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舰起义始末

  1949年2月12日夜晚,青岛前海沿灯火闪烁,不时有鞭炮声响起,这天是元宵节。一艘军舰正缓缓地驶离青岛湾海面,开始了一段惊险的旅程。这是国民党海军黄安舰从黑暗驶向光明的航程,次日黎明,抵达连云港的黄安舰迎来新生。

  黄安舰开创了国民党海军军舰起义的先例,因此成了人民海军的第一艘军舰。放在青岛解放的进程中,这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刘宜庆

日本赔偿的“接22”

黄安舰的前世今生

黄安舰的前世是日本军舰,它如何成为国民党的海军军舰?其中连着一段波涛汹涌的历史。

  1945年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总部决定将131艘日本军舰分配给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四大盟国,作为战争赔偿。四大盟国用抽签的方式分配这些军舰,中国代表抽中的第2份日本军舰是个“上上签”,这份配额共34艘军舰,包括7艘驱逐舰、17艘护航驱逐舰、2艘驱潜舰、1艘运输舰和7艘其他舰只。

  中国接收时依接舰顺序编号,“接22”号编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安舰。

  1948年底,济南解放,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青岛却被国民党军队和美国海军占据。1949年,青岛解放提上日程,由于青岛是国民党海军的重要驻扎地,当黄安舰进入青岛后,中共相关组织就已经布局,安排红色特工进入黄安舰。济南解放后,中共相关组织加快了对黄安舰的策反工作。

  此时的黄安舰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则暗流涌动,中共各级组织领导的谍战在黄安舰上展开,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三线秘密开展工作

四股策反力量汇聚

  最先打入黄安舰的是孙露山。孙露山是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下属的东海军分区联络科的工作人员,1947年秋黄安舰调入青岛,他接受潜伏任务,上了黄安舰,当了一名枪炮兵,但由于情况复杂,孙露山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

  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将富有敌占区地下工作经验的东海军分区政治部联络干部张庆颐派驻青岛,一方面联系孙露山,一方面继续扩大地下工作。1948年夏天,党组织与孙露山重新取得联系时,他已经是黄安舰上的枪炮军士长了。

  张庆颐潜入青岛后,不但恢复了和孙露山的联系,还启动了另一条秘密联络线,这个人是当时在“接34”号上任职的牟平人刘增厚。刘增厚打通国民党海军的关系,顺利调任黄安舰,当上了黄安舰的少尉枪炮官。

  1948年春,中共青岛市委得知,曾在青岛扶轮中学从事地下工作的王志进胞兄王志良(又名王子良)在黄安舰担任准尉枪炮军士长,即动员王志进承担策反任务,7月,王志良被发展为地下工作者。

  党组织派陈坤全进入青岛,与王志良建立联系。王志良曾在上海江湾海军学校学习,陈坤全以与王志良是同学的名义,化名周永祥,以上海商人身份住到王志进家(奉化路永盛巷12号)潜伏下来,搜集情报,伺机策反。

  抗战胜利后,黄安舰上的国民党海军军官以维修、武装黄安舰为名,假公济私;再加上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民心,这为策反工作提供了条件和契机。黄安舰上军纪不甚严明,王志良趁机把陈坤全带上黄安舰,了解军情和武器数据。

  1948年9月,鞠庆珍被调到黄安舰,担任中尉舰务官。鞠庆珍是荣成人,兄弟五人都是中共党员。鞠庆珍先是被任命为“海澄”号炮艇中尉轮机长,后升任副艇长。为完成组织的任务,鞠庆珍辗转上了黄安舰,任中尉舰务官。因为大哥鞠庆玺牺牲,鞠庆珍在黄安舰上非常谨慎。

  三条秘密战线上的四位地下工作者会聚黄安舰。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成立了黄安舰起义领导小组,由鞠庆珍、王志良、刘增厚、孙露山四人组成。

  正当起义时机日趋成熟之际,王志良、刘增厚在黄安舰上的言论和举动,引起了舰长刘广超的怀疑,他下令把两人调离黄安舰。鞠庆珍想方设法打消了刘广超的怀疑,再加上两人送礼疏通,刘广超暂时放下了调离他们的念头。

  与此同时,鞠庆珍在黄安舰安插了自己人;王志良通过介绍对象的方式,把弟媳的妹妹潘素娟介绍给黄安舰轮机长刘彦纯。

元宵夜家人团聚

黄安舰悄然起航

  1949年1月下旬,黄安舰修理工作接近完成,国民党海军将300吨军用物资运抵黄安舰停靠的码头。舰长刘广超派刘增厚负责装舱,刘增厚发现了一箱手枪,真是意外的“礼物”,他和孙露山一起将之搬进一个小仓库,解决了起义枪支不足的燃眉之急。

  是年2月9日,大修完工的黄安舰奉命离开造船厂码头,驶向小青岛西侧的锚地抛锚待命。与此同时,起义骨干们获悉,黄安舰将于2月13日之后起航南撤,起义迫在眉睫。

  四人领导小组经过商议,当机立断,决定在2月12日起义。这天是元宵节,舰长刘广超登陆与家人团聚,地下工作者以坚守岗位为名,接家属上船团聚、联欢。此举既可以避免敌人迫害起义骨干的家属,一起离开青岛,投奔解放区,也可增强起义的力量,在军舰上多一些值得信赖的人员,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鞠庆珍不但接妻子上船,还带来了两个起义的得力帮手,一个是他的表哥王德隆——在青岛海域行船几十年的老渔民,做引航员;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员田秉吉,技术熟练的轮机兵。

  选择在元宵夜起义,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时敌人疏于防范,即使发现了,进入作战状态,也不可能追上黄安舰。

  鞠庆珍采纳了王志良的建议,黄安舰出青岛海面后,南行比北行隐蔽、安全,不易引起敌人怀疑,于是决定驶向连云港。

  面对种种可能出现的险情,他们有充分的预案,确定了三条处置的原则:第一,要广泛团结舰上更多的官兵,一同到解放区去;第二,舰上反动分子只要不抵抗,不开枪镇压;第三,军舰驶出青岛港后,如遇到敌机轰炸、敌舰追击,则坚决还击,万一被敌人追上,为了革命事业,宁肯牺牲,炸沉军舰,也决不让敌人抓回去。

  在青岛前海的鞭炮声中,2月12日晚8点30分,会议结束。孙露山打开武器箱子,取出18支手枪,分发给起义骨干。王志良把自己的白床单撕成布条,发给每个起义人员,作为行动时的识别袖标。

  起义人员分头行动,首先切掉军舰与外界的联系,随后,迅速下了关键岗位上海军军官和士兵的枪支。王子良和刘增厚持枪来到副舰长室,刘增厚随即缴了副舰长刘振东的手枪,刘振东面对如此突发状况,一脸愕然。很快,起义人员控制了整个黄安舰。

  当晚,乌云布满夜空,遮住了月亮,海面起风了,风起浪涌,一切都在动荡之中。晚8点50分,鞠庆珍发出了起航命令。当黄安舰缓缓驶向外海时,引起停泊在周围的美国西太平洋舰队875号巡洋舰的怀疑,并打灯语询问“要到哪里去”。鞠庆珍以“风浪太大,择地避风”为由作答,径直向南航行。

  当黄安舰驶过竹岔岛时,鞠庆珍下令实施灯火管制,甲板上的灯光全部熄灭。军舰上一片漆黑,海面上一片漆黑,天空中有阴沉的乌云。这些起义的人员心中有一盏明灯,指引他们挣脱黑暗的束缚,朝着光明的目的地航行。黄安舰劈波斩浪,全速前行。

黎明时分又遇险情

黄安舰全员被嘉奖

  1949年2月13日凌晨5时,黄安舰安全驶抵连云港外海。经过一夜的航行,胜利的曙光初现。

  正当黄安舰起义人员长舒一口气时,突发的险情呼啸而至。因陆军不懂海军的灯光信号,当发现有“敌舰”出现在连云港外的东西连岛海面时,机枪和山炮齐发,因距离尚远,枪炮射程不够,炮弹炸起冲天的水柱,满载300吨弹药和柴油的黄安舰处于危急之中。情急之中,鞠庆珍当即命人找来白布悬挂“白旗”,并用舰载探照灯照亮“白旗”以示“投诚”。王志良主动请缨,乘坐救生艇到岸上联络。炮声惊醒了连云港的港务人员,他们看得懂灯语,获知黄安舰已经起义,赶紧将这一消息汇报给驻军。

  太阳升起来了,黄安舰沐浴在柔和的曙光之中。起义的官兵站在甲板上,欢呼雀跃,他们迎来了初升的太阳,也迎来了新生。

  1949年2月15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签署命令:任命鞠庆珍为舰长、刘振东为副舰长。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新海连特区警备司令部向起义有功人员鞠庆珍、王子良、刘增厚、孙露山四人颁发嘉奖状,全体官兵发一枚首创起义纪念章。官兵每人晋升两级,每人获奖金北海币1000万元。

  黄安舰起义震惊了国民党当局,他们气急败坏地派出飞机,连日侦察。黄安舰抵达解放区后,舰体覆盖上松枝,立即隐蔽。

  首举义旗的黄安舰,列编归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二军领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艘战舰。

  1950年2月,黄安舰被命名为沈阳号。沈阳号战舰参加了解放沿海城市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回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作战中,与兄弟舰艇一起,击伤击沉了敌人大型驱逐舰太平号等舰船,又立下了新功。

  沈阳号战舰见证了中国海军的诞生、发展。20世纪60年代,沈阳号被当作靶舰炸沉,它带着光荣与梦想沉入大海,被岁月封存。

  (本文作者为作家,媒体从业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