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舞剧·舞剧电影——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研讨会在文艺会堂举行

电影·舞剧·舞剧电影——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研讨会在文艺会堂举行
2024年06月18日 00:02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研讨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上海解放75周年,根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的同名舞剧电影于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举行了致敬场观摩,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掀起了热潮;6月15日,影片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与观众见面,举行了全球首映。

6月16日下午,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共同主办的“电影·舞剧·舞剧电影——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研讨会”在文艺会堂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方坤主持会议,来自沪上影视、戏剧、文学、舞蹈、音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电影主创团队以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对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交流性等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 研讨会出席嘉宾合影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公映,契合了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理念,是把上海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首发、首演、首映、首展”的文化大码头的一次践行。从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到2018年问世的同名舞剧,再到现在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的故事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剧场与影院的双向互哺,用持续的生命力记录下一段铭刻中国共产党史、人民共和国史的英雄赞歌,让“红色电波”穿越时空、抵达广大人民群众的视听和心灵。

奚美娟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主席

经典作品值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去重新诠释和演绎,在世界各地的舞台和影像表达中,也经常会看到经典艺术作品在各个时期的重新登场。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该片在电影语言、镜头语言和影像再现上是有创造性的突破的,既不失原汁风味的舞剧魅力,又呈现了一部具有当代性艺术风格的舞剧电影。演员们让观众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的境界。”此外,她也表达了同一题材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艺术表达上的创新,以及当代年轻人对这类经典重现的接受度,都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课题。

01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荣誉呈现,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改编自上海歌舞团由韩真、周莉亚担任总编导的原创同名舞剧,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该团原班青年舞蹈演员倾情出演。

电影剧照-李侠与兰芬

电影剧照-兰芬(朱洁静 饰)

电影剧照-李侠(王佳俊 饰)

电影剧照-李侠与兰芬

左右滑动查看

研讨会上,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品方代表和主创人员介绍了影片的创作缘起和过程感受。

王 延

上海歌舞团团长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成为了一部代表上海文化品牌的现象级经典作品,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海歌舞团进一步守正创新,携手尚世影业对优秀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舞剧电影《电波》的上映既是向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先烈致敬,也表达了整个电影创作团队以创新赋能、拓展上海出品红色电波 IP 影响力的诚意。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呈现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近上海的红色精神,也想积极探索剧场和影院‘双向互哺’的新模式,推动观众观看影片之后,再次回到剧场,来感受现场演绎的魅力。”

周 瑜

尚世影业、五岸传播总经理

尚世影业、五岸传播总经理周瑜表示:“作为一家上海的国有影视公司,尚世影业肩负着传播海派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诞生,正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在文艺创作上的传承和接力。”而在父亲节这天共同研讨这部作品也让她尤为感慨,“李白烈士的故事也是我们的‘超级英雄’故事,他为了下一代,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电波》其实也是在用电影语言和舞蹈艺术共同完成一个跨时空对话,来向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致敬。能够有机会参与出品和制作这样一部作品,荣幸之至。”

领衔主演 王佳俊 (饰演 李侠)

从舞台艺术转型演绎影视艺术,在影片中饰演李侠的王佳俊既庆幸有了一次“被时间记录下来”的机会,也感叹登上大银幕的挑战与困难。“电影完成过程中,我感受到每个工种的老师都在为每一帧画面的呈现而奋斗,仿佛李白烈士的精神跟今天的我们产生了嫁接的桥梁。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演绎让更多当代青年人了解到这段过去的故事,唤起大家对如今幸福生活的一种珍惜感。”

领衔主演 朱洁静(饰演 兰芬)

饰演兰芬的朱洁静回想了从舞剧到电影的“难”,甚至“曾经一度不会跳舞了”,“舞蹈的生活化很重要。大圣导演跟我说不要跳舞,他所谓的‘不要跳舞’就是在舞剧现场表演中重复了无数遍的动作模式,比如织毛衣也有织毛衣的模式,他想让我们在跳舞的过程当中忘掉舞蹈本身,让更多的镜头语言真正意义上变成一种生活化的常态。”终于等到电影上映,一群人潜心创作,仿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她感慨意义非凡:“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这块热土给艺术创作非常大的包容,我们创造可能、挑战未知,完成属于一个城市的艺术的探索和碰撞。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作品被高科技和更棒的艺术形式碰撞和交融。”

02

会上,来自影视、戏剧、文学、舞蹈、音乐等领域的专家代表们分别发表了对影片的评价。

厉震林

上海评协副主席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

厉震林认为舞剧电影《电波》是一个纯电影的艺术品。“电影语言的运用非常熟练,从虚到实,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衔接自然、圆润。其次,演员们经受住了中近景的考验,现场的舞剧表演是不会有中近景的,但电影拍了很多中近景、特写,要求演员的内心要特别扎实,要很细腻、绵实,特别是朱洁静最后诀别那场哭戏,我觉得真的已经完全是一个影视演员的水准了。”他还建议,这部电影可以走入高校,作为思政课程的影像教材放映给更多年轻人看,放大它的效应。

张仲年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张仲年评价舞剧电影《电波》为“一部多少年来很少有的,具有当代意识、锐意创新的优秀舞剧电影,是完全能代表上海的高水平、高品位、能广为长久流传的艺术作品。”他认为,该片避免了舞台艺术的某些局限,融入新的媒体元素,比如生活性的现实场景、电影的微象表演、虚拟摄影棚的使用、资料影片的加入,追求一种综合的、融合的艺术效果,表演既真挚又接地气,写实和写意自由穿梭,现实和虚拟共识互生,时间空间无痕切换等,“突破创新了非语言叙事在电影、再媒介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融合障碍,让舞剧电影艺术呈现出了特有的视听直接性和超媒介性。”而两位主演生活表演和舞蹈表演的无缝衔接也出人意料,“他们所表现的地下党毫无做作和虚假,是真正有信仰、有胆魄、有情怀的平平凡凡的英雄共产党人。”

刘海波

上海影评学会会长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是近些年来上海少有的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扛鼎之作、创新之作。它既是一个艺术的接力棒,又是一个红色精神的接力棒。”刘海波关注到电影对舞剧的三个加分点:一是电影灵活的镜头语言提供了多维视点,实现了大量的细节的捕捉与强调,还进行了节奏的重构和张弛;其次,给舞剧以想象力落地的支撑,让舞蹈不仅表情、传意、释美,也完成了叙事上的补足;第三,打破了艺术上一系列的常规和界限,比如虚实之间、台上和台下之间、演员和角色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界限,提供了新的艺术联想的可能和新的阐释空间。

陈 东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为什么一再创作这个故事并且永远为之感动?”陈东从李白烈士的生前经历讲起他“倾尽一生的奉献”,并提及电影结尾的Love Forever独舞片段,“它传递了人类的大爱和共同情感,为了Forever,我们不能忘记李白,我们不能忘记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国家流血牺牲的烈士。”她被影片中两个段落深深打动,认为《电波》为上海海派电影贡献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是夫妻俩在弄堂里逶迤穿行,一对明明可以饱食人间烟火气携手到老的凡人,偏偏成了新中国前夜的‘无名英雄’;二是影片结尾孙道临老师的原声‘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让人瞬间泪崩,体现了导演的创意和用心。舞蹈语汇和电影语汇交织,演员们眼里有光,是从心里边跳出来的足之蹈之、心向往之,我们的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革命理想主义在这一对人物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 枫

上海影评学会原会长

上影集团一级导演

朱枫总结《电波》从电影到舞剧再到舞剧电影的过程,认为这中间的关系不光是一个互文关系,它更像是一个镜像关系。“从艺术本身来说,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自己的人格、品格,有它独特的基因,至于它究竟‘姓电’还是‘姓舞’无所谓。任何新的艺术样式都有它独特的生命,这个边界就是可以互相拓展交融的。舞剧本身已经是很完美了,但是影片对舞剧的拓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此外,朱枫呼吁将来应该适当加大一些对舞台艺术片精品的扶植力度,以更高站位鼓励艺术创新融合。

李建强

中国影评学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新的视野才能开创新的天地。李建强认为《电波》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勇于向既成经验挑战,摆脱程式规范的约束,致力于新的开拓和新的表达,从内容到形式给中国舞剧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它是一次舞蹈、戏剧、电影的‘多声部合奏’,是一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复合声部齐唱’,是新时代中国舞剧电影取得的重要成果,也实实在在地启发我们对影像的创新创造进行更多思考。”

聂 伟

上海影协副主席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基于舞剧电影的“默片”特质,聂伟将之称为心理独白片。“因为职业原因,李侠他们的核心工作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只能用表情、肢体细微动作来传达。如果说他们是誓言无声,那么作品就是大音希声,无论是舞剧本身,还是画面语言”,他举例电影中非常惊艳的“蒙克天空”,借由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呐喊者换成了天空。“这是我们文艺家写给历史的天空,写给英雄的天空,也是写给新时代上海天空的红色情书”。

郑慧慧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而电影是一个真实性的时空交换的艺术,在郑慧慧看来,这两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新审美,体现了浪漫和现实的再生。“用电影手法来分解重构了舞剧,它加重了现实真实的背景渲染氛围,也加强了对肢体语言的渲染和张扬,这种美感,对于革命题材,尤其是红色题材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

李亦中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李亦中对电影所探索的“新潮语态”表达了充分认同,也从观众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一点建议:“无论是单独看过‘电波’老电影和舞剧的‘老粉’,还是对二者都无接触的‘新’观众,对这部电影可能都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他希望出品方能多为影片“找观众”,引导大家进入新的艺术表达空间中。

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中国影协原秘书长

提到观影门槛问题,饶曙光表示《电波》的风格极其独特,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梅兰芳大师的表现派、布兰莱希特间离美学等不同表演学派奇妙混搭的一种“新创造”。“新科技背景下,电影形态不断变化,导演可能是有意识地这样表达,进入到了一种无为的新地界,也就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自由的体鉴。”他以“电影共同体美学”肯定了《电波》的创新表达,并表示,“与高科技抢跑的时代,我们中国导演应该有更好的一种文化自觉和美学自觉,来创作出更多有创新力和表意力作品。”

任仲伦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影协原主席

任仲伦首先点评《电波》的创作是一次“双重成功”:“舞剧《电波》是上海的一个骄傲和里程碑作品,而这部影片就是把舞剧和电影本身的成功融合起来。它对我们上海文艺创作的价值,可能比任何单部作品意义更大。”他同时对这次“影舞结合”所迸发出的“上海题材全国价值”特别点赞:“接二连三的‘沪产’优秀作品突破了上海题材产生的全国影响,可喜可贺。”

滕俊杰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视协原主席

同样在跨艺术形式的融合创作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滕俊杰对《电波》创作的“难”与“新”深有体会,他用三个比喻阐述了该片的鲜明特色:“一是穿着防弹衣的创新,创新是很难的,舞剧的成熟是舒适圈,而电影要重新建构和自洽,要有勇气迎接挑剔和责难,要坚定不移做好;二是舞蹈为魂的创新,丢了舞蹈的创新都是荒腔走板,但现在不仅没丢,还用镜头的方式张扬、刻画和放大了舞蹈,让电影站住了脚。三是直奔词根的创新,舞剧电影前面是词干,后面是词根。不是舞蹈电视,也不是舞蹈录像,《电波》勇敢地奔向了‘电影’这个词根。电影有自己的逻辑和运镜方式,有自己的疏密张弛,也留下空间给观众想象,不必什么都讲清楚。”最后,他将该片总结为“双重镜像刻画下的中国当代舞剧电影的成功探索”。

杨 扬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

《电波》所展现的上海题材的可挖掘性,让杨扬坚定地相信“从艺术表现对象来看,上海的艺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革命还是日常生活,表现的天地很广阔”,并且提出“艺术具有无限释放的可能性”,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利用诸多元素探索创新,为导演电影、导演艺术服务的作品。

孙甘露

孙甘露主张舞剧电影《电波》是一个多重文本,是需要不断被“翻译”和“重述”的。“‘电波’这个密码翻译的故事不仅仅是它表面的那一层,红色主题也好,关于上海的历史也好,不同艺术样式的不断转换也好,都是需要经过不断的翻译才能解读意图的存在。舞剧翻译电影,再由新的电影来回述,一代代创作者通过不断地翻译、重述的过程,来建立对文化传统、对共同体概念的认同。一个没有被恰当表述过的历史是不存在的,而创作者们不断地讲述,也建立了历史的传递和价值。”

郑逸文

上海评协主席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郑逸文认为舞剧电影《电波》有三点突破:“一是‘双创的上海样本’,影片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是上海的一个很好的实践;二是上海红色文化IP的一个成功的艺术衍生;第三是上海舞台创作精品力作的一个高级转化。”她还特别称赞两位主演表演上的突破,“朱洁静的第一次发声其实就是哭,这个哭声持续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讲舞蹈的哭是不会出声的,(这部作品)没有对白,但是哭声是第一个作为人物喷涌而出的一个哭,其实就是离别,就是为了最后的一个‘同志们永别了’,就是为了最后朱洁静的舞蹈,‘江山如你所愿’,所以整部电影的崇高感不言而喻。”

毛时安

中国评协原副主席

原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

毛时安认为《电波》是今年上海文艺创作的又一次重要收获,集中体现了电影海派文化的创新性:“当今对红色文化传播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革命历史题材发展到今天,必须要实现当代性的叙事转换。”他认为电影在舞剧“生活的舞蹈化”创新基础上,再一次突破了“舞蹈的生活化”,完成了从剧场走向影院的一种过程。“今天观众也好,创作人也好,正在追求一种‘新质’的审美。我们要在革命历史题材当中注入一些新质审美的要素,来满足今天的观众需求。”

郑大圣

上海影协主席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总导演

方 坤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最后,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方坤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创意、改编、创作到电影节首映,从思想性的弘扬、艺术性的叠加到观赏性的综合、交流性的提升,都对这一红色IP作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属性的创造性、转化性、创新性发展,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型转化、向全国向世界讲好上海红色故事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参考。

鱼 洁

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崔轶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总制片人、导演

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不仅将指导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传播方向,也对所有即将和正在从事红色题材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形成了诸多有益的启发。一起期待电影6月18日的全国上映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