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讨厌在我‘飞’的时候谈生意了,一点都不清醒。”电话那头,一名年轻的电子烟卖家抽了自己两巴掌,显然已神志不清。这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暗访时遇到的一个场景。
据悉,这位卖家正在吸食一款名叫“替来他明”的电子烟,而“替来他明”是一种兽用麻醉剂,主要用于宠物或小型动物麻醉。因其尚未纳入国家管制目录,其化学结构式及摄入后肌体反应与毒品K粉相似,就有不法分子将其冒充K粉销售。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新型毒品伪装手段还有不少。部分麻精药品花样迭代翻新,通过“飞鸟”等听上去“无害”的名称,以及“没有焦虑,只有快乐”等美化文案进行包装,让好奇心重、想“玩”刺激的青少年,一不小心坠入药物滥用的深渊。
可是,无论怎么费尽心思地伪装,都掩盖不了这些新型毒品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事实。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志萍就表示,如果过量吸食麻精药品,有与传统毒品相似的危害性,可作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中,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危害,如致幻、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暂停、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当下,正视一些新型毒品为逃避监管,想方设法“三十六变”的乱象,坚决斩断其背后潜滋暗长的利益链条,显然极为必要。
首先要有的放矢地堵上监管漏洞,让不法者无空可钻。事实上,现在的新型毒品虽面目多样,其炮制套路却如出一辙,那就是轻微改变列管毒品的化学式。
正如一线禁毒民警所建议的,要预防打击新型毒品的替代滥用,不妨将具有相同基础结构物质的“衍生品”也列入管制,从而实现“整类列管”“全系列列管”。一旦发现售毒行为,也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揪出灰色产业链上的全部主体,依法进行严惩。
在此基础上,相关平台也要坚守主体责任,不能对新型售毒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这包括要求商家在上架电子烟等相关商品时必须如实标注主要物质成分。一旦发现可疑成分或造假行为,要及时下架,追究法律责任。
另外,从报道可以看出,如今商家在互联网上贩卖致幻类药品时,往往呈现出一些典型的行为特点。比如,他们已然发展出一套类似“埋包”(即毒贩将毒品埋放地点告知购毒人员让其自取)等“业内黑话”。另一方面,为尽可能吸引客源,商家又会对其致幻效果进行一定的描述。
对于这些新变化,平台不妨通过AI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锁定问题产品,做好风险提示,让类似“打擦边球”的售卖乱象在线上平台无处藏身。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型毒品看上去“好玩”、听上去“很酷”的迷惑性外衣,很容易“击中”不设防的未成年群体。
对于新型贩毒方式的常见套路,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进校园等方式展开禁毒宣传,戳破危险毒品看似“无害”的外衣。家长也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适时提醒,针对交友不慎、沾染不良兴趣爱好等常见染毒途径,帮助孩子们提高警惕意识。
新型毒品纵然千变万化、动辄改头换面,其毒害性本质却不容置疑。堵上监管漏洞,形成人人喊打的态势,才能使其真正失去立足之地。
撰稿 / 任冠青(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