纪录片,我希望去记录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变迁。”十八梯,连通重庆上下半城。2010年,导演潘志琪来到这里;同年,十八梯翻开城市更新的日历。彼时,十八梯与周边商业CBD间的巨大反差,激发了创作者的记录欲;如今,十八梯成了重庆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并成为不少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片子里,山城和山城的人,用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一种毫无矫饰的生命力。片子外,一位捧着诚意观察时代的创作者,用纪实的手法,把重庆和胡阿姨送到观众面前。艺术、人物、城市,又一次相互成就,共同走进了聚光灯里的“最佳”,也走向了一片更开阔的天地。

  开阔,是一位导演得到了荣誉,也是一座城、一群人得到了理解。笔者生活在重庆,能感受到这里人们身上的倔劲,可能是因为习惯了爬着坡、过着坎抵达自己的目的地。与此同时,正因明白爬坡过坎的难,才总是愿意给予他人一点安慰和帮助。“要有信心,有勇气”,胡阿姨身上,有千万重庆人共同的底色与气质。

  上周,潘志琪来重庆,用胡阿姨房子里的大电视机放了遍片子。十多年过去,重庆变了,十八梯变了,城市建设轰隆向前,精神质地却一如从前,发着光、亮闪闪。所谓“最佳”,终究生自超越苦难、心存美好的坚定,彰显在个体的选择和举动之中。像余秀华写的那样,“我们不靠词语言说日子,生活是一种修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