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蚕是把“金钥匙”

“智能”养蚕是把“金钥匙”
2024年06月26日 10:18 环球网

六月是多彩的季节。在素有“中国桑蚕之乡”的安康市石泉县,成片的桑林郁郁葱葱,一幢幢崭新的现代化蚕房与绿色桑海交相辉映。蚕房内,数字化大屏幕、视频监测传感器、移动共育蚕台等新设备格外抓人眼球。

6月14日,在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村民罗升刚从桑园里摘了几箩筐桑叶,回到家就一头钻进自家新建的标准化蚕房里接着忙活。“这一批8张蚕已经养了七八天,眼看就要吐丝结茧了。”罗升刚先用剪刀把桑叶剪成大宽条,再轻轻撒在蚕台上。

罗升刚是青泥涧村有名的养蚕能手,种桑养蚕十多年了。前两年,他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利用自家屋后的空地建起了13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室,每年养6批次30张蚕,一年稳稳收入七八万元。这么好的效益,在以前罗升刚想都不敢想。

“我们村祖祖辈辈都种桑养蚕。过去养蚕全凭经验,一年最多养3批次,一次至少25天才吐丝,这成茧率还不高。现在,养蚕用上了新技术、新设备,周期一下缩短了,10天左右就吐丝结茧。”喂完桑叶,罗升刚又把一架架网格式蚕箔清理了一遍,为蚕儿吐丝结茧作准备。

从25天吐丝,到10天结茧;从一年3批次,到一年6批次;从养不活养不好,到收入节节高,一只小蚕不断创造出大效益,离不开新型标准化养蚕模式的推广。

在青泥涧村现代智能化养蚕工厂的小蚕共育室内,一排排移动式共育蚕台整齐划一,住在上面的“蚕宝宝”们争先恐后地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以前养蚕费人费时,效益还不高。现在蚕桑产业跟数字化接轨,精准科学,而且周期短、见效快。”青泥涧村党支部书记易守勇打开手机APP,蚕房监控画面和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一览无余,“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蚕室的环境。目前,相应的数字化操作平台在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这几天,我们正准备添加自动化投料轨道,安装数字化大屏幕。到时候,动动手指就能实现远程操控。”

去年以来,石泉县探索推广新的养蚕模式,将养蚕过程分为小蚕、中蚕、大蚕三个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精准喂养,使全年养蚕由过去的3批次提高到6至7批次。同时,引进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移动式小蚕塑料蚕箔等新设备、新技术,形成高效的“智养”模式,使这项传统产业加快“破茧再生”、转型升级。

青泥涧村是石泉县蚕桑产业大村,也是中池镇种桑养蚕“第一村”。这几年,青泥涧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建成800多亩高标准桑园和标准化小蚕共育室,采取集中共育、分散养殖等方式,实现蚕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

好苗结好茧。一张好蚕,养殖成功率高,成茧质量自然好。但传统蚕苗抗病力差,养殖过程的温度湿度等调控又全靠“感觉”,这让产业效益大打折扣。而有了小蚕共育室,加上数字技术、科学管理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蚕室里,1到2年的幼蚕、2到4年的中蚕和5年以上的大蚕都是分类管理、统一标准化养殖,培育出来的蚕苗优质有活力,农户带回家养上10天就结茧,半个月内就能见效。”易守勇说,这两年,现代化小蚕共育室全年共育小蚕近800张,全村260多名村民从事蚕桑产业,年人均养蚕超过一张半。2023年,村里养蚕农户收益22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也更厚实了。

作为西北蚕桑产业第一大县,石泉县栽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全县有高标准优质桑园7.3万余亩,年产鲜茧3000多吨。近年来,石泉县立足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鎏金铜蚕文化底蕴,大力打造桑蚕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的“新丝路”。

如今,在石泉县,蚕桑产业“智养”模式普及率超过80%,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并不断为大伙解锁幸福生活的新方式。

本报记者 黄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统一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