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城遇见黄河

  几声啁啾,麻燕盘旋。

  飞跃山脊,它看到那点点烽燧,依势而下,隐入水面;它掠过碧波,又看那粼粼微光,拥着烽燧,映着自己……

  山西忻州老牛湾,在这里,长城,遇见黄河。

  长河映长城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涓涓细流,初进三晋大地,已成大河弯弯。此时的黄河,还是碧波荡漾,她扭动身躯,拐了一个弯。

  突入水面的山崖上,立着一座楼,四四方方。“这叫望河楼,河对岸就是内蒙古了。”吕庆文举起手机,对着望河楼拍照,正面、侧面,多个角度,“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走一圈。”吕庆文说着,点开“长城巡查”App,上传图片。每天,万里长城沿线有超过6000名长城保护员,和吕庆文一样巡线、拍照、上传。

  “你看,那就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顺着吕庆文手指的方向,只见隐入水面的墙体和弯弯大河就像两只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吕庆文的腿受过伤,有些跛,但步速并不慢。绕过望河楼,沿山而上,是一处古村,黄河滩石、崖壁山石都被就地取材,组成石墙、石路、石屋。村子不大,但庙有好几处,崇尚忠义的戍边将士世代居住于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的祖辈,就住这个村。”吕庆文抚着石墙,望向望河楼,“这古堡是我爷爷当年奋力保下的,他说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站在古村最高处,眼前,山挽着河,河拥着山。屋顶上架着仿古的铁炮,这是吕庆文的叔叔做的。吕家的第四代人从事传媒行业,通过互联网讲着老牛湾的故事。四代接续,守护长城。

  古村划入景区,村民都迁到了北边的高地,吕庆文新家的窗口,正好对着望河楼。

  “吕老大客栈”是吕庆文开的,宽敞的院落,一共50间房,周末时能住满。像这样的民宿,村里大大小小共有29家。躺在长城旁、黄河边数星星——这吸引了很多游客。

  吕庆文喜欢拍照,餐厅里挂着他拍的老牛湾。“以前村里穷,很多人都从望河楼那边的古渡口‘走口外’。”吕庆文指着照片说,他年轻时也“走口外”,“在外头倒腾电脑”。后来,引黄入晋,兴修水利、公路,发展文旅,村里的生活富裕了,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来,尝一口酸捞饭。”吕庆文招呼大家,当年穷时家家户户每天的吃食,如今成了当地的一道特色菜。

  村口,年轻的学生支起画架,画板之上,落日余晖,长河映长城。

  三关展新颜

  黄河东去,长城蜿蜒,两道防线,守护着中原大地。

  望河楼还有个名字,叫“老牛湾墩”,匾额上刻着“万历岁丁丑夏”。站在楼下,抬头仰望,仿佛看到400多年前,同样炎热的夏季,戍边将士们攀着软梯,爬上墩台,瞭望敌情。

  明代《九边图》中,“山西镇”为军事重镇之一,又名“三关镇”。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也被称为长城“外三关”。

  一旦发现敌情,望河楼上,官兵举烽示警,烽火沿着烽燧,直至偏头关虎头墩护城楼,山西镇调兵、出兵、布兵的军令自此发出。

  偏关县护城楼博物馆就建在护城楼中。门口的修建碑文,是杨峻峰撰写的,他是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一位已为长城奔走了30余年的老人。

  1984年,杨峻峰还在上大学,他从报纸上得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我捐了两块钱,那是好几天的饭钱。”杨峻峰记得,自那时开始,他便与长城结下不解之缘。

  博物馆中的一切,杨峻峰如数家珍。他指着一枚长城“三晋重关”邮票,上面是偏头关原本的样子。

  先人守护的长城,已成了今人生活的一部分,难以分割。

  “碗托子——”叫卖声传来。护城楼山下就是偏关县城,早点、果蔬摊位一家挨一家,闹市喧嚣,车水马龙。登上城楼,能看到不远处有一所学校,操场上,是快乐奔跑的孩子们。

  烽火再向外传,就到了宁武关。外三关中,宁武关名气最小,却是古时战争厮杀最为残酷的地方。这里没有黄河天堑,也没有高山悬崖,建在河谷之中的宁武关地势平缓,骑兵最易冲击。“这里就是杨业的防区。”站在关下,杨峻峰讲着杨家将的故事。

  如今的宁武关,再无烽火,只是一座安静的小城,关城附近,有不少超市和小吃店,城外的烽燧下,是绿油油的农田。

  远处,恢河水丰,波光粼粼,水面之下,两河潜通,一条叫桑干河,流向北京;一条叫汾河,流向黄河。

  沿着河道,翻山越岭,远处山间,一座雄关,两侧长城像展开的翅膀,状如大雁,那便是“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一座雁门关,半部中华史。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杨家将、宋代二帝北掳、走西口、抗战烽火……雁门关下,车辙深深,那是古人留下的痕迹;关城之上,有人擂起战鼓,咚咚咚,似是在应和从前。天空飘起小雨,脚踏砖石,手抚关墙,仿佛听到战马嘶鸣,将士呐喊。

  岁月悠悠,雄关如铁。

  古楼燕归来

  若雁门关上烽火起,边靖楼内就会响起鼓声,代州官兵闻声而动,出兵雁门。楼上“声闻四达”“威震三关”的匾额,正是此意。

  边靖楼,被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为“万里长城第一楼”,这是长城上最大的木质结构鼓楼,1471年重修,鼓楼地面上还有明清时的城砖。规整、粗壮的斗拱,巨大的匾额,雄浑的飞檐,精巧的梁架,整个古建未着一色。

  站在边靖楼三层西望,能看到代州古城保存完好的城墙。87年前的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是站在这里,惊叹:“这是一座规划得极好的城市!”

  再远处,还能看到雁门关,此时,雄关已成“一小点”。古城之中有一处非遗传习所,雁绣非遗传承人高凤兰一针一线地绣着雁门的风景。细针翻飞,彩线堆叠,繁花似锦。万里无云,日开金鳞,雪霁初晴……雁门四季,栩栩如生。

  对面,一个年轻的女孩也在绣着图,高凤兰不时指点一二。这是一位学美术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回到了代县,“我想学雁绣,祖先留下的东西总要有人传承。”女孩有些羞涩。高凤兰欣慰地笑着,她说看到年轻人回来,是最开心的事。

  代县不大,却有4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华北最大的州级文庙就在这里,融合中原和游牧民族建筑特色的构建,都说明了这里的与众不同。

  正值中、高考,文庙内两棵近1300年的槐树上系满了祈福的卡片,一张张卡片上,写满了望子成龙,也写满了最初的梦想。一阵风吹过,卡片随风起舞,如一只只准备起飞的雏燕。

  天空中,一群燕子飞过,绕着古建盘旋。“我们这里叫它们麻燕,每年清明前后都会飞来。”代州古城讲解员牛燕玲说,“麻燕常绕着古建飞,以吃木头中的害虫为生。”

  采访团队回到北京,路过正阳门,忽然听到几声啁啾。抬头仰望,飞檐之间,雨燕盘旋,与老牛湾、雁门关、边靖楼那里看到的燕子并无差别。

  雨燕振翅,向远方飞去。如今,它们飞过黄河、飞过长城了吗?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握手”。

代县边靖楼。

  山西境内长城总长

  约1410公里

  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阳泉等8市在三晋大地上,坐落着雁门关、偏头关、娘子关、平型关、杀虎口等雄关要塞

  山西谋划132个项目

  建立省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库,忻州长城博物馆、大同李二口长城博物馆等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

  本版文字 / 李俊瑶

  山西日报记者 赵志成 王利强

  本版摄影 / 邓伟

  责编 / 卢兰

  版式 / 傅堃 焦剑

  人物

  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杨峻峰:

  “长城,就像我的朋友”

  “他说自己是一个如痴如狂热爱长城的人……”2008年12月17日《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中,这样描述杨峻峰。

  见到本人,果然如此。年过六旬,壮实的身板,花白的头发。一提到“长城”,杨峻峰整个人都在发光,脸膛红得发亮。

  “这个敌楼有一个雕花”“这块石碑是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登上长城,杨峻峰步履飞快,进入敌楼,脚步不缓,语速极快,似想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一切都说给大家听。

  小时候,杨峻峰是长城边的放牛娃,常望着“土疙瘩”发呆。1985年,他进入忻州日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1991年3月的一天,他坐着火车想去看看嘉峪关。旅途聊天,对座的人递上一张名片——中国长城博物馆馆长高凤山,“山西有很丰富的长城资源,你可以专心研究山西长城。”

  这张名片杨峻峰珍藏至今,高凤山的话也一直鼓励着他。

  自那天起,33年中,杨峻峰跑遍了忻州大地上的所有长城,用相机记录下无数珍贵的影像。“我也没统计过拍了多少照片,只是一刻不停地记录着,长城,就像我的朋友。”杨峻峰的眼里,闪着光。

  雁门关,是杨峻峰最好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他的情绪变化。”雁门关很上镜,“春天,草木新绿,这个机位最好看;山花烂漫时,要在那边拍……”

  雁门关哭过。“墙塌了,砖倒了,那时的雁门关就像是一位‘被人遗忘的将军’,我能感受到他的难过。”杨峻峰说。他呼吁修缮雁门关长城,挖掘雁门关历史文化,商讨打造雁门关景区,举办国际雁门关摄影大赛,撰写研究论文和新闻报道……他为唤醒雁门关奔走,“雁门关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雁门关生气过。2000年,古老的雄关内修了一条现代化的水泥路,“这对文物、对历史风貌是一种破坏。”杨峻峰很着急,他在《山西晚报》《忻州日报》上发表了多篇报道,反映、呼吁。没过多久,雁门关内,又恢复了沙石生态路。

  冬天的雁门关,杨峻峰最喜欢。为长城奔走,有时不被理解,他常常一个人带着几块干粮、一壶酒,守着一个机位,一坐就是一整天。杨峻峰常举起酒杯,对着雁门关说些什么,他知道,雁门关懂他。

  “现在的雁门关温柔了很多,充满生机。”杨峻峰笑言。是啊,这里的树木越来越多,小动物也回来了,雄关下的买卖街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我们也学着杨峻峰的样子,举起水瓶,对着雄关说——

  “你好,雁门关!我们是你的新朋友!”

  记者手记

  遇见你,此生有幸

  “你看,那也是长城!”这是一路之上,我们发出的最多的感叹。

  群山间,烽火台总是不经意出现;仰望关口,抚摸边墙,寻找古人的足迹……与长城的相遇,惊喜连连。

  她是守护家园的老将军,她是长居于此的老村民,她是言传身教的老教师,她更是有幸相识的老朋友。千年转瞬,她就站在那里,安静地望着她深爱的土地。

  其实,老牛湾,我早就来过。第一次来时,我20岁。再次站在这里的那一天,我刚好29岁。20岁时,我是学生,初时不识长城意。29岁时,我是一名记者,看到了不只是长城的长城。站在长城上,我许下心愿,要为她续写新的故事。

  我给杨峻峰带来了刊登他报道的报纸。离开时,他送给我一本书——《长城爱好者》。双手接过,那种感觉更像是笔友相会,甚是奇妙。

  因为长城,我们相遇;因为长城,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也因为长城,我们有了共同的心愿。长城,就像是一条纽带,把这片大地上的山川湖海、四邻乡亲,紧紧联系在一起。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黄河与长城并行了很久,行走其间,温暖盈满心间。

  遇见你,此生有幸!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