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阿里等行业名企纷纷入驻设研发中心 他们为何青睐南京?

小米、阿里等行业名企纷纷入驻设研发中心 他们为何青睐南京?
2024年06月20日 06:04 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毛庆

4月,中国电科院南京科研基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在南京江宁开发区开工,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5月30日,南京阿里中心(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全面封顶,预计一期下半年“收房”投入使用;

6月19日,小米入驻南京满月……

科技创新就是争当第一名,寻求“从0到1”的突破。他们为何青睐南京?如何双向奔赴?接下来怎样向“新”而行?记者梳理发现,南京早已在研发上打响“名头”,在最新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序中,位居第六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四位。

当前,南京一方面吸引行业名企“牵手”南京,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城市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为何青睐?基础实力未来兼具

5月19日,小米南京科技园开园,小米除北京总部外最主要的软件研发中心之一来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参观南京园区时心情特别激动,要感谢南京市各相关部门和建邺区各部门,也要感谢总部和南京的小米同学,大家一起奋斗,才有了这个美好的家。有南京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南京会成为小米腾飞的福地。”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雷军在致辞中表示。

看着小米LOGO,一位附近居民不禁感慨:“听说当年签约落户过程特别快,好像只用了70天。南京有基础、有实力,更有未来。”

基础何在?在于南京的先天优势。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拥有普通高校51所、国家级研发平台120多个;还有96位两院院士、过百万在校大学生,近400万人的人才资源总量。中国科学院“一院四所”亦深耕南京,8家创新研究院落地转化。“搞研发,到南京,那里有原始创新策源力量”已经是业内共识。

实力何在?在于南京持续推进的有力举措。南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企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固基”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

再看未来。当前,南京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已明确要着力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服务保障在宁基础科学中心和研究中心建设。

“双向奔赴”,城市愈发“年轻态”

上午8时,南京地铁1号线天隆寺站,年轻人如潮水般涌出站口,迈着轻快步伐走进周边的华为南京研究所。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等我在附近租到房子,就不用乘地铁啦。”来自天津的小赵是位博士,也是华为南京研究所“新人”,目前暂时住在朋友家中,“先租房子过渡段时间。南京好美,我男朋友也在读博,等他毕业过来后,就准备看看房子、扎根在南京了。”

据了解,华为南京研究所于2010年正式落地,是华为八大研究所之一。和北京、上海等地研究所专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AI、光电子技术不同,南京研究所是华为在软件研发和技术服务领域的重要基地。

华为南京研究所往东约2公里,便是中兴通讯南京研发中心所在地。1995年,雨花台区花神庙社区成功吸引中兴通讯将其南京研究所落地,彼时中兴通讯总部在深圳,南京研究所主要生产交换机。如今,南京研究所是中兴通讯在国内最大的研发基地,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怀揣梦想而来。

多次和在宁高校合作的恒立液压也在南京落地了一家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基地。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冬明说:“南京人才资源丰富,通过基地,我们也能够与高校合作交流,拥抱高层次人才,共同开展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

企业因人才而来,人才亦因企业扎根。南京已成为年轻人才、外籍人才青睐的独特存在,不仅上榜“95后”硕士、博士们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城市整体人才竞争力居全国第7,还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入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

“我们园区里有很多外企,它们不仅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且近几年很多家外企的研发中心建设面积、研发投入等都在增加。”新港高新园企业服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向“新”而行,打造科创城市品牌

“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调研,就南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作出重要指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南京,铭记于心,见心见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南京还需在哪些方向发力,进一步提升“研”值,打造科创城市品牌?

首先是巩固、放大既有优势。当前不少城市已在发力建设研发中心城市。研发中心此前“看中”南京的高校院所林立、人才储备丰富、环境生态良好、服务细心周到等,每一个都是南京接下来要持之以恒深耕的方向。

2024“南京人才日”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2024“南京人才日”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对此,记者从2024“南京人才日”开幕式上获悉,这座城市将从人才需求出发,着力建设更具归属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努力做到政策友好、创业友好、服务友好、环境友好。

第二难点是,研发就像“伏兵”,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静默”。新药研发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业内通常用十亿美元投入、十年研发周期、十分之一成功率“三个十”定律来形容研发难度。

先声药业小容量注射剂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忙生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先声药业小容量注射剂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忙生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研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产业自主可控的难点堵点,南京已连续3年拿出真金白银,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3年来,共立项支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35项,安排财政资助资金2.1亿元,带动企事业单位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亿元。

此外,研发能够推动产业发展,但研发并不能直接转换为产业实现价值。找到将研发创新转化为产业价值的路径非常关键。

这一点,南京正在着手准备一张“好牌”——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俗地说,就是各环节都顺畅连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据悉,南京将制定出台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政策;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果发现和对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发布和披露制度,实现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两张清单”实时发布,深化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并滚动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畅通科技和产业供需对接。

6月3日,南京召开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好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这座城市正精雕细琢落笔,将“全球研发,南京出发”的“大写意”变为“工笔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