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恭王府 博物金名片

古韵恭王府 博物金名片
2024年06月27日 05:35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对于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王府,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如今,恭王府已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京味特展、文创产品都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2005年,恭王府开始全面大修。图为工人修缮屋顶。饶强摄  2005年,恭王府开始全面大修。图为工人修缮屋顶。饶强摄
  上世纪50年代,恭王府后身的臭水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马路。袁克夫摄  上世纪50年代,恭王府后身的臭水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马路。袁克夫摄

  1998年,恭王府正门。

  恭王府2023年宫廷金鱼特展,再现“木海观鱼”盛景。 武亦彬摄  恭王府2023年宫廷金鱼特展,再现“木海观鱼”盛景。 武亦彬摄

  周总理嘱托开放恭王府

  1979年6月17日,《北京日报》2版

  恭王府坐落在京城什刹海西岸的柳荫街,约建于1776年,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清朝权相和珅的宅第,后被咸丰皇帝赐给其六弟恭亲王奕訢,始称恭王府。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恭王府花园因环山衔水,曲廊亭榭,布局自然,疏密相间,融北方建筑形式与江南造园艺术为一体,堪称私家园林之佳作。清王朝被推翻后,恭王府数易其主。1937年,辅仁大学用19万法币购得恭王府,作为校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恭王府府邸和花园被多家单位用来办公。

  1962年,周恩来总理到恭王府视察,陪同的有郭沫若、吴晗、王昆仑等专家。那次参观后,周总理提出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对社会开放。据说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周总理跨进花园中一个院落,问旁边的王昆仑,这里像不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王昆仑说,看规模比小说中描写得小一点。(2004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9版,《恭王府如何恢复历史原貌》)

  占用恭王府府邸和花园的单位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公安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幼儿园和北京空调器厂等,原来的府邸用作办公室,后花园变成了家属宿舍。(1980年6月4日《北京晚报》1版,《可怜“大观园”今朝不忍看》)受条件所限,那时修复、开放恭王府难以付诸实施,但周总理一直惦记着这个事。1975年,他在病重期间,委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办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

  此后,相关人士一直奔走呼吁完成此事。本报1979年6月17日2版曾刊发文章《建议尽快修复和开放原恭王府》,希望早日腾整修复向国内外游客开放,既能保存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的成就,还能为国家积累一些建设资金。

  边搬迁边修复边开放

  1983年7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1988年7月6日,《北京日报》1版

  改革开放后,恭王府开放有了实质性进展。

  1981年,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国管局牵头召开了占用恭王府单位搬迁工作会议,并形成了《关于恭王府住户搬迁情况的报告》。第二年,恭王府及花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建委、财政部、国管局、宗教局、北京市政府等部门组成了恭王府修复委员会,同时制定了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先花园后府邸、边搬迁、边修复、边开放的原则。(2006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9版,《28年腾退出恭王府》)

  随后,占用恭王府花园的单位和居民开始迁出。先有北京空调器厂搬走了他们的一个车间,腾出了戏楼。后有三户居民腾出了花园中心的滴翠岩下、绿天小隐、竹园东面的一些古建筑物,搬出了花园。此外,住在花园外围的几户居民迁走,也腾出了一部分房屋。(1983年7月21日《北京日报》1版,《两单位和十户居民迁出恭王府花园》)

  一边搬迁,一边修复。据本报1983年5月17日1版《恭王府花园正在整修》记载,施工队按原样修复了花园正门、流杯亭、龙王庙、蝠池等几座古建筑物,连接方塘和蝠池的月河也已修好,基本上保留了原有古建筑物特色。

  到1988年7月,恭王府花园的流杯亭、月河、方塘、榆关、龙王庙、湖心亭、大戏楼及其竹子院等建筑的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占地2.8万多平方米、融北方建筑形式与江南造园艺术为一体的恭王府花园实现对外开放。(1988年7月6日《北京日报》1版,《恭王府花园明起试开放》)开放仅一个月,恭王府花园便接待各界参观者4000余人次,其中有不少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历史学家周谷城挥笔题词:“王府旧屋,姿态新出,生面别开,音乐美术,既娱众宾,又广知识,继自今后,中外赞许。”(1988年8月6日《北京日报》2版,《各界游人呼吁恭王府早日全部开放》)

  修复开放之后的恭王府花园,成为什刹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旅游胜地,更是北京胡同游的热门景点,游客一年比一年多。1998年,英国格洛斯特公爵访华,他参观后海保护区时被恭王府的古建筑深深吸引,赞不绝口。(1998年7月30日《北京日报》5版,《公爵逛北京》)

  完成大修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2005年12月6日,《北京日报》1版

  2008年8月21日,《北京日报》15版

  进入新世纪,恭王府府邸部分的搬迁工作抓紧进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等单位相继搬出了府邸古建。

  2005年12月,恭王府迎来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府邸修缮。据本报2005年12月6日1版《恭王府昨日开始全面大修》报道,此次修缮力图“原汁原味”地重现同治、光绪时期最鼎盛场面。比如,民国初年被焚主殿——银安殿,就采用了“歇山顶”式房顶及“旋子龙锦枋”式彩画。

  在修缮的过程中,恭王府一直致力于征集流失文物。2006年,就有7件珍贵的明代黄花梨家具入藏恭王府。这7件家具包括黄花梨圈椅、黄花梨嵌大理石长方桌等,全部由美国漂洋而来,夏威夷大学东方美术史教授曾佑和女士将其珍藏多年,最终把家具捐给了恭王府。专家鉴定后表示,其中5件是目前我国研究古家具唯一蓝本——《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有详细记载的样本式家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006年9月21日《北京日报》6版,《恭王府获赠明黄花梨家具》)

  2006年11月23日,悬挂在恭王府府邸大门上50年的“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老校牌被摘下,一块写有“恭王府”的崭新木牌被挂上。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向恭王府管理中心移交了占用的房屋及管理权,标志着历时28年、国家投资数亿元的恭王府府邸腾退工作全部完成,历经沧桑的恭王府府邸及花园终于归为一体。(2006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5版,《最后的占用单位退出恭王府》)

  伴随着恭王府大修竣工,2008年8月20日,恭王府府邸及花园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据本报2008年8月21日15版《恭王府开放首日游客近万》报道,展现在游客面前的王府是历史上最精彩部分的“定格”。“修缮过程中我们保证修旧如旧,因此有意义的历史信息即使不是同治、光绪年间的,也被一一保留下来。”有关负责人举例说,和珅的儿子娶了固伦和孝公主,而此次在乐道堂发现的金凤彩绘,揭开了公主“卧房”的谜团;和珅藏宝的“夹缝墙”也原状保留,这座“宝库”位于葆光室东西两侧山墙处,其外部以回廊巧妙遮掩,让人误认为是廊子的一面墙,大修拆开后才令大家“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更多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希望在这座百年王府中寻觅历史的踪迹。2012年1月20日,恭王府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博物馆打造活态文化空间

  2012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5版

  2013年7月24日,《北京日报》8版

  恭王府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已不仅仅是一座清代王府,还是北京唯一一座王府博物馆。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征集文物,开发文创产品等形式,不断打造活态文化空间。

  2012年,首届“京韵留香”京剧演出季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京剧于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恭王府花园内的大戏楼是北京最早演出京剧的重要场所之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文化遗迹相结合,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2012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5版,《恭王府举办首届京剧演出季》)

  与一般博物馆先有文物再建馆的模式不同,恭王府是先有的花园,后征集的文物。为了建设王府博物馆,充分展示清王府的体制、器物和生活状态,恭王府每年都会利用国拨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面向全球征集文物。2013年,恭王府先后接受了三次文物捐赠,其中包括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手稿等。北京海关也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罚没的万余件文物艺术品正式移交给国家文物局,后由国家文物局划拨给了恭王府博物馆。(2013年7月24日《北京日报》8版,《恭王府每年自筹千万元征集文物》)

  2022年,宫廷金鱼特展在恭王府拉开帷幕,360尾北京本地自主培育的锦鳞投放到恭王府博物馆蝠池和金鱼池中,成群的鱼儿舞水弄波,为历史悠久的恭王府博物馆增添了一份生气与灵动。全国选送而来的珍稀艳丽、难得一见的宫廷金鱼再现“木海观鱼”盛景。(2022年7月16日《北京日报》5版,《360尾锦鳞入住恭王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致力于打造活态文化空间。除了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活动,让昆曲、古琴或者非遗等传统艺术重现生机,恭王府博物馆还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一年会去好几次,每次逛都有新发现,比如有意思的展览,有特点的文创,尤其是恭王府非遗项目春分祈福大典,我参加好几年了。”“90后”女生孟晓雪一边晃着手上戴着的恭王府文创产品——绿色镶钻小粽子造型手链一边说,“以前觉得恭王府就是一处景点,现在觉得更像博物馆或者生活空间了。”(2023年3月31日《北京日报》5版,《百年紫藤架下喝咖啡》)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评价犹在国人耳畔。如今,这里已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伴随着京城对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不断深入,恭王府这张历史文化金名片将被擦得越来越亮。

  本版文字:贾晓燕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恭王府博物馆官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