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共赴绿水青山

厚植生态底色 共赴绿水青山
2024年06月19日 04:25 媒体滚动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霍晓庆

  沙漠沙地“绿进沙退”,河湖湿地润泽大地,生态保护“短板”变“样板”、生态“颜值”变“产值”……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正焕发出无限生机。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

  一直以来,内蒙古坚决扛起“国之大者”的担当,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6月18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论坛举行,世人目光再一次聚焦内蒙古。

  夯实制度根基  守护绿水青山

  仲夏,天堂草原乌拉盖绿意盎然,野花竞相绽放,野生动物奔跑觅食,游人如织,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这份美丽,源于乌拉盖管理区坚定的生态保护理念和坚决的保护措施。将50%以上的国土空间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99万亩禁牧区实现“零放牧”,530万亩草畜平衡区实施以草定畜……一系列举措让草原休养生息,让绿意肆意流淌。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是内蒙古一以贯之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对生态环境予以最严格的保护,有力推动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摒弃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

  以最严密法治全领域守护绿水青山——《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修订和实施多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法规,涵盖森林草原、沙漠沙地、湿地、大气、水、土壤、噪声等领域。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草原“带薪休假”、兴安林海挂斧停锯、河湖湿地休养生息,“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1.64万名河湖长、近3万名林长上岗履职,实现山有人管、绿有人护、水有人治、责有人担。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理念指引、制度保障、重拳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践行“两山”理论  探索绿富同兴

  清晨,清风凉爽,满身披翠的苏木山静静矗立。山脚下的卢家营村,一栋栋民宿点缀在山水林田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度假休闲。

  “出了民宿门就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来了就不想走。”北京游客刘泽鹏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苏木山还是“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山野岭。在几代林业工人的接续努力下,在苏木山上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林场总面积达到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8%。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苏木山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数不尽的资源。多年来,内蒙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经创建1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别看这种子比芝麻还小,每公斤却能卖到六七千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王爷地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负责人魏均捧着手里的苁蓉种子介绍道。

  寄生在防沙植物梭梭根部的肉苁蓉有着“沙漠人参”的美誉。与乌兰布和沙漠鏖战75年,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出“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的磴口县,将肉苁蓉培育成当地重要的特色沙产业,吸引20多家民营企业投资兴业。

  不止磴口县,向沙漠要效益,向森林草原要食物,内蒙古不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鄂尔多斯市在库布其沙漠的北缘、黄河的南岸规划建设长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通过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的推进,让黄沙变“绿野”、变“蓝海”,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阿拉善盟以苁蓉、锁阳特色沙生植物资源为依托,推广“规模种养+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发展模式,延伸驼、沙产业链。2023年驼产业链产值20亿元,养驼户均增收2.5万元;林沙产业产值100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28292元。

  兴安盟积极构建以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域牌形象“兴安岭上兴安盟”,全盟生态产品总值达4718.7亿元。

  绿色低碳转型  建设亮丽北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锚定“双碳”目标、扛起“双重”重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走进乌兰察布各个铁合金工业园,与传统铁合金产业的“傻大黑粗”不同,目之所及是干净的厂区、科技化的自动生产线,闻不到什么异味儿。

  合金材料产能居全国第一的乌兰察布,面对曾经高污染高耗能的铁合金产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落后产能、增质量效益、降污染耗能、提后劲活力,终迎来铁合金产业“脱胎换骨”,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变身。

  乌兰察布市的探索,正是内蒙古在“双碳”背景下,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内蒙古陆续出台科技、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住建、农牧等17项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制定氢能发展、能源保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9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路线图”,倒排“时间表”,挂起“作战图”,减污降碳推进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加速。

  据初步测算,2021至2023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5%,完成“十四五”目标进度的82%,以年均1.5%的化石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速,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人人行动起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北疆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内蒙古 绿水青山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