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老弱妇孺遗骸,复旦团队科技考古直击“雪村突围战”现场

发现老弱妇孺遗骸,复旦团队科技考古直击“雪村突围战”现场
2024年06月18日 20:1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抗日战争期间,“雪村突围战”是冀中八分区组建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政委和司令员双双阵亡,大批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

时隔82年,大批遗骸在战事发生地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出土,遗骸中不仅有大量青壮年战士,还包括不少老弱妇孺,其中年龄最小的遗骸只有1岁左右……

这些老弱妇孺是谁?遗骸中埋藏着什么秘密?在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里,文少卿团队正在运用科技考古手段“直击”战斗现场的硝烟与烽火。

【“村街啼闻,泪雨相告”】

对于烈士遗骨鉴定工作,文少卿团队已身经百战。过去9年里,他们利用法医考古技术,开展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建设,相继为一些无名烈士成功寻亲。

4月10日,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雪村突围战的遗骸进行迁移。4月15日,邀请文少卿团队前往肃宁县,对出土的遗骸进行鉴定。

接到邀请后第二天一大早,团队动身。出发前,他们从史料中对这场战事进行了初步了解。

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对八路军冀中地区发起“大扫荡”,冀中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率部队在冀中转战伺机歼灭敌人。

6月7日,八分区接到可靠情报,日军有合击河间、肃宁、饶阳、献县边界地区的迹象。常德善意识到敌人是针对八分区而来,主张连夜跳出包围圈,王远音认为河肃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可以与敌人周旋,主张部队向肃宁雪村转移。

6月8日拂晓,部队刚驻进雪村,就频频接到敌人向雪村压来的报告,常德善命令部队越过河肃公路向北突围,冲过河肃公路后,部队遭敌寇两侧包抄,官兵奋起突围,展开殊死拼杀。最终,常德善身中20余弹壮烈牺牲,王远音身负重伤以身殉国,如此高级别的司令员与政委于同一场战斗中阵亡,在此前的战事中从未有过。

“一时间肃宁大地,村街啼闻,泪雨相告”。战斗结束后的那个傍晚,附近村民纷纷将家里的炕席捐出,用来安葬牺牲的烈士。

八分区部队为什么逆行入日军包围圈?当地群众为何自发收敛忠骨?一个个疑问随史料在团队成员的脑海中展开,他们带着问题抵达雪村,而答案,将由长眠于此82年的牺牲者们用一个个体质数据来亲自“诉说”。

【“年轻的战士们带着数名孩童突围”

此次雪村烈士寻亲项目包括体质鉴定、同位素鉴定、DNA鉴定以及面貌复原四个环节。

截至目前,体质鉴定已进行完毕。雪村出土遗骸存在多个个体混合的情况,其中颞骨保存较多且是DNA鉴定的最佳材料,团队便选取左侧颞骨进行最小个体数的统计。

鉴定结果显示,肃宁雪村出土遗骸的最小个体数为101例。从性别结构看,可鉴定性别的个体为52例,其中男性或疑似男性的个体为42例,占总数的80.77%,女性或疑似女性的个体为10例,占总数的19.23%。从年龄结构看,可鉴定年龄的个体为79例,其中未成年个体为15例,占总数的18.99%,青年期个体为25例,占总数的31.65%,壮年期个体数为20例,占总数的25.32%,中年期个体数为15例,占总数的18.99%,老年期个体数为4例,占总数的5.06%。从病理鉴定看,有4例个体出现粉碎性骨折,2例样本出现锐器伤,1例样本有弹痕。

随着体质鉴定的完成,此前盘旋在团队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变成了逐渐清晰的推测。

“通过病理鉴定结合历史记载,可以判定这是一个战争的场景。”之所以存在粉碎性骨折现象,团队负责人文少卿推测可能是敌人使用了机枪一类武器所致,“机枪的子弹比较猛,会造成瞬时的粉碎性骨折,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和还原当时的鏖战场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出土遗骸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但性别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涵盖各个年龄段,简单说,就是存在着不少老弱妇孺,他们和青壮年男性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混乱状态。”文少卿说。

老弱妇孺们的身份是什么?根据目前的鉴定结果,团队给出两种推测,一种可能为军队非战斗人员,另一种可能为当地群众。在团队看来,后者符合王远音所描述的八路军在冀中“群众基础好”的情况。“日军在冀中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部队为保护群众冲进包围圈,发现情况不妙后,有可能带着妇孺一起突围,最后被敌人围歼在雪村。”

为何遗骸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混乱状态?和史料记载对照后,团队得出的初步判断是,“可能与埋葬过程的紧急有关,战斗结束后,附近老百姓冒着非常大的风险收敛遗体,大概是来不及分辨就将遗体就近埋到了一起,非常匆忙。”

“通过体质鉴定,我们能够看到年轻的战士们带着数名孩童突围的场景,其中最小的个体才一岁左右。如果最终同位素和DNA证据能证明我们的推论,那么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战士带着一群老弱妇孺突围,村民也愿意跟着战士一起走,这就是‘群众基础好’和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写照。”文少卿说。

除已完成的体质鉴定之外,团队还将对35个保存较好的颅骨进行面貌复原,并对所有个体做同位素和DNA鉴定。其中,通过锶同位素可以推断样本的地理来源,判别个体为本地人或外地人,而碳氮同位素有助于判断他们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DNA鉴定则可帮助烈士寻亲、明确身份。

遗骸中的老弱妇孺样本究竟是军队非战斗人员还是本地群众?101具遗骸数据最终将为大家讲述什么故事?团队表示,所有推测将通过后续的同位素及DNA鉴定结果进行证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雪村 考古 复旦大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