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2024年06月21日 06:35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李昕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王珊 苗千 著 商务印书馆

  身体循环的是中华文化血液

  有些人喜欢把杨振宁和钱学森、邓稼先做比较,讨论他们谁对中国的贡献更大。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民族英雄级别的科学家,功劳自不待言。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发小,两人曾有同窗之谊,在美国留学时也常在一起,然而邓稼先回国,杨振宁则留美未归,邓稼先后来成为中国的“两弹元勋”,杨振宁却未能同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中国的科学事业。这样一比,似乎就比出了两人的差距。

  据我所知,杨振宁当初也曾有过回国的考虑。他父亲杨武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就是读了博士学位以后回国教书的。杨振宁最初的打算也是和父亲一样,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他1948年得到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9年受邀到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原想研究结束后回国,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制定了一条政策,禁止在美国学习理、工、农、医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

  当然,我以为影响杨振宁做出与钱学森和邓稼先不同选择的,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大家应该可以认同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现代自然科学是有分类的,它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钱学森在火箭和导弹方面的突破,邓稼先在“两弹”研究中的贡献,都属于技术科学领域的成就,而杨振宁所擅长的“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场论”“凝聚态物理”等都属于理论物理的范围,包括他所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规范场”理论,都要归之于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经过这样的分析,再回到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邓稼先回国而杨振宁未回国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个人的选择,其实是各有道理。钱学森和邓稼先掌握了技术科学的专业特长,要报效祖国,回国自然是不二选择;然而杨振宁专攻基础科学理论,这是为人类做贡献的研究,自然是哪里的研究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如果杨振宁当初回到中国,那么且不要说他那一系列举世震惊的学术成果是否可以问世,连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也一定不是他和李政道。那么他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也就完全谈不上了。

  可以说,杨振宁当时留在美国,是一种献身科学的理智选择,其中也包含着一些身不由己的因素。而后来他于1964年加入美国籍,更是在百般无奈之下的“一个很痛苦的决定”。正是因为这样,他在2015年93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才会感到欣慰和满足。他说自己感谢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但是毕竟,“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事实上,虽然半个世纪身在美国,但祖国一直是杨振宁魂牵梦萦的地方。

  作为一个埋头于科学研究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原本并不热衷于社会活动。爱国,只是在他的心里。不过,1971年的中国之行改变了他。此时,他离开中国已整整25年。临走前中国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此时中国已经发生的巨变令他感到振奋和欣喜。

  20世纪70年代,他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与周恩来总理多次长谈,直接促进了中美科技文化交流。

  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物理学家周光召说过,仅仅就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来说,杨振宁的功绩就无人能及。

  1971年,杨振宁访问新中国之后,在美国发表了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演讲,以极大的热情宣传新中国。这篇演讲,不仅帮助美国政界和文化界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而且还唤醒了整整一代在美华人的爱国情感。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杨振宁在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方面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大家都说中美关系解冻始于“乒乓外交”,其实在美国内部,特别是在美国华人中间,杨振宁所唤起的中美友好的呼声,同样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为此,杨先生在这一时期投身于爱国的社会活动,花费了很多精力。后来,他与历史学家何炳棣甚至还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协会”,他亲任会长,何炳棣为副会长。这个组织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团结和凝聚华人,在他们中传播热爱新中国的思想,并敦促美国政府正视新中国。1977年,他曾以全美华人协会的名义,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大标题,呼吁和规劝美国政府尽快与中国建交。相信很多年长一些的读者会记得,1979年1月中美建交,邓小平赴美访问,全美华人协会设宴接待,由何炳棣主持宴会,在现场致欢迎词的正是杨振宁。

  杨先生说得不错,从身处异乡建造中美关系的桥梁时开始,他就与邓稼先、钱学森等回国的科学家“共同途”了。

  几乎倾其所有奉献给清华

  杨振宁81岁才定居清华大学,是因为清华太需要他了。

  事情起初是清华大学希望建立高等研究中心,需要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大师来主持其事。时任清华校长的王大中在1997年向杨振宁发出邀请,而此时杨先生在美国还没退休,不能回国担任全职教授。他全职回到清华任教是在2003年。据统计,多年来杨先生和翁帆向清华捐赠的钱款,总数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他没有向清华索取什么,但是他几乎是倾其所有地奉献给了清华。

  杨振宁对于清华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他帮助清华大学物理系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曾高度赞誉杨先生对清华的贡献,他说:“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更为难得的是,杨振宁在清华并不仅仅是做顾问、当参谋,他这个教授,是要亲力亲为地上课堂讲课的。2004年,杨先生已是82岁高龄,决定亲自开设大一物理课程,整整一个学期,他给清华物理系和数理基础科学班4个班级120多名本科生讲课,每次课讲两个45分钟,每周安排两次课程。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并不局限于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更在于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等的提出。有人说,杨振宁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场论、凝聚态物理四个方面有13项重大的研究成果,其中多项达到诺贝尔奖获奖的级别。这种广博和深刻的结合,当今国际物理学界几乎无人能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曾说: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这表明,杨振宁这个级别的物理学家,20世纪百年里仅得三人。

  另有科学史著作总结近三百年来国际物理学界的九个重要理论精髓,这些精髓都可以用基本方程式来表达。打头的是牛顿的运动与万有引力方程,后面则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统计力学基本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还有就是杨-米尔斯方程,也就是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这意味着,杨振宁是目前在世的最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加盟,直接提升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的国际地位。

  (作者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编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