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德、英、法、日、意、加七国领导人和欧盟领导人齐聚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的一处豪华度假地,召开一年一度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
此次峰会的联合公报中,G7十多次强调“团结、一致”,但却未能达成实质性成果。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此次峰会时,用上了“疲惫”“最后的晚餐”等词,甚至称G7“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除了一年一度的G7峰会,这个代表着典型“西方小圈子”思维的集团,也频频在日常国际社会中“刷存在感”,但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背后,近年来七国集团的冷战思维更趋严重,热衷搞分化对抗,对于国际秩序变革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已逐渐沦为明日黄花。
缘起与演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经济危机等重大困难,在其内部建立起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七国集团。1976年,七国集团聚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几乎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2/3,一时间在全球经济中呼风唤雨。冷战时期,七国集团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集合,为美国赢得冷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为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七国集团开始扩员,第一个被吸收的对象是俄罗斯,由此,七国集团演变为八国集团(G8)。考虑到俄罗斯与西方的复杂关系,七国集团吸收俄罗斯更多是想要改造和限制俄罗斯。此后七国集团还放出风声,要吸收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加入,成为G10或者G11。
然而,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龃龉不断等因素的影响下,八国集团貌合神离。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国家排除俄罗斯,重回“七国集团”。随着美国霸权焦虑的加深,其愈发倚重七国集团,并将七国集团视为自身大国竞争战略的重要工具。即便二十国集团(G20)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七国集团依赖留恋旧权力,习惯小圈子,难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商共治共享。
目前,七国集团已形成了外长会议、首脑峰会等多种机制,依然是全球治理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回顾七国集团的发展历程,其功能也已从单一的协调经济政策逐渐向政治、安全等领域扩展。不过,七国集团的影响具体如何与其内部协调有关,特别是美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比如,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奉行“美国优先”理念,与盟国争利明显,使得七国集团内部分歧增多,系列峰会成果寥寥无几。拜登执政以来,为了修复联盟关系,美国不断加强七国集团内部的协调,七国集团影响力有所恢复,更是成为了美国护持其霸权的战略工具。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维护其霸权更加看重盟国的协助,使得美国对于七国集团、北约等多边机制更为重视。
日趋封闭
从近年来七国集团历次峰会所涉议题来看,这个小圈子自我封闭特征日显,越来越无法承担起全球治理的重任,甚至更会导致全球分裂的加深。2018年6月,七国集团峰会在加拿大召开。峰会的议题涉及贸易改革、气候变化和伊核协议等,东道国加拿大为了凸显会议成果,宣称美国支持G7峰会联合公报中的解决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削减贸易壁垒等议题。但随即遭到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否认,暴露了七国集团的内部分歧。
2019年8月,七国集团峰会在法国举行。鉴于2018年峰会七国集团不欢而散,东道国法国在各成员国之间不断游说协调,试图弥合各方分歧。但由于特朗普执意坚持“美国优先”的政策导向,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分歧严重,导致这次峰会无果而终,史无前例地未能发表峰会公报。
2020年的七国集团峰会原本应该在美国举行,但特朗普政府对此并不重视,致使会议日期一拖再拖。由于美国与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之间分歧显著,特朗普甚至批评七国集团“非常过时”,宁愿邀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举行另类峰会,此后,由于战略分歧、新冠疫情和美国大选等种种问题,2020年的七国集团峰会最终未能举行。2021年的七国集团峰会在英国举行。拜登已出任美国总统,他旗帜鲜明地表示要改善和盟国、伙伴之间的关系,要重返“多边主义”。为了修复特朗普政府对七国集团内部团结的冲击,拜登政府对于此次峰会非常重视,推动峰会在意识形态方面大做文章,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强调所谓民主联盟的团结。2022年的七国集团峰会在德国举行。峰会涉及乌克兰危机、气候问题、能源问题、粮食安全、经济复苏等议题。乌克兰危机成为本次七国集团峰会关注的焦点。峰会最后发表的公报强调所谓的自由民主国家之间的团结,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和对俄罗斯的谴责与制裁。峰会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强调共同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对中俄等国横加指责。
各有难处
今年的G7峰会6月13日至15日在普利亚大区法萨诺举行,意大利秀美的风光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前来开会的领导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风光”。相反,其中许多人正在自己国内面临巨大的政治挑战,可以说“各有各的难处”。
首先是美国总统拜登。在抵达意大利的前一天,拜登的儿子刚刚被定罪,成为美国史上首位遭定罪的在任总统的子女。路透社称,随着美国2024年大选日临近,拜登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选情。“明年出现在G7峰会上的究竟会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是笼罩在峰会上的巨大未知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中说。
德国与法国领导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刚刚落幕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德、法两国的执政党表现糟糕。为重振旗鼓,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不惜冒着巨大风险解散国民议会、宣布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而德国总理朔尔茨所在政党的支持率只有14%,成为弱势执政党。
在英国,首相苏纳克将议会下院选举提前至7月举行,民调显示反对党工党将迎来大胜,而苏纳克所在的保守党被英国媒体预言“甚至有败选解散的风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领导的内阁只有16.4%的支持率;加拿大将在明年举行大选,总理特鲁多也面临声望低迷的困扰,一度表示每天都想辞去自己这份“疯狂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G7国家努力对外“秀团结”,峰会难免受到国内“状况频出”的政局影响。美国媒体在报道峰会时,通过《七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意大利,躲避国内政治危机》这样的标题,精准概括出G7领导人的窘境。CNN称,这样的情形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在本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中,G7在世界舞台上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为了应对各国,尤其是美国(政局)的不确定性,G7峰会提出了很多目标,试图以超越政治变化的方式将它们固定下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说。他还指出,这届G7峰会对西方而言很重要,它将为接下来7月的北约峰会定调,因此各国更需要协调立场、彰显团结。
各执一词
受困各自“内忧”的背景之下,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成为这场峰会关注的焦点,但这些议题,也成了七国集团争吵的焦点。
由于乌克兰危机久久未决,不少国家深陷“援乌疲劳症”。在利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问题上,各国进行了长久的争论。CNN称,直到拜登飞往意大利参加G7峰会时,援乌计划还在讨论中。
据法新社统计,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作为对俄制裁的一部分,西方冻结了俄罗斯央行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绝大部分在欧洲。因此,欧洲完全有理由担心乌克兰最终无法归还贷款、被冻结资产无法产生足够收益、这些资产最终会被归还给俄罗斯等问题。崔洪建指出,对美国而言,更需要看到具体的援乌金额,需要尽快落实援助计划。但欧美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
在巴以问题上,崔洪建认为,欧美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双方的分歧比在俄乌问题上的更多。
首先,欧洲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分歧,有的国家支持以色列,也有国家对巴勒斯坦表示同情。如果没有美国此前提出的三阶段计划,美欧甚至无法在峰会上就巴以问题展开讨论。崔洪建认为,只要美国继续像目前一样一味支持以色列,美欧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将难以化解。“无论欧美怎样努力协调立场,只要美国的单方面政策不改变,就很难出现解决当前巴以冲突的好方法。”崔洪建指出。
除此之外,峰会期间各国在多个问题上争吵不断。比如,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反对在峰会最后声明中加入支持堕胎权的直白措辞,就惹恼了美国和法国领导人。
崔洪建认为,G7以所谓的世界最发达经济体自居,起初着眼于“经济治理”议题,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近年来G7的“地缘政治化”越来越强烈,美国试图将G7变为谋求自身地缘利益的工具,再加上G7国家影响力不断下降,集团内各方的矛盾不断加深。
空洞的承诺
当今世界正面临多重共同挑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难民危机、核扩散、能源问题等制约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国际慈善团体乐施会在本次七国集团峰会前夕发布报告称,七国集团欠“全球南方国家”15万亿美元,如果七国集团国家仅削减年度军费开支的2.9%,相当于1.2万亿美元总额中的357亿美元,他们将有足够的资源来帮助消除世界饥饿,并解决压垮贫穷和脆弱国家的全球外债危机。
然而,相比给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上的慷慨务实,此次七国集团峰会上,这些事关人类命运的议题依旧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洞口号,缺乏具体行动议程。在诸如气候变化、消除贫困、难民危机等问题上没有达成具体成果。
表面上看,气候变化问题仍按惯例在形式上被列为2024年G7峰会的一大重要议题。不出所料的是,本次峰会未能就气候问题取得任何实质进展。虽然此次G7峰会承诺在2030年之前加速摆脱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批评者指出,这一空洞承诺缺乏具体措施,G7在削减化石燃料补贴方面进展缓慢,这种拖延可能会削弱全球气候行动的整体效果,G7国家需要切实落实减少化石燃料补贴的承诺,以实现气候目标。在全球致力于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G7成员中的美国和欧盟近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这不仅使全球自由贸易再次遭受打击,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更加暴露了其在气候问题上的虚伪本质。
非营利机构“气候分析组织”是一家全球气候科学和政策研究所,其最新报告指出,按照《巴黎协定》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G7没有一个成员国能够实现现有减排目标。即使按G7现行政策,也只能确保到2030年其排放量比2019年减少19%至33%,最乐观的估计,这也仅为实现1.5摄氏度目标所需减排量的一半。
最后晚餐?
在分歧和争论中召开的G7峰会,见证了自身不断下滑的国际影响力。
“抵制七国集团”“不要战争”“停止破坏地球”,峰会开幕当天,距会场60公里的布林迪西市聚集了大批抗议者,抨击G7在环境、和平、社会公平等领域未能发挥积极作用。由于会场周边每天都会发生抗议活动,意大利警方不得不在会场周边部署上千名警力。
“G7领导人还不如待在家里,(G7峰会)并没有做出新的承诺”,本次峰会“没有任何价值”,致力于消除极端贫困的组织“全球公民”的副主席弗里德丽克·勒德指出。
舆论场上,质疑G7所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捕捉到了这种有趣的心不在焉的会议氛围,以《六只跛脚鸭和梅洛尼》为题讽刺总结本次峰会,形容本次G7峰会中的六位领导人如同“跛脚鸭”,此次峰会更像是“最后的晚餐”,根本无法展示所谓“西方实力”。美国外交学会也刊文说,由于内部分歧和外部形势变化,G7的重要性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本届峰会还邀请到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巴西、印度、约旦等多国代表参加。有分析指出,这样的举措,反映出西方的“小心思”。
“这反映出G7争夺‘全球南方’的意图。”崔洪建说,“一方面,G7意识到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难以遏制,西方已经很难真正代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G7也希望对‘全球南方国家’施加影响,以帮助巩固自身所谓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崔洪建指出,如今七国集团插手的事务越来越多,但已与当前国际格局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非西方力量崛起、多极化进程加快,与以前由七国集团来主导国际事务格局相矛盾。”他指出,“尽管G7在努力维持自身生命力,甚至希望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它的作用在不断下降,它的生命力也值得怀疑。”
不合时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实力对比、功能设置还是治理效能,都需要七国集团转变思维,携手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
实力对比方面,七国集团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所下降。七国集团初创时,经济实力的世界占比超过六成,巅峰时几乎占据2/3。如今,七国集团经济实力已不足世界的一半。在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七国集团经济实力的全球占比为45.2%,创历史新低。当前,七国集团的权力盛宴已步入黄昏,广大发展中国家正逐渐发展壮大,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功能设置方面,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七国集团的无力,相较于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具体而言,七国集团对于经济治理的关注有所下降,也无法拿出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解决方案。二十国集团与七国集团在经济治理功能方面相似,原本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可以视为机制改革的进步,不过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二十国集团的参与度下降,退守到七国集团,使得两种机制之间分裂明显。
治理效能方面,全球性问题兴起进一步凸显了七国集团治理能力的力有不逮。近年来气候变化、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各种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要求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七国集团尽管也常常就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多都“无果而终”,政治作秀的特征明显。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秩序的变革与重塑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合作而非分化才能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促成更为有效的治理。这一时代背景下七国集团依然留恋旧有的特权,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七国集团日益沦为大国竞争的工具。近年来,七国集团通过联合声明、相互背书等方式,在各处制造议题不断发声,煽风点火。七国集团是冷战时期的产物,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需要各方应时而动。对七国集团的小圈子而言,是适时进行制度革新,还是留恋旧有权力故步自封,历史会告知正确答案。
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报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