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丽水如何守护农遗的“绿水青山”

看丽水如何守护农遗的“绿水青山”
2024年06月19日 06:17 媒体滚动

转自:农民日报

  处州大地,秀山丽水。地处浙江西南的丽水市,坐拥全省面积六分之一的“绿水青山”。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丽水先民秉持“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创造出悠久独特的农耕文化,留下了一批璀璨夺目的农业文化遗产。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所在地丽水市,从此开启了农遗保护利用工作的探索之路。多年来,丽水以点带面,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后,发掘推动“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和“缙云茭鸭共生系统”相继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列。

  由此,丽水也成为我国拥有农遗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并成功举办备受世界瞩目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等重大活动。近20年来,丽水特色的农遗保护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世界农遗舞台上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高光背后,是丽水坚持原态保护、活态利用、业态融合,走出的一条守护农遗的“绿水青山”之路。

  原态保护,守护农耕文明“基因”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珍贵“活化石”。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持其独特的“基因”。坚持原态保护,全面而系统地留存传统农业的种质资源、生产技艺与乡村文化,为当下乡村全面振兴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庆元,被誉为全国野生大型真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林-菇共育系统”所在地。为了守护香菇之源,庆元建立了浙江省首个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及菌物资源“一区一馆五库”保育体系,已收集保藏标本2300多份,种质资源2000余份。这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也拓宽了育种的潜力与空间。

  与此同时,丽水还建立了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茭白种质资源圃以及麻鸭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等农业种质资源库,让农遗的优质种源“生生不息”。

  古法育苗、剁花制菇、梯田耕作……丽水人深知农业文化遗产的珍贵,所以他们以匠心默默守护着传统农事技艺,最大限度地保留那些原汁原味的技术“基因”。

  据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组副组长、丽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楼碧田介绍,通过“农民学院(校)培训+实训基地锻炼+农师人才结对”的创新模式,丽水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遗传承人才。如今,“菇乡师傅”“丽水农三师”等人才品牌已成为闪亮名片,累计评选出的29位“农遗传承师”,正不断地将传统农事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农遗的独特魅力。

  除了传统种质资源、耕作技艺和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的宝贵资源。

  “云和梯田农业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素有“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的美称。古时云和山区农民祈求神灵庇护,由此形成了芒种开犁的农耕民俗并流传至今。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兴起和农村劳动力流失,云和梯田一度抛荒率高达45%,民俗活动也逐渐衰落。为了保留千年梯田农耕文化之根,重现农耕盛景,崇头镇进行土地流转复垦,推进粮食种植与地块整治。

  据云和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统一规划耕作与选种后,目前土地抛荒率降至5%以下,超5000亩梯田已生态修复。同时,当地民俗节日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效斐然,如今的芒种开犁节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2023年,丽水以法定形式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在丽水,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农遗保护蔚然成风。

  活态利用,打通产业转换通道

  丽水深谙“农业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诞生于前人智慧,也必将在后人智慧中持续发展”。“让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下焕发新生,就要活态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打通农业文化遗产向现代农业和富民产业的转换通道。”楼碧田说。

  融合“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理念,丽水集成推广“茭鸭共生”“林菇共育”“稻鱼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发挥数字赋能作用,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构建起具有丽水特色的“古法农耕+现代科技”品质农业耕作体系。

  例如,青田建立“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引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稻鱼共生系统的环境精准质控;缙云县前路乡村企融合“线上+线下”交互功能,推出了数字化“云养鸭”系统,实现“土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管理;庆元开发“香菇云”数字化应用,汇集“庆元香菇”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数字资源,实现地理标志授权许可“云上加速”……

  除科技赋能以外,丽水通过品牌赋能,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区域辨识度、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农遗良品”。在最新公布的“农遗良品”优选计划名单中,丽水共有7个项目成功入选,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借助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丽水遗产地农产品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以田种茭,以草养鸭、以鸭肥田、茭鸭共生”为特征的“茭鸭共生系统”成为缙云农民的“致富密码”。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土肥植保能源站副站长马雅敏说,目前,缙云县茭白种植面积6.6万亩,麻鸭原种场每年为全国各地鸭农供种100万羽以上。其中,全县茭鸭共生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核心保护区每亩茭白田可实现茭白收益3万元、麻鸭收益1000多元,效益是传统茭白种植的2-3倍。

  “依托‘林-菇共育系统’,‘庆元香菇’已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品牌价值达146.28亿元,并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食用菌产品交易集散地,年交易额超26亿元,交易量占全国干菇生产总量的20%以上。”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党组书记李红说。

  业态融合,用活农遗资源“富矿”

  特色的物种资源、优越的生态条件、丰富的民俗风情以及宜人的田园风光……对于丽水来说,丰富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富矿”。近年来,丽水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完整价值链。

  首先是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丽水加快生态旅游环线开发,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实现产景互动、景村相融,形成一系列可游、可看、可体验的综合性生态之旅。庆元精心打造十条“林菇共育”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庆元森林景区近三年接待游客51.7万人次,门票收益680万元。云和推出了乡村休闲游、农业文化科普研学游、避暑游、徒步游等方式线路以及梯田观光塔、高空缆车、星空露营基地等旅游产品,游客由以前的假日游向全年游转变,并于今年2月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其次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和文化创作的创新融合。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邮票、科普读本等文化及文创产品纷纷涌现,构建起农业文化遗产全方位传播矩阵。

  在丽水人看来,农遗是先辈留下的遗产,更是可转化的全新增长点。近年来,丽水大胆探索“农遗+”新模式,挖掘农遗的无限可能。“农遗+品质农业”,实施品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遗+传统村落”,依托全市26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建设,创新发展乡愁经济;“农遗+职业农人”,持续深化“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传统农耕理念融入新农人队伍;“农遗+山系品牌”,坚持现代科技运用与品牌经营两手抓,推动丽水山耕、山居、山景、山泉等“土特产”点绿成金……

  “正是丽水人民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敬畏与尊重,才摸索出一条‘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之道,孕育出灿烂多彩的农耕文化。今后,丽水将持续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全力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地,不断为全国、全球贡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丽水方案’。”楼碧田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化遗产 丽水市 梯田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