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民国北京画家的合作绘画

雅集:民国北京画家的合作绘画
2024年06月21日 05: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赵力

《民国北京的合作绘画与画家雅集》李文琪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各界与广大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相对于上海、广州的研究进展,北京地方美术史的研究仍处于初兴阶段。其原因,一方面是研究力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北京本身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作为青年学者的李文琪,无疑是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新兴力量。她所在职的首都博物馆,对近现代北京画家作品的收藏相对集中、丰富,这为她关注、研究这一领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术条件;又由于她在馆内多年承担中国古代、近现代书法绘画藏品的管理工作,有机会直接面对原作并有相关图像、文献等资料的积累储备,因此,不同于一般研究者,其对该领域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和系统的把握,以及基于以上的学术敏锐性。

  前几年,李文琪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我有幸成为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毕业论文构思、写作阶段,李文琪对民国时期北京画家的“合作绘画”兴趣浓厚,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相关的存世作品数量极为丰富,另一方面是参与合作活动的艺术家群体稳定而有规律。更值得关注的是画家群体的“雅集”与“合作绘画”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紧密关联,是过去研究中尚未认识与研究的“盲点”。于是,讨论后我建议她尝试从“雅集”出发,从群体性现象的视角来进行图像研究与文化梳理,进而形成整体性的思考与结论。

  李文琪在梳理过程中,将时间前溯至明清时期的北京,尤其对绘画与合作绘画在雅集中发生的行为方式与其变迁进行了厘清、提炼。在此基础之上,她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绘画行为于民国北京画家雅集和一般雅集中存在的独特意义,从而提升了民国北京画坛在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从李文琪的研究来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全球史的视野、超学科的思维、数字人文的方法已然成为了某种显学。李文琪的研究已经展现了这样的趋势或特征。譬如,她的研究在提出新视角、新概念的同时,将画家及其创作视为完整的现象,而不是局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个案,有助于从历史中勾勒出轮廓,明确性质和影响;又譬如,她的研究强调了近代画家在个人(群体)身份意识与对中国画的自我(群体)意识的觉醒、更新,进而将其视为产生绘画合作行为(一种新的合作方式)的现代性基础,具有了鲜明的社会学阐释特征;而“他们的合作绘画,以其‘雅’的特性承接了传统中的精英气质,又以其‘集’的模式融入新中国的时代精神”的学术观点,既关乎文化传统如何积极转化的现实命题,也对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论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市 画家 绘画 民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