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永安桥石座之谜

揭开永安桥石座之谜
2024年06月18日 15:01 北京晚报

  ▌京根儿

  每天在北海公园散步,行走在宽阔的永安桥上,扶栏观荷之时,不经意间的低头,发现桥壁上“长”出像灵芝一般的“石座”。

  与硕大的桥身相比,石座的体形显得如此“娇小”,又因为身处桥栏之下,与桥身相依相辅,所以被众人所忽视。以至于在翻阅了诸多有关于北海公园建筑以及北京古桥资料后,并未发现有关于它的记述。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开始对永安桥身上这小小的石座进行寻踪。

1901年的永安桥

  做工精细造型优美

  别看永安桥的石座个头不大,也就刚好是成年男性巴掌的面积,但做工却十分精细。从桥栏向下俯瞰,石座由两层组成,外沿雕莲花瓣图案,由下至上逐一递进。由于是从上俯视的角度,一片碧波成为了石座的天然背景,如一朵白色荷花盛开水面。

  石座虽为圆形,但能工巧匠将四分之一处“抹平”,嵌于桥身,剩下部分很自然地露在外面,所以才会给人由桥身“长出”的感觉。立于桥侧时,会看到圆盘下原来还有螺旋形装饰,与上方形成一整体,如海螺一般,惟妙惟肖,恰巧应了这水的主题。

  之所以称之为石座,是因为圆盘最上方的圆心位置被处理得非常平整,并未设计出造型纹饰,反而是粗犷的石槽刀痕,明显是为了在上面放某些东西,深深地刻痕想必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而故意为之。

  再仔细观察永安桥两侧桥身,一共有四处石座。那么问题就来了,石座诞生于哪朝哪代?其作用究竟是什么?上方究竟放置过什么东西?

  首先从“石座”的海螺造型看,主要作用或许是祈福迎祥。作为永安寺门前的重要建筑,石桥本身除了功能性外,与园林风景及信仰寄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至元三年(1266年),此地便有桥。当时使用材料为木结构,桥两端由石料筑岸,其中为木板及木栏杆。清顺治年间,永安寺建成,寺名取“永保平安”之意。乾隆八年(1743年),永安寺前出现了一条如哈达一般透着纯洁,显着吉祥的石桥。这座石桥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结构,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汉白玉望柱48根,建筑面积709平方米,桥名“永安”。

  在这诸多的“永安”信息基础上,我联想到宗教中海螺所承载的幸福符号,代表了回环贯彻、一切通明,这几个拥有海螺形状的“石座”,会不会就是传递梵音,寓意将这幸运祝福传播久远的意思?

  然而,如此孤立存在的设计在建筑装饰上并不多见,反而是集体性出现,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赵州桥的装饰。久负盛名的赵州桥正可谓是吉祥图案的展示平台,栏板处的装饰取材于荷叶与装粮食的斗,这些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图案,寄托了“五谷丰登”的生活寓意。与海螺相似的图案出现在桥体的主要位置,这些“八吉祥”图案传递出了“祈福驱灾”“平安吉祥”的寓意。此外,宝珠及竹节造型则应用在石桥望柱位置,突出了很强的民间民俗文化。

  永安桥的石座有明显的艺术加工,最上方却是相对潦草的刀痕,显然是为了摆放东西应用。从“永安”信号的吉祥传递入手,佛家经常习惯以香作为人间与上天的沟通媒介,而且在不少宗教场所也看到过金属香炉与石质座基的组合,莫非四个石座曾经是摆放香炉之用?皇家巡游由此经过,既可以营造氛围,又可以凸显身份与虔诚。

  但在仔细观察实际位置后,不难发现,石座顶端的小平台并没有为香炉的“三足”留出凹槽。此外,石座被设置在桥栏下端的桥身侧面,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不适合临时更换香料。

  不是放置香炉之用,会不会是安放照明设备?古代没有电,如果夜航的话,船行桥洞有安全问题。不过问题又来了,如果真是为了夜间照射桥洞,为何不在每个桥洞两旁均设计这样的石座?此外,如果是为桥下照明所用,对称设计显得更为重要,桥洞的进与出都应设置照明设备才对。

  看来,“照明说”仍然是立不住脚的。正在疑惑之际,一张晚清时期的老照片给我提供了信息。

石座俯视图石座俯视图

  老照片中寻迷踪

  这张照片以永安桥南岸以东作为拍摄角度,正好将永安桥东面桥身摄入镜头。由于是黑白照片,桥身处仿佛并无“石座”的影子。当一张后期加色处理的同一时期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这一推断得到了确定。

  照片中,树叶与草地都进行了色彩处理,图像更为鲜艳、清晰,一位身着军装的身影立于树下,两张照片角度相近,所以永安桥一侧一览无余,通过观察,“石座”并未出现。

  恰巧两张1900年之时外国摄影师拍摄的老照片给予了我新的启发,在一张永安桥的近邻——金鳌玉栋桥的摄影图中,我们不单看到这座大桥的恢宏气派,也看到了如今已然变为宽阔马路的金鳌玉栋桥古朴静怡的一面。就在这充满古意的图片中,我居然发现了电线杆和电线的痕迹。

  1900年左右,会有电线杆和电线出现在这里?没错,通过查阅资料方知,何止上个世纪初,再往前推十多年,北京就已经与电灯结缘了。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南海安设电灯锅炉宜安在仪鸾殿西围墙外……”《奉宸苑记事簿》将这段历史记录其中,故事的主角便是慈禧太后。别看慈禧反对变法,她在生活中却有不少“请进来”的经历。

  就故宫的照明工程为例,1888年,为了将慈禧位于西苑的寝宫仪鸾殿通上电灯,海军衙门命神机营机器局总办恩佑以白银六千两向“丹商祁罗弗洋行购买电灯一全份,随锅炉一份及各项什物等件”,虽然当时运到西苑的发电装置是一台容量不足20马力约15千瓦的发电机,但恰恰是这台功率不大的发电机开创了北京古城“电力生活”的大篇章。西苑电灯公司“借着仪鸾殿西围墙外”的这方宝地,成立了“皇宫供电所”。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西苑,并非指如今西郊的西苑,而是包括北海、中海与南海范围,皇宫以西的御园,也被称为西园或同乐园。

  与此同时,北海也建了一条由西岸到北岸静心斋的小火车,让慈禧体验这座古城因“科技新风”而带来的新奇。

  可想而知,皇宫通了电灯,北海走了火车,架线的灯杆怎么会不涉及咫尺之遥的金鳌玉栋桥和北海?就在另一张以永安桥桥面为主要拍摄地的老照片中,我发现了同样的电线和灯杆。灯杆材质显然为木质,这样一种木质电线杆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想想也得将近百年。金鳌玉栋桥的照片中,桥面上的木杆仿佛正挂着一盏灯,这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

  清末民初,北海公园确实有灯。一张由日本摄影师拍摄于北海北岸小码头的照片,大体位置是如今仿膳饭庄门口附近,当时岸边已经有了铁质护栏。护栏与护栏之间,由线条规矩大方,拥有民国设计风格的砖墩相连,就在这砖墩上方,一盏铁质宫灯巧妙点缀,宫灯顶部如传统古建屋顶设计,灯体为方形玻璃罩,下方为圆柱与砖墩连接,点缀圆柱的是如云头纹或灵芝伞盖的图案变体,这样的纹饰在建筑及家具上经常出现。

  与此照片拍摄时间相似的另一张黑白照片则有永安桥上的路灯,当时的路灯并没有经过太多设计,就是一根长长的灯杆,而且目测高度要比如今的灯杆高了许多。别看这细细的灯杆设计简单,但它与永安桥相伴的历史并不短,就在一张拍摄于1956年的照片中,灯杆被完全展现出来,原来灯杆并非扎根于桥面,而是以石墩作为基座。

  这样的分布,突然让我想起一直未解的石座之谜,莫非它们与桥上之灯有什么联系?

位于桥洞旁边的石座

  修缮之时新设灯杆

  永安桥的变化与桥上行走之人的变化,有着非常相似的轨迹。从金代的燕京盛景,到元代的行宫别院,直至明清的御苑花园,皇家专属的身份让这里神秘且幽深。1925年北海公园变更为“全民国有”财产,8月1日,大门的敞开让永安桥迎来了更多的身影。

  在那时,留法园艺师李超然让菊花种植成为了这里的特色,如今看来,北海的菊香也已经飘荡在这里百年之久。此后,北海公园先后迎来了不少新朋友,例如那块神秘且灵性的铁影壁,例如松坡图书馆和无数文化学者的脚步。想想这些在中国文化史留下高大身影的巨匠们,也一定会在闲暇之余走一走永安桥,与那高大纤细的路灯擦肩。

  1978年3月1日,关闭多年的北海公园重新向公众开放,当天就有13万人涌入公园。从当时的新闻照片可以看出,永安桥上花团锦簇,点缀着古老的石栏杆,数百岁的永安桥显得年轻不少。就在石栏杆的另一边,高耸的灯杆被安放在桥身外侧,灯杆顶端,五盏白色玻璃灯罩被设计成火焰形状,高低错落又如玉兰花盛开。

  石座的作用终于浮出水面,永安桥上的四座灯杆,与如今四处石座的位置非常吻合。在一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版画明信片中,灯杆的造型被非常清楚地展现出来。灯杆立于石座之上,被螺栓固定,紧贴桥身,这样避免了与水接触,又解决了牢固问题。

  据资料记载:当时永安桥进行了全面修葺,整个桥体做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新装88根莲花饰望柱和有荷叶图案的护栏板。崭新的灯杆同样成为了北海公园新景的元素之一,迎来送往着一睹新荣的人们。

  如今北海公园和永安桥仍旧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曾经的灯杆不知何时已然被融入科技元素的新型照明设备所取代,告别了灯杆的石座以另外一种身份,记录着这桥、这园、这城的变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